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與茶聖陸羽齊名,寫出《七碗茶歌》,這人不簡單

作者:昶意的茶

詩壇有“詩仙”“詩聖”,茶界亦有,“茶聖”陸羽應是人盡皆知,但是“茶仙”可能就鮮有人知。他就是本篇的主人公——盧仝。

與茶聖陸羽齊名,寫出《七碗茶歌》,這人不簡單

盧仝(795年-835年),自号玉川子,唐代中期詩人,範陽(治今河北涿州市)人,為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的嫡系子孫。

苦難詩人

suffering poet

盧仝早年隐居少室山,刻苦讀書,博覽經史,工詩精文,其詩風奇詭險怪,在詩壇上自成一體,人稱“盧仝體”。現有《玉川子詩集》傳世,是韓孟詩派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很多詩作反映了當時腐敗的朝政與民生疾苦,深系黎元。

與茶聖陸羽齊名,寫出《七碗茶歌》,這人不簡單

盧仝畫像

他在品茶之餘也不忘蒼生辛苦: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為谏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節選《走筆謝孟谏議寄新茶》)

在觀賞魚兒放生時感慨:

刺史官職小,教化未能敷。

第一莫近人,惡人唯口腴。

第一莫出境,四境多網罟。

重傷刺史心,喪爾微賤軀。

(節選《觀放魚歌》)

在送别友人的時候感懷:

伯齡不厭山,山不養伯齡。

松颠有樵堕,石上無禾生。

不忍六尺軀,遂作東南行。

諸侯盡食肉,壯氣吞八纮。

(節選《揚州送伯齡過江》)

如此有才的人,他的人生道路卻不平坦順利,同他的詩風一樣,他的人生過往也是艱險晦澀,他對民生的感悟其實也是對自身境遇不平的發聲。

《悲新年》中寫道:

新年何事最堪悲,病客遙聽百舌兒。

太歲隻遊桃李徑,春風肯管歲寒枝。

《感古》詩中寫道:

人生何所貴,所貴有終始。

昨日盈尺璧,今朝盡瑕棄。

《自詠》詩中寫道:

骨肉清成瘦,莴蔓老覺膻。

家書與心事,相伴過流年。

其實,仕途封閉也是他自身的選擇,是他性格所使。盧仝不愛仕進,家中貧困,僅靠鄰僧送米度日,他也不改往色。問其原因,他的《雜興》一詩有了很好的回答:

豈期福極翻成禍,禍成身誅家亦破。

昨朝惆怅不如君,今日悲君不如我。

否泰交加無定主,懶學風雲戢翎羽。

綠酒清琴好養生,出将入相無心取。

三五圖書舊揣摩,五千道德新規矩。

也許有人會覺得是他沒有入仕機會才不慕仕途,其實不然。盧仝為人清正耿直,早已名聲在外,朝廷曾兩度禮遇要起用他為谏議大夫,均不就任。結交好友中多有顯貴官員,很多人想引薦他,皆被他拒絕,足見他平生的追求并不在官場仕途。

但是曆史好像在和我們開了一個玩笑,盧仝這個詩傑的謝幕卻讓人難以接受。他生活在宦官當政的時期,雖無心仕進,也不免在宦官争權中受連累喪了性命,無辜慘死于“甘露之變”。

與茶聖陸羽齊名,寫出《七碗茶歌》,這人不簡單

當時,盧仝恰好與宰相王涯的幾位幕僚在相府的書館中吃飯,并留宿在此。深夜,吏卒秘密行捕,便把留宿書館的盧仝當做反對宦官的一類人給抓了,盡管盧仝不斷解釋,但還是無濟于事,最終還是被牽連殺害。

盧仝的一生軌迹就在四十歲這年戛然而止。

執著茶仙

stubborn tea fairy

盧仝在詩人輩出的唐朝稍顯得寂寂無名,反而是品茶論茶名聲大噪。和陸羽一樣,他同樣是個執著的茶人,對茶有着很深的研究。

盧仝與陸羽齊名,陸羽著有《茶經》,同樣,盧仝也有一部茶學著作——《茶譜》。是以,盧仝也被後世尊稱為“茶仙”。

盧仝在茶界的爆紅還和他的《七碗茶歌》有關。這首詩其實就是《走筆謝孟谏議寄新茶》的第三部分,因為太出名了,後人才将它單列。通讀全詩,盧仝喝茶時的暢快心情仿佛躍然紙上。

與茶聖陸羽齊名,寫出《七碗茶歌》,這人不簡單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一碗茶,能潤喉解渴;二碗茶,能破除孤獨煩悶;第三碗便文思如江河之水波濤洶湧而來;到了第四碗微汗滲出,平生艱難、陰晴圓缺等事盡由毛孔散去,身心安甯;再喝下第五碗就有脫胎換骨之輕靈;喝完第六碗已然超凡脫俗,飄飄欲仙;等七碗茶全部喝完,咿呀,兩腋清風習習,已羽化登仙也。

這首茶詩不僅在國内廣為傳頌,甚至在日本也同樣出名,并演變為“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對盧仝推崇備至,常常将之與“茶聖”陸羽相提并論。

與茶聖陸羽齊名,寫出《七碗茶歌》,這人不簡單

愛茶,盧仝可是認真的,可謂是愛到骨子了,簡直到了“甯可無飯,亦不可無茶”的程度。除了上面提到的《七碗茶歌》,他的生活處處都少不了茶的影子,我們從他的詩中就可以窺見。

在憶友人的時候:

君家山頭松樹風,适來入我竹林裡。

一片新茶破鼻香,請君速來助我喜。

(節選《憶金鵝山沈山人二首其一》)

在寫給兒子的詩中,也不忘提及茶:

宿舂連曉不成米,日高始進一碗茶。

氣力龍鐘頭欲白,憑仗添丁莫惱爺。

(節選《示添丁》)

在贈答詩中也寫道:

太山道不遠,相庇實無力。

君若随我行,必有煎茶厄。

(節選《蕭宅二三子贈答詩二十首·客謝竹》)

愛茶之人也少不了愛茶趣事,盧仝就有桃花泉水煮茶的故事為世人津津樂道。

與茶聖陸羽齊名,寫出《七碗茶歌》,這人不簡單

在茶葉品種、口味尚不十分豐富的時代,盧仝能喝到的茶其實很少,況他又不喜歡當地常見的菊花茶和冬淩茶,認為他們缺少清苦之美。無中意之茶相伴,此事也頗讓盧仝心煩。

好友韓愈聞之,就帶盧仝在竹林裡采摘了一些竹葉,建議将其泡茶試飲。結果竹串子未經泡制,泡出的茶又苦又澀。這茶味的苦澀讓盧仝相當不滿意,過了好久嘴裡的苦澀還是沒有退盡,便提議出去檢視下泉水。韓愈随後,隻見盧仝每到一泉,捧水就喝,結果五十五個泉看完,盧仝肚子喝得鼓鼓的,令人哭笑不得。

盧仝完全不理會韓愈的取笑,埋頭繼續研究泉水,他讓人将桃花泉的水舀出一瓢,再次烹煮竹葉茶,讓韓愈嘗嘗看。韓愈嘗完以後,大感驚喜,原來這茶經過桃花泉甘甜的泉水煮過後甘苦并濟、清雅綿延、别有滋味。

有了這個發現,他們便邀請了其他朋友一起來桃花泉煮茶作賦。

寫在最後

write at the end

盧仝既是一個苦難的詩人,也是一位執着的茶人。生活給他不易,社會給他不公,但後世給了他應有的評價。他是偉大的,他的名字注定會大大地寫在史冊上。

昶逸秉承盧仝等茶界先哲茶學精神,精選好茶,回饋茶友,為茶文化的複興注入力量。

歡迎大家關注我們,一起開啟愛茶之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