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山岩綠茶産于黃岡麻城市龜山峰一帶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上。山裡人通過進行采摘,将采摘來的毛尖經過人工精巧制作,就是龜山岩綠茶。這種茶具有香氣濃郁,滋味醇厚,湯色碧綠,葉底嫩勻等特色,每年一到市上,就被人們搶購一空。

龜山岩綠茶,産于麻城市龜山峰一帶海拔800米以上的羅百川村、龜尾村和柿餅山村的高山上。這裡常年霧鎖煙橫,氣候濕潤,溫度一般低于山下5—8度。每當谷雨前夕,大霧特多,有時隻有午飯前後的2—3小時才能見到陽光。這時,生長在峰巅岩縫裡的茶樹漸漸泛綠,冒出如針似的嫩葉。
被列入《中國名茶研究選集》的龜山綠茶,1980年10月被評為全國五大名茶之一,1988年獲農牧漁業部優質獎,1989年亞運期間,送往北京,受到國際友人贊賞。
龜山岩綠茶整個手工制作工藝流程為:殺青、揉撚、初烘、理條、整形、幹燥六道工序。。特級龜山岩綠采摘時間為清明前至谷雨前後約20天,原料為一芽一葉初展,保證嫩度,勻度、淨度,做到雨水葉不采,紫色葉不采,對夾葉不采,蟲吃葉不采。
殺青:鍋溫升至200℃,每鍋投葉量為0.5公斤左右,鮮葉下鍋後用手迅速翻炒,抖悶結合,以抖為主.當炒至葉軟略有粘性,将鍋溫降至約120℃,炒至葉色由鮮綠變為暗綠,減重40-50%,迅速出鍋,薄攤散熱。
揉撚:将攤涼的殺青葉放在竹匾内初揉,采用雙手向前推動倒轉分開的揉法,用力先輕後重,當茶條緊卷時适當輕揉,時間約10—15分鐘。
初烘:将揉撚解塊葉上入手拉百葉式熱風烘幹機中初烘,初烘溫度1200℃,烘至茶條失去粘性,略有刺手時下烘攤涼。
整形:快、勻、巧的整形,是決定岩綠茶外形圓直緊細的關鍵工序。鍋溫先高後低,開始為90—100℃左右,待炒至七成幹時,鍋溫保持60-70℃,投葉量0.5公斤,以兩手搓帶,連扭帶搓,使茶條均勻松散,如此反複搓條,待茶條進一步卷緊,并失去粘性,含水量約為20%時及時整形。将茶條收攏理直,兩掌合抱,虎口張開,右手向前,左手向後,茶條在手中轉動,以去重回輕的手法,使茶條在手掌中均勻地散落于鍋内,然後再收攏理直,拉條,往複循環,待茶條緊細圓直,白毫顯露即可出鍋攤涼回潮。
幹燥:幹燥在烘幹機中進行,溫度控制在80-100℃,烘至足幹下機攤涼包裝。
龜山岩綠為條形綠茶,其品質特征為:條索緊細圓直,鋒毫顯露,色澤翠綠,香氣清高持久,滋味醇厚回甜,湯色碧綠清亮,葉底黃綠嫩勻。
(文中素材源于網絡,如侵聯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