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三处民居建筑瑰宝山西阳城发现元代完整民居院落

作者:三晋视界之旅

中国七处元代民居全部在山西,阳城三处,高平四处山西省阳城县润城镇下庄村元代民居,是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偶然发现的。整个院内有三座建筑,分别为正房和东、西厢房。它结构独特,形制古朴,建筑保存完整。近期,经众多专家鉴定认为院内三座建筑均符合元代建筑结构特征,是时间最久远的元代建筑。这座院子坐北朝南,用材讲究,外观简洁大方。主房与东西房面宽各三间,进深四椽。

在正房外可以看到简洁大气的元代斗拱,走入正房抬头仰视,保存完整的粱架结构一览无余,元代建筑的典型特征在上面得到完美的体现。首先就是它的椽子采用了串搭方式(元代以后的椽子一般采用错搭方式);其次是大梁和二梁衔接部位的驼峰结构(元代之后,本地所有房屋梁架全部采用木墩衔接,本地人称作“余柱”);第三个特点就是它上面叉手和替木的做法,完全采用了元代建筑的典型做法(明代之后就基本不用了)。

三座民居建筑的正面墙体均不是一条直线,是向外突出的椭圆形,但屋内墙体很直,为外圆内方的形状。在元代,统治者由草原大汗演变为了殿堂君主,入主中土,并迭西征,以拓疆土。同时,外域文化也空前规模进入内地,在建筑上承袭唐、宋、辽、金传统,大兴土木,创建新城,民间建筑也得到改变,融合了蒙古游牧民族的粗犷,形成了独具时代风貌的元代建筑。在西房檐的圆椽上,大家还可以看到我国早期木结构建筑通常采用的“收方”做法(把用材硕大的圆椽前面削尖,来体现建筑的整体美观程度)。东房的木质门框(也叫门套),和高平元代姬氏民居同出一辙。东西厢房两门受岁月侵蚀,门正面铁钉已经锈迹斑斑,在历经数百年风雨的沧桑,多数铁帽铁钉已消失殆尽。

据推测,这处元代民居早期应该是孔姓居住居民,后全部外迁。到了元末明初改由王氏族人居住。“打开这扇门,将会改写中国民居的历史”,一位文物界资深专家说。在上庄村元代民居被发现之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山西省高平市的姬氏民居是我国存世年代最为久远的古民居。而今,古建专家一致认为:上庄元代民居木结构较先前发现的高平姬氏民居粱架更为规整,具有典型的元早期建筑特色。它不仅是现存最早的民居文物实例,更是全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元代民居院落,在文物史上的地位可与五台山的南禅寺大殿比肩,确实称得上古民居建筑瑰宝。

现在正在进行第五批省级文保单位的申报,以便得到更好的保护。

据史料考证,上庄村早期居民孔姓、栗姓均系冶铸世家,现遗留有货窑沟、栗家沟等大型冶炼遗址。元末明初,本于太原、望于琅琊的三槐王姓后裔经上党小石桥、高平赤土坡、阳城大安头等数次迁徙,最终落籍上庄定居,其一支依托村庄周边得天独厚的煤铁资源,亦工亦商,成为了名盛一时的金火匠人,现有山西洪洞赵城明成化铸铁“休粮碑”存世。润城镇上庄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曾任吏、户、刑两京四部尚书王国光及其家族数代相承建造的大型官居建筑群,当地老百姓称之“天官王府”。现保存完好的官宅民居有四十余处,涵盖了居住、祭祀、文化、商业等建筑类型。被古建专家称为古村落保护的杰出典范,有“中国明代第一村”、“中国民居第一村”和“中华民居博物馆”之美称。元代民居的发现,不仅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民居发展演变提供了难得的实物史料,而且为这里的旅游增添了新的内容,进一步提高了吸引力和知名度,实实在在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三处民居建筑瑰宝山西阳城发现元代完整民居院落

图一阳城县上庄村下圪坨院元代民居院落。

三处民居建筑瑰宝山西阳城发现元代完整民居院落

图二元代民居,正、东、西厢房。

三处民居建筑瑰宝山西阳城发现元代完整民居院落

图三元代民居正房梁架。

三处民居建筑瑰宝山西阳城发现元代完整民居院落

图四元代民居东厢房梁架。

三处民居建筑瑰宝山西阳城发现元代完整民居院落

图五元代民居西厢房梁架。

三处民居建筑瑰宝山西阳城发现元代完整民居院落

图六元代民居梁架的驼峰结构。

三处民居建筑瑰宝山西阳城发现元代完整民居院落

图七元代民居正面墙体向外突出的椭圆形状。

三处民居建筑瑰宝山西阳城发现元代完整民居院落

图八元代民居东厢房门套。

三处民居建筑瑰宝山西阳城发现元代完整民居院落

图九元代民居东厢房木门。

(文/图:李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