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留住鄉愁 振興小站稻

視訊加載中...

豐收時節,津南區小站鎮會館村的稻田裡,稻浪層層疊疊,人們唱起撓秧号子,喚醒了沉甸甸的稻穗。

留住鄉愁 振興小站稻
留住鄉愁 振興小站稻

  撓秧号子,起源于津南區小站地區,是稻農們祖祖輩輩在田間撓秧除草時,為了解悶兒鼓勁兒,即興哼唱并口口相傳延續至今的一種民歌形式,歌詞裡,零星地記載着有關小站稻的曆史。

  曆史上的小站稻

  據史料記載,早在宋遼時期,海河南岸鹹水沽一帶,便結合軍事防禦和邊界屯田,開始種植稻米。現在,人們一般将其視為小站稻的前身。1871年,淮軍将領周盛傳奉命帶兵從河北省青縣馬廠,到天津駐守大沽口炮台,為了友善部隊行軍,于清同治末年,修建了一條直通兩地的大道,并沿途設定驿站,今天的小站鎮正是其中一處驿站所在地,1875年,周盛傳開始在相對開闊平坦的小站地區大規模屯兵種田,為軍隊提供口糧,為了友善灌溉,他們用六年時間開鑿出馬廠減河,北引海河水,南通南運河,架橋設閘,興修水利,以小站為中心,開墾出了六萬餘畝成熟的稻田,黃河水裹挾着富含氮磷鉀等營養元素的肥沃泥沙一瀉而下,由南運河湧入馬廠減河,滋養稻田的同時,泥沙覆寫在土地上,就像一層天然肥料,極大地改善了這片鹽堿地的土壤,以甜刷鹹,化堿成腴,構成了獨特的優質稻生長條件,“用禦河水灌出來的稻米品質相當好,一家焖幹飯,周圍鄰裡八家都能聞見香味!”村民們回憶說。

留住鄉愁 振興小站稻

馬廠減河

  “一篙禦河桃花汛,十裡村爨玉粒香”,百年來,香甜軟糯的小站稻米,作為家鄉特有的味道,萦繞在祖祖輩輩小站人的舌尖和心頭。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大力發展小站稻生産,水稻品種不斷更新,栽培技術逐漸改進,稻米産量大大提高,上世紀60年代中期,天津南郊小站稻的種植面積基本穩定在23萬畝,在供應周邊居民的同時,優質的稻種還傳到了其他種稻省份,推動了我國農業發展。

  然而,小站稻的輝煌,并沒有一直持續下去,到了七十年代,華北大旱,上遊河流節流蓄水,馬廠減河也是以失去灌溉能力,沿岸的稻田變成了旱地,稻農不得不放棄水稻,改種玉米、高粱,産量低,效益差,八十年代,村莊周邊陸續建起了工廠企業,村民們不再甘于像過去一樣,守着一塊靠天吃飯的農田,紛紛選擇就近或外出打工。随着兩岸工廠作坊的增加,曾經哺育萬畝良田的馬廠減河,漸漸萎縮成了一條幹枯的排污河,到了九十年代末,津南區小站稻的種植面積隻剩下了一千多畝,真正的小站稻在市場上已經很難見到。

  種業助力小站稻振興

  每年1月,我國北方正值冰天雪地,而海南三亞卻是一派蔥綠,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裡的水稻育種工作緊張有序地進行着。南繁,是指将全國各地水稻、棉花等夏季作物的育種材料,入冬後拿到南方進行繁殖和選育的一種方法,以此實作農作物加代繁育,提高育種效率。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久經戰火的中國農業基礎薄弱,再加上當時北方地區種植的水稻品種,大多是常溫粳稻,産量低、品質參差不齊,老百姓靠天吃飯,饑餓,成了無法逃避的現實。

  華澤田,國家粳稻中心主任,作為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批大學生,他當年報考的第一志願就是農學專業,夢想着有一天,咱們中國人的糧食,能由中國人自己育種、自給自足。華澤田的導師楊振玉,是中國北方雜交粳稻創始者,與袁隆平并稱南袁北楊,上世紀六十年代,為了培育出适合北方地區大面積種植的優質高産雜交粳稻,楊振玉他們一批育種專家,遠赴海南開展育種工作,成為了最早的南繁人。

留住鄉愁 振興小站稻

華澤田

  培育一個水稻品種,從播種、雜交、篩選,一直到抗病抗旱等既定的育種目标,經過水稻一代代生長繁育,逐漸顯現并穩定下來,往往需要八至十年時間,老一輩育種專家們紮根泥土中,常年在稻田裡風吹日曬,經過數萬次的試驗,終于成功培育出高配合力的梗型恢複系,率先突破了國際上長期未能解決的雜交粳稻技術。

  上世紀八十年代,為國家和人民培育優質高産雜交粳稻的接力棒,交到了華澤田的手裡,一年四季,稻子不歇人不歇,華澤田和同為育種專家的妻子,如候鳥南遷一般,每年準時從東北老家出發,南下育種,十年來,華澤田帶領團隊,運用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等原理,不斷嘗試将多年來積累下的優質基因、專利技術應用到小站稻品種培育中,最終繁育出了天隆優619等優質豐産的小站稻品種。

  天隆優619,作為天津現有的四種小站稻品種之一,是唯一一種可以在天津地區作為麥茬稻大面積種植的雜交粳稻,所謂麥茬稻,就是每年麥子收割之後,臨近雨季才開始插秧的短熟期水稻,稻苗利用雨水快速生長,生育期比傳統水稻縮短将近兩個月,如此一來,農戶便可以實作麥稻無縫銜接種植,一年之内,一塊土地兩次收獲,今年,是西青區張家窩鎮南趙莊村第一年試種麥茬稻,當初村兒裡收完麥子,開始水稻插秧的時候,都已經快七月份了,村書記劉建文跟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從沒見過這麼晚插秧的水稻品種,他說:“稻苗種下去之後我心裡一直沒根,心想今年這試種肯定失敗了”。

  事實,是最強大的說服力。粳稻中心的育種專家們,從南趙莊村麥茬稻插秧的第一天開始,便跟稻農們奮戰在一起,經常泡在稻田裡指導大夥兒如何施肥、護苗,接下來的一個月,村民們眼看着稻苗一天天變綠、竄高、結穗,收割的時候粗略一算,畝産至少有一千斤,從不敢相信,到喜笑顔開,大夥兒就像看了一場盛大的戲法表演一樣,興奮又滿足。

  種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命線,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華澤田他們的科研隊伍,為水稻育種事業注入了新鮮血液。

  近年來,天津堅持走科技興農道路,投資近2000萬元,建成了京津冀規模最大的智能化水稻育種溫室基地,還修建了年加工數萬噸的大型稻米加工中心,打造出了一條小站稻育種、種植、加工的完整産業鍊。看着眼前的一切,華澤田深情說到:“總書記要求我們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我們搞水稻的人就要把雙腳踩在泥土當中,不僅要讓人們吃飽吃好,還要吃得健康、有營養”。

  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津南區小站鎮會館村,處在小站稻的核心種植區,村書記鄭加林從小在稻田裡嬉戲玩耍,對家鄉的稻米有着深厚的感情,當年他剛當上村書記的時候,正趕上津南區對馬廠減河展開大規模綜合治理,眼看着河水一天天清澈起來,鄭加林的心,再次飄向了記憶中那片熟悉的稻田,他下定決心,要恢複種植小站稻。

留住鄉愁 振興小站稻

會館村發展鄉村旅遊

  作為小站地區第一個正式提出恢複小站稻種植的村子,會館村得到了區裡的大力支援,區農業部門拿出160萬專項資金,幫助會館村全面治理荒廢多年的土地,鄭加林他們利用這筆錢,維修泵站、挖溝修渠,一口氣平整出300畝稻田,第一年試種,畝産就達到了一千斤,在市場上供不應求。2018年,天津開啟小站稻振興計劃,決心從種子到餐桌,全面振興我們家鄉這個曆史悠久的水稻品種,随後,一系列優惠政策陸續出台,兩年時間裡,會館村小站稻的種植面積就從三百畝,增加到了六百畝,幾十年來,村民們無數次夢回兒時的那片稻田,如今,美夢成真,手捧金燦燦的稻穗,這家鄉的味道,才算真正回來了。

  鄉村振興産業為先,會館村這兩年一直在籌劃着,整合村兒裡有關小站稻的全部資源,打造一套綠色發展的産業體系,他們先是給自己生産的小站稻注冊了商标,同時在區鎮兩級政府的支援下,投資上千萬元,打造高标準農田,修建荷花池、景觀棧道,搞起了以稻耕文化為特色的生态旅遊,趕上天氣好,一天之内的遊客人數就能達到六七千人,鄭加林說:“未來我們村要以小站稻為基礎,把一二三産業都帶動起來,讓村民們在鄉村振興的路上大踏步向前走!”。

  2020年,天津小站稻,被正式列入我國農産品地理标志保護行列,眼下,天津的十個涉農區,都在種植小站稻,總種植面積接近一百萬畝。迂回數百年,從興盛到落寞,再到振興,小站稻,就像是生長在津沽大地上的一部史詩,不斷被人們傳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