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幫明朝鑄火炮,為清朝修曆法,傳教士湯若望,因何被判淩遲?

作者:史海爛柯人

自明朝末年開始,一些西方傳教士相繼來到東方,掀起了西學東漸的浪潮。在此期間,曾有許多金發碧眼的洋人活躍在北京,為東西方交流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回顧這段曆史,有一個跨越明清兩代的傳教士,尤為引人矚目,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湯若望。

幫明朝鑄火炮,為清朝修曆法,傳教士湯若望,因何被判淩遲?

湯若望

相信許多人聽到湯若望的名字,都會十分熟悉。1619年,十七歲的湯若望來到澳門,适逢明朝派官員來與葡萄牙人商議購買火器,結果湯若望便借機跟随辦差隊伍一路北上,成為了明朝的“火器顧問”,受到了重用。

留在明朝政府的湯若望,主要是觀測天文和修訂曆法,另外還奉崇祯旨意,帶人研究和鑄造火炮。時值明朝與清軍作戰的關鍵時期,而湯若望等人經過一番努力,也确實有所收獲,成功傳遞了二十門大炮,算是立下了大功。

幫明朝鑄火炮,為清朝修曆法,傳教士湯若望,因何被判淩遲?

然而,明朝敗局已定,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被擊潰後,多爾衮又輔佐着年幼的順治帝福臨定鼎北京。如此一來,湯若望又開始在清朝為官,并先後收到了多爾衮和順治帝的重用。到康熙朝時,湯若望已經是曆經明、大順和大清三代的老人,也深得孝莊和康熙的敬仰。

可是,晚年被疾病纏身的湯若望,卻曾被清朝判淩遲,若不是孝莊和康熙相對開明,這位洋大叔很可能就被切成“羊肉片兒”了。查閱《清聖祖實錄》,發現康熙四年(1665年)三月十六這一天,有一件尤為引人注意的案件,當時清廷議政王大臣會議上呈了一樁判決:

拟欽天監正湯若望、刻漏科杜如預、五官挈壺正楊弘量、曆科李祖白、春官正宋可成、秋官正宋發、冬官正朱光顯、中官正劉有泰等皆淩遲處死。——《清聖祖實錄》

在這份判決中,首當其沖的便是傳教士湯若望,位列其後的,也均是欽天監内的相關人員。那麼,他們究竟犯了什麼罪過,竟然會被拟定了淩遲重刑呢?

原來,順治十五年(1658年)時,順治帝與董鄂妃所生的兒子夭折,由湯若望等人負責安排安葬日期。由于順治對這個兒子尤為中意,甚至有擁立他為太子的意向,可惜未能如願。這個夭折的皇子,便是和碩榮親王。

封建帝王極為注重風水,而和碩榮親王又是順治的心頭肉。是以,朝廷對于這場葬禮尤為關注,可謂及其重視。不過,精通天文的湯若望,主要從事的是修訂曆法,對于堪輿和推演之術并不在行,結果便依照“洪範五行”推演決定。

幫明朝鑄火炮,為清朝修曆法,傳教士湯若望,因何被判淩遲?

然而,到順治帝死後,早已觊觎欽天監正一職的楊光生,開始抨擊湯若望等人推演不當,指出應該使用“正五行”。此案一出,清廷極為重視,立刻命議政王大臣會議會審。當時,湯若望已經中風,口不能言,系好友代其申辯。但盡管如此,這個垂暮之年的傳教士,還是被拟定了淩遲之刑。

不過,好在當時輔政大臣、孝莊和康熙還算開明,覺得湯若望在朝中任職多年,也是兢兢業業,因而法外開恩,将其赦免了。就這樣,曾經為崇祯鑄造火炮、幫大清修過曆法的湯若望,又從死亡的邊緣被拉了回來,躲過了一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