天天看点

鲍超之悲哀:尹隆河之战居功第一,结果“霆军”被解散

1864年7月,曾国藩拼杀11年,在付出2位兄弟之性命后,终于率湘军杀入了南京城,将洪秀全尸骨挖掘出来制作成炮弹,让其彻底灰飞烟灭。此时,曾国藩麾下直属湘军10余万,再加上其他各路湘军,湘系集团总计兵马50万,战斗力碾压清朝任何一支正规军,包括所谓的“满万不可战”之八旗铁骑。然而,曾国藩知道自己并非帝王之才,且时局也不允许国内继续动乱,于是主动裁撤湘军,让满清朝廷放心,做忠实臣子。如此,湘军在攻破天京后,大多被裁撤,都回家当农民,发展生产了。但是,曾国藩为了防止满清朝廷玩“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之把戏,便有意将湘军第一劲旅“霆军”保留下来,继续让头号猛人鲍超率领,作为自己之政治资本,让满清有所畏惧。

鲍超之悲哀:尹隆河之战居功第一,结果“霆军”被解散

鲍超,四川奉节人(今属重庆),中等个子高,面目漆黑,却非常勇猛,一生大小战斗500余场,身受108处伤疤,且从未失败,算是战神。鲍超之战斗值究竟何如,估计英王陈玉成最有发言权了,几乎是逢战必败,尤其是太湖之战与二郎河之战,英王差点将身家性命赔了进去。鲍超勇猛无敌,战斗值爆表,而政治水平不高,且经常放纵部队劫掠民间钱财、物资,搞得天怒人怨。1867年2月,鲍超率所部16000余人参与尹隆河会战,死战遵王赖文光、鲁王任化邦等猛人,将已经身陷重围的淮系第一悍将刘铭传救出来,保全了淮军主力,也保住了李鸿章赖以生存之政治资本。可惜,此战却成为鲍超生平最后一战,李鸿章不但不感谢鲍超,还一纸奏折弹劾“霆军”,要求解散这支部队。如此,鲍超不满,直接辞职回家,算是李鸿章“送”他一程了。

鲍超之悲哀:尹隆河之战居功第一,结果“霆军”被解散

1865年5月,被誉为八旗第一名将的僧格林沁在山东菏泽高楼寨遭遇“捻军”重兵合围,所部7000精锐全部阵亡,自己则被小兵张皮绠割喉。接着,两江总督曾国藩北上督师,采取“河防战术”继续攻杀“捻军”,可却屡次被赖文光戏耍,搞得灰头土脸,浪费了大把银子却没啥战果。1867年,李鸿章接任“剿捻统帅”一职,节制清朝各路兵马继续追杀“捻军”;鲍超、曾国荃等湘系悍将都要协助李鸿章,受他节制、调遣。跟着李鸿章混,鲍超很不爽,自己在和太平军拼杀时,李鸿章还没崭露头角,此时却要听他调遣,实在受不了。当然,淮系第一悍将刘铭传(程学启被爆头后,刘铭传就是淮系第一猛人)也看不顺眼鲍超这位大老粗。此时,曾国藩湘系集团是清朝重点打压之对象,鲍超还不“醒水”,非要与淮系较劲,结果很惨。

鲍超之悲哀:尹隆河之战居功第一,结果“霆军”被解散

捻军突破重围后,从山东一路杀向河北、河南、湖北,试图进入四川,建立川陕甘根据地,效仿刘备之经验。此时,郭松林、张树珊等淮军悍将率6000余兵马前往拦截。一顿厮杀过后,郭松林被砍伤左脚,所部阵亡4000余人;张树珊中计被埋伏,阵亡疆场,所部阵亡一千余人。如此,捻军声势大振,各路清军无不闻风丧胆,不敢与其正面对打。当然,鲍超、刘铭传除外,这两位都是清朝绝对之猛将,且手头兵马众多。为了阻止捻军进入四川,鲍超、刘铭传决定集中力量与之展开会战,将其一网打尽,乃至全歼。按照作战计划,刘铭传率淮军主力12000余人从北向南打,鲍超率“霆军”16000余人从西向东打;两支部队同时出发,在预定地点汇合,然后将捻军“包饺子”,再次建功立业。

鲍超之悲哀:尹隆河之战居功第一,结果“霆军”被解散

若是一切按照计划进行,会战之效果应该很不错。但是,刘铭传很自信,他认为单凭自己力量就可以搞定捻军,活捉赖文光、任化邦等人;与鲍超分享胜利果实可不行,必须要独霸这块蛋糕。为此,刘铭传决定提前一小时出兵,留下1500余人守卫大营后,兵分三路渡过尹隆河攻杀捻军,自己则亲率中路,协调各将作战。然而,刘铭传失策了,捻军马队很强悍,东路很快就溃败,中路则被赖文光死死拖住,西路赶来增援时,被任化邦打残。如此,捻军三路兵马合一,同时攻杀刘铭传中路军,淮军主力陷入了绝境;刘铭传脱下官服,席地而坐,只等赖文光来将其活捉了。可以说,刘铭传已经绝望了,失去了继续战斗之勇气。就在这关键时刻,早已抵达战场外围的鲍超,在探明敌情后,突然从侧后杀来,与捻军厮杀。“霆军”是生力军,且武器装备先进,鲍超又勇猛,早已疲惫的捻军自然招架不住,只能撤退。由此,刘铭传躲过了一劫。

鲍超之悲哀:尹隆河之战居功第一,结果“霆军”被解散

尹隆河之战,清军先败后胜,鲍超功不可没,这点毫无疑问;没有鲍超,刘铭传肯定会被活捉,淮军主力也会被“包饺子”,李鸿章将再无政治资本。此时,鲍超很高兴,他认为朝廷肯定会对自己重重有赏,李鸿章、刘铭传等淮系集团核心要员也会感谢自己“救命之恩”。然而,鲍超错了,刘铭传告诉李鸿章:鲍超有意延误军机,想置淮军于死地。李鸿章呢?自然知道错在刘铭传,可他要维护淮军面子,便乘此机会上奏朝廷,说鲍超有意延误军机,应交刑部处理。清朝呢?对情况也多少有了解,可出于打击湘系集团,平衡地方实力派之需要,便采取“扶淮抑湘”政策。如此,悍将鲍超不满,以辞职威胁,李鸿章则以“纪律散漫”为由,要求解散“霆军”。如此,鲍超不但没能得到封赏,所部“霆军”还被清朝彻底肢解,本人也被李鸿章“送”回老家。

鲍超之悲哀:尹隆河之战居功第一,结果“霆军”被解散

1867年2月,湖北尹隆河之战,是悍将鲍超谢幕之战,虽然他将淮军主力救出重围,可结果却被李鸿章“送”回家,从此离开战场,未能再次杀敌立功。究其原因,鲍超“霆军”纪律散漫,经常扰民是其一;湘系、淮系争夺政治资源,而清朝采取“扶淮抑湘”政策,偏袒淮系,打压湘系则是关键。如此说来,鲍超作战虽勇猛,可政治水准不高,结果只能被“送”回家了。

参考文献:《太平天国通史》、《霆军裁撤始末探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