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安石《元日》:最具年味的一首古诗

作者:为为斋主

#中华文化传诵人#

王安石《元日》:最具年味的一首古诗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最传统的节日。它象征着人们对幸福团圆的美好期盼和辞旧迎新的美好期待。这样的节日自然少不了诗人们各种触景生情的表达,如: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苏轼《守岁》;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叶颙《已酉新正》;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文天祥《除夜》;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陆游《除夜雪》;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戴复古《除夜》。

但要说年味最浓、最喜庆的春节诗词还当属宋代王安石的《元日》。

王安石《元日》:最具年味的一首古诗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此诗通过突出春节典型习俗,描写了大年初一除旧迎新的欢快景象。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冬去春来,大家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千家万户沐浴在和暖的阳光中,喜气洋洋,除旧迎新,这才是人们心中最美好的新年。

人们常说,以诗言情,以诗咏志,能写出这么热闹、喜庆、万象更新动人景象的新年诗的王安石,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王安石《元日》:最具年味的一首古诗

这就不得不说一说王安石和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江西临川延寿乡人,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嘉祐三年(1058),37岁的王安石看到国家积弱积贫的现状及根源,就曾上万言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了自己的变法主张。当时并未引起宋仁宗赵祯的重视。

十年以后,熙宁元年(1068)四月,47岁的王安石和刚刚登基、锐意改革的宋神宗赵琐相谈甚欢、一拍即合。次年,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主持变法,又次年升为宰相。王安石变法的突破口就是财政,他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和将兵法等,全方位改革财政、赋税、军队、科举,并兴修水利工程,发展农业生产。此次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王安石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熙宁变法”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但是由于保守派的竭力反对,以及变法手段过于偏激,给日后留下了祸患,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作为变法的总设计师,王安石始终抱着满腔热情的。尤其是变法之初,他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认为富国强兵的新气象指日可待。

而这首《元日》写于王安石被委以重任、实施变法革新之初的熙宁二年新年。十年的光阴,一生的抱负,一朝得以实现,这对于“希冀借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实现他心中富国强兵之梦”的政治家而言,是很难掩盖自己内心喜悦的。有感于此,因此创作了此诗。

这首诗赞美改革这种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用“总把新桃换旧符”,反映出新生事物终将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深刻哲理。诗中流露出的欢快和乐观向上的气氛,与作者开始推行新法、实行改革、希望获得成功的心情是相一致的。

王安石《元日》:最具年味的一首古诗

近千年过去了,王安石写诗时的理想和抱负虽然当时没有实现,但他的诗中所展现的喜庆欢乐的节日气氛和辞旧迎新的美好憧憬,一直深深感染着每一个中国人。以至于现在,每逢春节,人们总是会把它拿出来吟诵。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