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直面名人手稿危機|王錫榮

作者:古籍

随着近年的拍賣行情看漲,名人手稿出現了危機。

據報道,最近日本拍賣市場即将拍賣“魯迅手稿”《“靠天吃飯”》。但是,學術界稍微一考查,就知道明顯是造假的:原件在國家圖書館庫房裡已經躺了六十多年,并且早已被印入了《魯迅手稿全集》,印行也已三十多年,人們隻要拿來跟影印本一對照,就知道是假的了。這個“手稿”用的是“國立北京大學稿紙”,殊不知魯迅晚年根本不用這種稿紙 (事實上整部《魯迅手稿全集》也沒見過這種稿紙),而是用自己印的綠格稿紙寫文章的。拍品書法模仿水準也低,一看就不是魯迅手筆,還居然把魯迅1935年的文章改成1932年,又畫蛇添足加上一句話,似乎想造成“不同版本”的印象,但根本經不起查考。比之之前的幾件假手稿,造假手法低劣得多,簡直令人哭笑不得。造假者為什麼敢于造到海外去了呢?無非欺日本人可能看不到魯迅手稿原件,甚至看不到《魯迅手稿全集》吧。

魯迅手稿是目前拍賣市場上被炒得最高的作家手稿。最極端的例子,是1934年的一封緻陶亢德信,僅兩百多字,2013年拍賣到近七百萬,每個字值三萬元。在這種行情的吸引下,造假者自然蜂擁而來。之後幾年内,市場上接連出現了多件“魯迅手迹”,後來多數被證明是假的。這種造假幾乎沒有風險,即使被識破,也隻不過少賺一些,不會負法律責任,而且仍然可以蒙騙一部分心懷僥幸的人們,賣個幾十萬不會太難,造假成本卻低廉到與賣價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更加嚴重的是,由于造假者的攪和,市場上出現了一些真假難辨的“手稿”,雖然目前還常常有人出來辨僞,但是卻不一定每次都能識破。或許正如《西遊記》裡的妖精們,前頭剛被大聖打了,化作一道青煙而去,轉身卻改頭換面又來了。而且造假的手法、技法正在不斷提高,從掃描影印到拼接組裝,再到臨摹,有的臨摹者已頗有幾分神似。而一旦不能識破,假的就變成了“真”的! 這次隻賣幾十萬,下次可能就可以賣幾百萬了! 再下次,如果有人将它提出收入《魯迅全集》,怎麼辦?編者如果不收,必将受到質疑,如果收了,那後果将是什麼?魯迅手稿還是魯迅手稿嗎?《魯迅全集》還是魯迅的全集嗎?

再者,由于炒作的推動,近年其他作家的手稿拍賣行情,也在水漲船高。例如茅盾的手稿《談最近的短篇小說》已經拍賣到一千二百多萬元,無論真假,以後就成為市場行情的風向标,吸引着更多的人到這個市場來淘金。事實上多年以來,在書畫市場上名人手迹已經假貨泛濫。據說,啟功先生在世時,面對潘家園地攤上叫賣20元一張的“啟功書法”,隻好苦笑道:“他們比我寫得好!”可以預見,随着現當代作家手稿行情看漲,今後作家手稿的造假将會愈演愈烈。

目前的書畫造假,還多半隻涉及藝術欣賞方面。但如果意欲混淆視聽之徒造出一些涉及重要人物評價的文章、書信“手稿”、題款等等 (事實上前些年已經出現了類似的案例),那将對如何評價曆史人物産生難以估量的影響———假如有人造出一封魯迅卑躬屈膝、賣友求榮,盡顯人格卑污的書信,而又不能被識破,豈不是将對魯迅整體評價産生嚴重後果?這種無底線的“瞞和騙”行徑,在手稿造假頻現的當下已經不是不可想象的了。

雖然市場被造假者攪亂了,但是人們卻難有良策應對,别說處罰了,連阻擋它們進入市場都不容易。目前的造假被揭露,往往是在事後,且人們最多給予道義上的譴責,對方還可以狡辯甚至反唇相譏,一不留神還會反咬一口……是以雖有一定震懾作用,但打擊力度有限。

怎樣才能杜絕假手稿魚目混珠騙取暴利?要破解這個難題,需要社會與拍賣公司、監管部門聯手。首先,拍賣公司要盡力阻止赝品手稿進入拍賣。拍賣公司的專家團隊要真正發揮作用,對拍品進行篩查甄别,對可疑拍品要組織專家會診,決定是否上拍。其次,加強對鑒定專家的管理,專家自己也要增強識别能力與專業操守。目前一些專家不注意自己的影響與作用,沒有深入研究就随便為拍賣公司站台,還有一些專家跨領域鑒定,發表不專業意見,誤導市場,需要加以規範甚至教育訓練。第三,拍賣公司對有賣假記錄者要列入黑名單,限制其參拍權利;政府監管部門也要把拍賣公司拍賣赝品的行為記入誠信檔案,限制其經營行為。隻有多管齊下,才能遏制目前手稿造假愈演愈烈的趨勢。不然,名人手稿的處境會越來越不妙!

本文刊于2017年2月22日《文彙報 筆會》。

---------------------------------------------------

【筆會上月好文推薦】

直面名人手稿危機|王錫榮

了解筆會選集《歌以言志》,請點選:

不斷磨洗,直至透明 | 周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