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這個玩具好可愛,可以買一個嗎”
“你玩具太多了,不要買,放下”
“媽媽這個衣服好酷呀,我可以試一下嗎”
“不好看,你一個小孩子穿什麼深色的衣服,這個粉色裙子好看,穿穿這個”
“媽媽我可以吃一顆糖果嗎”
“不能吃”
“媽媽我可以看一會電視嗎”
“不可以看”
“媽媽我可以……”
“不……”
“不要吃”“不要去”“不準哭”“不要看電視”“不能做”“不可以”貌似是大人經常用來管教孩子的話語。
爸爸媽媽們仔細回想一下,我們生活中是不是總是經常給孩子做出以上類似的否定式回答。

我們總是習慣的會在第一時間,很絕對的指出孩子的錯誤,并運用批評指責等方式促使孩子改正。因為覺得孩子什麼都不懂,我需要給他指出什麼是正确的,什麼是應該做的,而他說的就是錯誤的。
自我認同感的缺失,會因成長的不同環境導緻,但家庭,往往是孩子“找不到自己”的源泉。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性格形成除了先天性因素,也有後天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原生家庭的影響更加深遠。”
為什麼說“自我認同感”,是父母給予孩子的稀缺資源?
什麼是“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在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理論中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任務。
它能夠理智地看待并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夠精力充沛,熱愛生活,不會沉浸在悲歎、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奮發向上,積極而獨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漸接近目标的過程中會體驗到自我價值以及社會的承認與贊許。
既從這種認同感中鞏固自信與自尊,同時又不會一味地屈從于社會與他人的輿論。是自己對自己所思所做的一種認可感。
當孩子缺少自我認同感,就沒有了内在的動力,對自我要求也會降低,甚至導緻自卑心理的産生,進而失去把握人生的方向。
自我認同的形成,是人們做出重要人生選擇的基礎。
隻有經過不斷的嘗試、探索和整合,才能真正達成自我認同。而這個過程很有可能布滿了荊棘,有些人穿過了這些危機,而有些人卻陷入了迷失。這個探索過程是必要、卻也是艱難的。
心理學家Marcia根據“過去的危機”與“現在的承諾”(Commitment)兩個次元将人們對于“自我認同”這個重大人生任務的完成情況詳細分成了四種不同的狀态:過早自認、認同迷失、認同達成或認同延緩。
而在中國式教育觀念裡,你口中的“順從”是一個褒義詞。
你可能會認為,我的孩子很聽話,什麼都聽我的,他是個順從的乖孩子。但是孩子長期順從的背後,是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否定。
我第一次被否定了,可能第二次我忘記了又被批評了,第三次我害怕被批評,那麼我記住它。他從來不知道我應該怎麼樣是對的,隻知道我這樣做是錯的,那麼我不這樣做,換個方式如果也被批評了,那麼我也不這樣做,直到不再被批評……
你會發現,孩子漸漸的不喜歡去探索新的東西了。習慣性的否定式回答讓他覺得,我隻要少做少動就能少犯錯,不做不動就能不犯錯。
他變得畏畏縮縮、膽小怕事,并且不斷的自我否定。
得不到父母贊許的孩子,無法産生自我認同感
看過一個令人心酸的新聞。
南京一個13歲的男孩天天,因為成績不理想被父親責備,而爸爸又總拿自己和别的孩子相比,于是,男孩留下一封信離家出走了。
被民警找到時,天天訴說自己的“傷心事”,“爸爸覺得我這不行那不行,還經常拿我和别人家孩子比,他不喜歡我,我就走了。”
天天臨走前還不忘貼心為爸爸留便條:“親愛的爸爸,你不用找我了,以後你不認識我,我也不認識你。你不該有我這樣的兒子,再見了爸爸。”
短短幾句話,寫盡了孩子的心酸和失望。
其實,不止是這位男孩遭受父母的不認可,有很多父母習慣否定孩子,讓孩子失去了信心,活在無法認同自我的痛苦中。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擁有他人的賞識。
别看孩子年紀小,不會表達,但他們的内心是很敏感的。
知乎熱榜上有這樣一個問題,引起了近百萬人關注:
爸爸對6歲的孩子十分嚴厲,稍有犯錯便非打即罵。
就連孩子在書上亂花了幾筆,爸爸也要大聲呵斥,甚至将孩子胖揍一頓;
每次被教訓後,孩子大氣都不敢出,但毛病卻越來越多,很多問題爸爸教了好幾次還是不停出錯。
爸爸又不停訓斥、發火,就這樣形成了死循環。
其實,是爸爸過多的負面評價讓孩子漸漸失去了自我認同感,
孩子一旦接受了自己什麼都做不好的設定,便會喪失動力,甚至自甘堕落。
正如心理學家蘇珊 福沃德博士所說:
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并将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父母出于鞭策的打擊,在孩子眼中卻是定義般的陳述。
當孩子将所有的陳述内化,便喪失了自我認同感,也失去了披荊斬棘的勇氣與力量,就好像戰場上失去武器的戰士,彷徨無助,隻能被動地受制于人。
每個孩子都在期待被父母、被大人真正的“看見”,隻有擁有大人的認同,他們才能認同自己。
當孩子将歸因内化,便會瓦解了自我的信念體系,喪失了自我認同感。
也就失去了勇往直前的底氣和力量,彷徨無助,隻能被動地受制于人。
父母的認可是孩子成長的原動力
盧勤曾經把孩子比喻成一顆雞蛋, 如果從外部施壓,雞蛋破開之後隻能得到一灘蛋黃與蛋清,而從内部給雞蛋溫暖,得到的就是小雞破殼而出的喜悅。
孩子就是這樣,父母的鼓勵、接納和認可,就是他們破殼而出所需的那份溫暖。
童話大王鄭淵潔曾經在《朗讀者》中,提到父親的認可,是促成他走向童話創作之路的最大動力。
有一次,他因為寫作文擅自更改題目被老師要求寫檢查時,爸爸看着他在檢讨中把自己的犯錯經曆描述得鮮活精彩時,還笑出了聲,不僅沒責罵,還誇兒子很有寫作天分。
父子倆之間有過一段非常動人的對話,爸爸問他能夠把《童話大王》寫多久?他回答說:“隻要你和我媽媽活着,我就一直寫下去。”而爸爸就告訴他寫下去吧,一直寫下去,我們就會活着。
《童話大王》從1985年創刊,長達25年的時間中,鄭淵潔是唯一的撰稿人。這個12歲上學被開除,15歲入伍,四年後被退伍的孩子,按照正常評價标準,基本就是無藥可救。然而他的爸爸卻從來沒有放棄過對他的認可與鼓勵。
就像鄭淵潔自己說的:人類的本質就是渴望被欣賞,所謂的“忠言逆耳”是他最不喜歡的。
《陪孩子終身成長》一書中所說:
當孩子在與父母相處過程中,被塑造出正确行為時,他的自我評價會越來越高,也會認為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一個能自控的人。
正确的教育是喚醒,而不是改造。
其實,每個孩子的未來,都藏在父母的嘴裡。
你越是貶低孩子,孩子就越不自信,就算孩子原本有潛力,最後也會被罵得隻剩下卑微和無力。
隻有當你鼓勵、贊賞孩子的時候,才能喚醒孩子心中的自我認同感,他才會向你期待中的方向前進。
父母總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嚴厲,培養出孩子抵抗成人殘酷世界的能力;但孩子的想法恰恰相反,哪怕全世界不認可我都沒關系,隻有你不可以。
正如《哈爾的移動城堡》中那句台詞:“隻要你一個肯定,我就足夠勇敢”。
作家三毛在《一生的戰役》中寫道:
“我一生的遺憾不是沒有賺得全世界,而是請你欣賞我。”
孩子需要父母的認可,如果連父母都無法認可自己的孩子, 還指望誰認可呢?
作為父母, 我們少些功利心, 不要因為孩子表現好就認可, 表現差就否定。
尤其當他們表現差時, 其實更需要父母的鼓勵和認可。
“自信并非與生俱來,而是需要建構,這是一場需要耐心的艱難征途。”
我們在幫孩子建構自我認同感的過程中,也别吝啬給孩子更多的試錯機會,有些認同來源于父母内心的愛,但有些自信卻是從失敗中得到的。
我們不鼓吹“挫折教育”,也不希望孩子在挫折中隻學會認錯,我們更希望孩子們在逆境中能夠找到更強大的自己,成為一個充滿自信的人。
自信、獨立、勇敢、不懼失敗,這些便是父母給予孩子人生中的稀缺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