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搞怪的表情、響亮的咂舌、靈性的挑眉,再配上一句魔性的“nice”——
這個表情包相信你也曾見過。
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表情包,在b站上的播放量高達380萬,還衍生了各種惡搞版本,瞬間火爆全網。
有網友曾猜測這位“nice爺爺”究竟是怎麼火起來的。
有人猜他是一名演員,也有人認為他是一名職業喜劇人。
各種猜測衆說紛纭,但誰也沒有想到,這樣一個極具搞笑天賦的人,原來是英國家喻戶曉的兒童作家、詩人——邁克爾·羅森。
長不大的老頑童
1946年5月7日,邁克爾·羅森出生在英國倫敦的猶太家庭。
父母都是老師,還有一個大四歲的哥哥。盡管家境清貧,但羅森的童年卻從不缺乏歡聲笑語。
△ 1953年,羅森和他父親在野營。
父母會經常給他講故事、說笑話、唱兒歌。
哥哥擅長模仿,常常手舞足蹈地把學校裡的趣事表演給羅森看,逗得他哈哈大笑。
這樣美好的童年成為他後來寫作道路上的素材來源。
成年後的羅森,加入過表演俱樂部,也曾短暫地在醫學院學習。但他漸漸發現,這都不是自己所熱愛的。
在他看來,閱讀和寫作才是自己的興趣所在。
每一個文字都充滿着無窮的力量,這是一種無與倫比的享受。
确定了自己的發展方向後,他來到了牛津大學,花了很多時間去學習寫作、表演和導演戲劇,還寫了自己的第一部戲《backbone》,畢業後順利進入bbc電視台,工作内容就是撰寫兒童表演劇本。
但命運卻發生了轉折。
進入電視台工作的第三年,羅森突然被告知“要離職”。
“我認為你更适合自由職業。”
理由雖是如此,但實際上是因為羅森曾反對種族歧視而被捕。這段所謂的“黑曆史”在公司看來是個“污點”。
羅森毫不猶豫地選擇離開,并開始了自己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創作”。
溫馨美好的童年以及過往的種種經曆,讓羅森洞悉小孩子的心理,懂得如何用小孩子的口吻去講故事。
197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兒童詩歌詩《介意自己的事》。
教育學家莫拉格·斯泰爾斯将羅森描述為“當代兒童詩歌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首批“緊密結合自己的童年經曆并以兒童實際使用的國語來講述”的詩人之一。
他會用豐富的表情和肢體動作,說着逗趣十足的話來哄孩子們開心,也會以大人的身份,認真地給孩子們講述故事中的道理。
至今為止,羅森已經寫了200多本書。
童話、詩歌、畫集,他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投入到兒童圖書的創作之中。
△ 邁克爾·羅森作品(部分)
和著名插畫家海倫·奧克森伯合作的《我們要去捉狗熊》,以身臨其境的視聽享受,讓它成為了親子讀物中永不褪色的經典。
△ 《我們要去捉狗熊》節選
他将真實的世界通過文字溫柔、诙諧地展示給孩子們,為他們打開一扇新的大門,給予他們不同的啟迪。
最有故事的傷心人
一直以來,羅森就像是「憨豆先生+安徒生」的結合體。
除了寫童話故事、拍逗趣短片,最熱衷的事情是參加學校、電視台、圖書館等舉辦的各種活動,給孩子現場表演故事,和孩子們打成一片。
在他身上,似乎有用不完的快樂能量。
但就像陽光下總有陰影伴随,隻有快樂沒有痛苦的,那就不叫人生。
兒子埃迪是羅森的“靈感缪斯”,羅森常常把埃迪的故事寫進自己的作品裡。
1999年,羅森和往常一樣給埃迪講睡前笑話,為熟睡的埃迪掖好被子。但在第二天的早上,當羅森想去叫埃迪起床的時候,卻發現埃迪沒有了呼吸。
這場意料之外的急性腦膜炎奪走了18歲埃迪的年輕生命。
沒有任何征兆,連說一句道别都沒來得及。
埃迪去世之後,羅森陷入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往日的笑容不再在他臉上浮現。
在埃迪去世後的第五年,羅森寫下《傷心書》,把自己所有的情緒融進作品。
這本書從羅森的一幅自畫像開始。
在歪歪扭扭的線條下,羅森的滑稽笑容帶着喜感。
但在自畫像下,卻有着這樣一段文字:
這是我傷心的樣子。
也許你覺得我看着挺高興。
其實,我是強顔歡笑。
因為我想人們不喜歡看到我難過的樣子。
《傷心書》就像剝洋蔥一般,一層層地剝開不同灰階和形狀的悲傷。
羅森用簡單而詩意的語言展現作為父親經曆的喪子之痛:愛、憤怒、震驚、恐懼、絕望……
有時候,悲傷無邊無際,到處都是,無處可逃。
然後,我看起來就是這副樣子。
沒有辦法。
我最傷心的,是想起我兒子埃迪的時候。
我非常非常愛他,但他還是死了。
羅森在書裡一點一滴地回顧兒子成長的過往,回憶每一個與埃迪有關的畫面。
這些熱鬧而明快的畫面,最後消失在了一個白色的空格裡——因為再也看不到孩子之後的樣子了。
2004年,英國協會授予《傷心書》“最佳兒童畫冊特别獎”。
以往,大人們總覺得要給孩子們建立一個積極、陽光、堅強的模樣,而羅森卻通過文字讓孩子們感受傷心與難過的情緒力量。
有人評價說:“這本書的治愈力就在于并不試圖安撫,而是真實面對人的體驗——這種真實強烈、充滿悲傷而又美麗。”
沒有人知道羅森到底是如何熬過情緒低谷。
對于一個父親而言,要直面孩子的死亡是一件非常殘忍的事情,但他就像一個英勇的戰士。
即便每一次追憶與懷想,都意味着要再一次直面悲痛、揭開創傷,但他仍舊去做,他要不斷與漠視、麻木、遺忘相對抗,用文字來紀念埃迪的離開。
與此同時,他也投身于腦膜炎研究的公益事業,呼籲更多人關注這種疾病。
每當有人問起埃迪,羅森也會笑着回答:
“埃迪去世了,是以他永遠都是18歲。不像我這個老頭子,每年都在變老。”
他開設自己的社交賬号,經常釋出自己講故事、唱歌、讀詩歌的視訊,還拍了很多诙諧的短片。
在世人眼前,羅森又回歸到那個嬉皮笑臉、喜感滿滿的滑稽模樣。
人們從羅森的故事和視訊中收獲無數的笑聲,而羅森也從孩子們的笑容和信任裡獲得繼續創作的力量。
對生活報之以歌
命運并沒有特别眷顧這個快樂的“小老人”。
在經曆了喪子之痛後,羅森再一次被推向生與死邊緣。
2021年3月,已經74歲高齡的羅森不幸感染上新冠。
在重症監護室躺了7周,經曆3次病危,服用的藥物多到感覺身體都快要變成“藥房”。
所幸的是,羅森熬過了這場“劫難”,順利出院。
不幸的是,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用羅森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他的眼睛、耳朵、腳趾頭都不太“靈光”了。
從重症監護室轉出後,羅森在康複病房待了3個星期,才重新學會走路。
醫院的醫護人員給他寫支援信,将羅森曾經寫的詩列印出來貼在他的床頭,幫助他呼吸、說話、移動。
羅森的文字曾經溫暖過一群人的童年,而現在,這些文字又重新給了羅森堅持的動力。
“像小時候一樣重新學習走路,反而讓我覺得變年輕了。”
盡管經曆了漫長的孤獨和絕望,但羅森仍然樂觀。
當他搖搖晃晃地重新走在大街上,路人給予了很多善意的祝福。
也許就像羅曼羅蘭曾經說的一樣:“世界上隻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羅森也是一個對生活報之以歌的“英雄”。
他把這次與死亡親密接觸的經曆寫成了故事書——《多種多樣的愛》。
這是與死亡抗争的記錄,也是對美好善意的緻敬。
積極樂觀、幽默風趣、溫柔善良……這些美好的詞語都可以用來形容他。
創作的繪本、寫下的詩歌,還有他那千奇百怪的表演,他用最簡單的方式看待世界,也用最純粹的靈魂付出每一份溫柔和愛。
他從未試圖用童話粉飾生活的不完美,而是用真摯溫柔的文字告訴每一個人:
直面生活帶來的悲傷、絕望和死亡,這才是真正“nice”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