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在我妈心里,我永远差三分” 缺失自我认同的孩子,到底有多难

“妈妈这个玩具好可爱,可以买一个吗”

“你玩具太多了,不要买,放下”

“妈妈这个衣服好酷呀,我可以试一下吗”

“不好看,你一个小孩子穿什么深色的衣服,这个粉色裙子好看,穿穿这个”

“妈妈我可以吃一颗糖果吗”

“不能吃”

“妈妈我可以看一会电视吗”

“不可以看”

“妈妈我可以……”

“不……”

“不要吃”“不要去”“不准哭”“不要看电视”“不能做”“不可以”貌似是大人经常用来管教孩子的话语。

爸爸妈妈们仔细回想一下,我们生活中是不是总是经常给孩子做出以上类似的否定式回答。

“在我妈心里,我永远差三分” 缺失自我认同的孩子,到底有多难

我们总是习惯的会在第一时间,很绝对的指出孩子的错误,并运用批评指责等方式促使孩子改正。因为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我需要给他指出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应该做的,而他说的就是错误的。

自我认同感的缺失,会因成长的不同环境导致,但家庭,往往是孩子“找不到自己”的源泉。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性格形成除了先天性因素,也有后天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更加深远。”

为什么说“自我认同感”,是父母给予孩子的稀缺资源?

什么是“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在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中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任务。

它能够理智地看待并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够精力充沛,热爱生活,不会沉浸在悲叹、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奋发向上,积极而独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会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

既从这种认同感中巩固自信与自尊,同时又不会一味地屈从于社会与他人的舆论。是自己对自己所思所做的一种认可感。

当孩子缺少自我认同感,就没有了内在的动力,对自我要求也会降低,甚至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从而失去把握人生的方向。

自我认同的形成,是人们做出重要人生选择的基础。

“在我妈心里,我永远差三分” 缺失自我认同的孩子,到底有多难

只有经过不断的尝试、探索和整合,才能真正达成自我认同。而这个过程很有可能布满了荆棘,有些人穿过了这些危机,而有些人却陷入了迷失。这个探索过程是必要、却也是艰难的。

心理学家Marcia根据“过去的危机”与“现在的承诺”(Commitment)两个维度将人们对于“自我认同”这个重大人生任务的完成情况详细分成了四种不同的状态:过早自认、认同迷失、认同达成或认同延缓。

而在中国式教育观念里,你口中的“顺从”是一个褒义词。

你可能会认为,我的孩子很听话,什么都听我的,他是个顺从的乖孩子。但是孩子长期顺从的背后,是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否定。

我第一次被否定了,可能第二次我忘记了又被批评了,第三次我害怕被批评,那么我记住它。他从来不知道我应该怎么样是对的,只知道我这样做是错的,那么我不这样做,换个方式如果也被批评了,那么我也不这样做,直到不再被批评……

“在我妈心里,我永远差三分” 缺失自我认同的孩子,到底有多难

你会发现,孩子渐渐的不喜欢去探索新的东西了。习惯性的否定式回答让他觉得,我只要少做少动就能少犯错,不做不动就能不犯错。

他变得畏畏缩缩、胆小怕事,并且不断的自我否定。

得不到父母赞许的孩子,无法产生自我认同感

看过一个令人心酸的新闻。

南京一个13岁的男孩天天,因为成绩不理想被父亲责备,而爸爸又总拿自己和别的孩子相比,于是,男孩留下一封信离家出走了。

被民警找到时,天天诉说自己的“伤心事”,“爸爸觉得我这不行那不行,还经常拿我和别人家孩子比,他不喜欢我,我就走了。”

天天临走前还不忘贴心为爸爸留便条:“亲爱的爸爸,你不用找我了,以后你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你。你不该有我这样的儿子,再见了爸爸。”

“在我妈心里,我永远差三分” 缺失自我认同的孩子,到底有多难

短短几句话,写尽了孩子的心酸和失望。

其实,不止是这位男孩遭受父母的不认可,有很多父母习惯否定孩子,让孩子失去了信心,活在无法认同自我的痛苦中。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拥有他人的赏识。

别看孩子年纪小,不会表达,但他们的内心是很敏感的。

知乎热榜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引起了近百万人关注:

“在我妈心里,我永远差三分” 缺失自我认同的孩子,到底有多难

爸爸对6岁的孩子十分严厉,稍有犯错便非打即骂。

就连孩子在书上乱花了几笔,爸爸也要大声呵斥,甚至将孩子胖揍一顿;

每次被教训后,孩子大气都不敢出,但毛病却越来越多,很多问题爸爸教了好几次还是不停出错。

爸爸又不停训斥、发火,就这样形成了死循环。

其实,是爸爸过多的负面评价让孩子渐渐失去了自我认同感,

孩子一旦接受了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的设定,便会丧失动力,甚至自甘堕落。

正如心理学家苏珊 福沃德博士所说:

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父母出于鞭策的打击,在孩子眼中却是定义般的陈述。

“在我妈心里,我永远差三分” 缺失自我认同的孩子,到底有多难

当孩子将所有的陈述内化,便丧失了自我认同感,也失去了披荆斩棘的勇气与力量,就好像战场上失去武器的战士,彷徨无助,只能被动地受制于人。

每个孩子都在期待被父母、被大人真正的“看见”,只有拥有大人的认同,他们才能认同自己。

当孩子将归因内化,便会瓦解了自我的信念体系,丧失了自我认同感。

也就失去了勇往直前的底气和力量,彷徨无助,只能被动地受制于人。

父母的认可是孩子成长的原动力

卢勤曾经把孩子比喻成一颗鸡蛋, 如果从外部施压,鸡蛋破开之后只能得到一滩蛋黄与蛋清,而从内部给鸡蛋温暖,得到的就是小鸡破壳而出的喜悦。

孩子就是这样,父母的鼓励、接纳和认可,就是他们破壳而出所需的那份温暖。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经在《朗读者》中,提到父亲的认可,是促成他走向童话创作之路的最大动力。

有一次,他因为写作文擅自更改题目被老师要求写检查时,爸爸看着他在检讨中把自己的犯错经历描述得鲜活精彩时,还笑出了声,不仅没责骂,还夸儿子很有写作天分。

父子俩之间有过一段非常动人的对话,爸爸问他能够把《童话大王》写多久?他回答说:“只要你和我妈妈活着,我就一直写下去。”而爸爸就告诉他写下去吧,一直写下去,我们就会活着。

“在我妈心里,我永远差三分” 缺失自我认同的孩子,到底有多难

《童话大王》从1985年创刊,长达25年的时间中,郑渊洁是唯一的撰稿人。这个12岁上学被开除,15岁入伍,四年后被退伍的孩子,按照正常评价标准,基本就是无药可救。然而他的爸爸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他的认可与鼓励。

就像郑渊洁自己说的:人类的本质就是渴望被欣赏,所谓的“忠言逆耳”是他最不喜欢的。

《陪孩子终身成长》一书中所说:

当孩子在与父母相处过程中,被塑造出正确行为时,他的自我评价会越来越高,也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一个能自控的人。

正确的教育是唤醒,而不是改造。

其实,每个孩子的未来,都藏在父母的嘴里。

你越是贬低孩子,孩子就越不自信,就算孩子原本有潜力,最后也会被骂得只剩下卑微和无力。

只有当你鼓励、赞赏孩子的时候,才能唤醒孩子心中的自我认同感,他才会向你期待中的方向前进。

“在我妈心里,我永远差三分” 缺失自我认同的孩子,到底有多难

父母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严厉,培养出孩子抵抗成人残酷世界的能力;但孩子的想法恰恰相反,哪怕全世界不认可我都没关系,只有你不可以。

正如《哈尔的移动城堡》中那句台词:“只要你一个肯定,我就足够勇敢”。

作家三毛在《一生的战役》中写道:

“我一生的遗憾不是没有赚得全世界,而是请你欣赏我。”

孩子需要父母的认可,如果连父母都无法认可自己的孩子, 还指望谁认可呢?

作为父母, 我们少些功利心, 不要因为孩子表现好就认可, 表现差就否定。

尤其当他们表现差时, 其实更需要父母的鼓励和认可。

“在我妈心里,我永远差三分” 缺失自我认同的孩子,到底有多难

“自信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构建,这是一场需要耐心的艰难征途。”

我们在帮孩子构建自我认同感的过程中,也别吝啬给孩子更多的试错机会,有些认同来源于父母内心的爱,但有些自信却是从失败中得到的。

我们不鼓吹“挫折教育”,也不希望孩子在挫折中只学会认错,我们更希望孩子们在逆境中能够找到更强大的自己,成为一个充满自信的人。

自信、独立、勇敢、不惧失败,这些便是父母给予孩子人生中的稀缺资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