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訪|吳志明委員:中國小生“減負”的根本在于指揮棒

近日,“108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案為中國小生減負”的新聞引發全社會熱議。

“我也沒想到影響力這麼大。”全國政協委員、民建福建省委會主委、福建中華職教社主任吳志明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稱。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他和崔玉英、邢善萍、雷春美、陳義興、湛如、曹晖等108名全國政協委員共同聯名,向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送出了《關于落實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為中國小生松綁減負的提案》,該提案戳中了社會的“痛點”,由此引發部分教育界人士和家長的熱議。

日前,澎湃新聞專訪了吳志明委員,請他對中國小減負問題産生的原因和症結進行更深入的分析。

專訪|吳志明委員:中國小生“減負”的根本在于指揮棒

全國政協委員吳志明

老師把課程難度提高了

澎湃新聞:你為中國小生減負的提案引起了大家的共鳴,你認為原因是什麼呢?

吳志明:這個提案的确引發了大家的強烈共鳴,前後隻用了兩天時間便有108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這也與中國的教育體制有關系,多年以來,中國的老百姓最關注的都是子女教育問題。

澎湃新聞:你什麼時候開始研究中國小生減負問題的呢?根據你的研究和觀察,你認為它是否具有緊迫性和必要性呢?

吳志明:迄今為止,我們國家說給中國小生減負已經講了20多年,教育部門也不斷實踐了20多年的“減負”,國家教育部門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問題就是減不下來,或者說未能實作根本性的減負,為什麼一直減不下來呢?我想肯定出現了很多具體問題。

澎湃新聞:在你看來,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

吳志明:我認為根本問題就是指揮棒,這麼多年來,我們國家的教育資源有了很大的發展,但總體上還是有限的,況且還特别不均衡,現在每個家長和孩子都想考取名校,或者都想考取達标學校,無論從幼稚園、國小還是中學,如此數量龐大的學生如何篩選呢?隻能按照考試分數來判斷,現在從國中考取高中,約有45%到50%的考生是要分流到職業學校去讀書,如果考不上普高,隻能到職業學校去讀書,這是大部分家長和孩子最不願意看到的狀況。怎麼辦呢?隻能全力以赴,讓小孩考上普通高中,最後考上好的大學,畢業後才能找好的工作,才有穩定和好的收入,這是根深蒂固的社會生态環境,望子成龍,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評價标準就是分數,中考、聯考,少一分都不行,是以千軍萬馬一起過獨木橋,最終結果隻能是層層加碼。

澎湃新聞:你所說的“層層加碼”具體是指什麼呢?

吳志明:這也涉及學校的考核體系,從老師、班主任到校長,也是層層有測評的,學生的成績排名、學校的升學率以及學生考取名校的機率,最終都會成為一項項的名額。這些名額與老師、校長的效益及他們的績效挂鈎,共同成為學校把成績抓上去的動力,成績抓上去靠什麼?隻能給學生施加更多的壓力,課程要排得非常滿,作業一定要布置得很多,每科老師都要給學生布置作業,每科老師都想自己的科目能考得好一點,能占用學生的時間多一點,形成了“層層加碼”不斷傳遞壓力的客觀效果。

澎湃新聞:有人說我國的中國小課程難度較高,是以學生必須多訓練才能熟練掌握知識點,真實情況是這樣嗎?

吳志明:現在的确很多人在說,中國的中國小教科書和課程内容太深了,太難了,但經過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專家組對10多個國家進行比較研究後,最終結論是中國教科書和課程難度并不是太高,相對适中,是以這個說法不成立。

澎湃新聞:既然教科書和課程的難度并不高,為何學生負擔還那麼重呢?

吳志明:我想可能是老師在教授過程中,把課程難度拓寬撥高了,這也增加了不少負擔。教育部規定中國小生每周33節課,而外國通常是23節課,我們多了10節課。這意味着如果從國小到高中畢業,學生上課13000節課,外國隻要5800節課,中國竟然多出了1倍多。此外我國中學生的暑假和寒假,總共11周,相當兩個半月,國小是12周,而外國給中國小生放假時間通常是4個半月,如此一來,我國中國小放假又少掉了兩個月時間。

課外教育訓練加重了學生負擔

澎湃新聞:不僅放假的時間短,我國中國小的作業任務也很重,如何解決呢?

吳志明:對,我國中國小的學生作業做不完,現在小孩晚上做作業到10點或者11點很正常,每天平均要做三個多小時。最關鍵的是,我們中國小生的作業大部分都是做習題,很多習題還内容重複,還有部分作業與現實生活脫節,沒有任何意義,隻是為考試而複習。

澎湃新聞:既然考試制度沒有改變,那麼如何做到減負呢?

吳志明:的确如此,現在大家都想拼命減負,但事實上減了嗎?國家和敎育部門也想減負,但事實上“指揮棒”有些失靈了減不下來。即使校内減下來了,但校外補習又增負了。教育部規定國小一年級、二年級不能預留書面家庭作業,不考試,包括不設定期末考試。根據我了解的情況,許多學校根本做不到,不僅難以遵守不留書面作業的規定,還變本加厲。我們在調研中還了解到,一位名校國小生在“五一”節期間,要完成101頁的學校布置作業,從頭到尾隻能呆在家裡做作業,即使這樣也都做不完,更别說要出去玩了。

澎湃新聞: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是否也參與其中?

吳志明:中國的家長熱衷于讓孩子參加各種課外教育訓練和補習班,這無形中又加重了學生負擔。

澎湃新聞:課外教育訓練已形成了一個龐大産業,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吳志明:中國教育學會2016年的調查顯示,現在教育訓練機構達到了22萬所,全國國小才17.76萬所,相當于教育訓練機構比正規國小還要多出4萬所。現在全國的教育訓練機構很多,課外教育訓練教師達到800萬人,國小教師才570萬人,足足多出230萬人,全國有1.37億中國小生參加課外教育訓練,每年全國教育訓練費多達8000億元,平均每名學生花費5600元,每年還以12%速度在增長。這都是很令人吃驚的資料,讓人無法了解的是,教育訓練機構輔導的很多内容都與學校課堂内容是重複的。

澎湃新聞:你如何看待這樣的現象?

吳志明:現在不少中國小生都在學奧數,如果小孩很有數學天賦,也有興趣,可以學習奧數,如果沒有這方面天賦的話,學奧數意義不大的。我家樓下有個12歲的小孩,也學習奧數,作業做不出來跑來找我,讓我幫他輔導,我好歹還讀了個博士,結果做了半天也解不出來,我後來才發現奧數不再是數學或科學問題,它成了一個技巧問題,就像變戲法一樣。國小三四年級學生做的奧數題目相當于高二學生才做的題目,是以說明許多教育訓練大多都超過課綱,把知識點前移了,不但影響了學校正常教學秩序,還大大增加了學生的負擔。

澎湃新聞:這樣的負擔帶來的後果是什麼呢?

吳志明:現在的學生負擔很重,60%睡眠不足8個小時,自然會産生一系列問題。據《中國國防報》報道,部分地區征兵合格率不足五成,出現了肥胖、近視等問題,我在提案裡提出最主要的解決方式,即把體育科目列入中考和聯考,否則現在從國小和中學的體育課,時常都被其他所謂主課給占用了。

澎湃新聞:你也想用“指揮棒”來推動減負的問題嗎?

吳志明:中國所謂為中國小生“減負”已經用20多年了,為什麼越減越重呢?我相信是因為不接地氣,隻要抓住牛鼻子,才能做到用支點撬動地球,所謂支點就是把它列入考試,這樣學生、家長、學校到老師才能産生内生動力,問題也才能迎刃而解。這幾天我接到很多電話和微信,很多人點贊,認為這個建議很棒,它關系到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當然也有不少人不贊同這個觀點,認為每個孩子體質都不一樣,考試标準也不好設定,擔心公平問題;但更多的家長擔心自己小孩的身體素質不如别人,體育科目考試會吃虧。其實我們依然認為:就是因為你孩子現在的身體素質不好,不如人家,才更需要參加各種體育鍛煉活動,增強體質,實作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