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鄉烘糕自清雍正元年(1723),由縣城天元齋齋館研制成功以來,曆200餘年而不衰。鹹豐年間,曾國藩率湘軍鎮壓太平天國時,曾以烘糕作士軍糧,戰後呈皇帝及朝廷大臣品嘗,倍受贊譽,被欽定為貢品。1932年曾送芝加哥博覽會展出。1937年湖南各界攜烘糕赴滬慰勞十九軍将士,對抗日将士鼓舞極大。
烘糕以上等白米、白糖為原料,經浸米、磨粉、篩粉、拌糖、上匣、劃片、烘焙等工序制成。象牙色、落口溶、火炙香、清純爽口,營養豐富;因不含油鹽,又系直接火烤而成,故衛生無菌,便于儲存,既可作旅行幹糧,又可作嬰兒代乳食品,尤宜家庭備用,饋送親友。1980年挖掘傳統工藝,改進包裝,獲省優質産品證書。
大米在中國作為主食已有數百年的曆史,各地人民充滿情趣的智慧,用它創造了别具風味的糕點,這是關于時間的故事。家鄉把這種用大米和白糖簡單搭配的糕點叫烘糕,這是無數成年湘鄉人童年的記憶。
1723年,湘鄉縣城天元齋館研制出烘糕,在那個大米極其珍貴的年代,烘糕無疑是奢侈品。白米、糖,僅僅兩種簡單的物質,是制作烘糕需要的原料。看似單純的食品,要經過浸米、磨粉、篩粉、拌糖、上匣、劃片、烘焙等工序。
白米的顔色,經過火烤,會略帶黃色,但機器化生産後以電熱代替火烤的制作工藝已經很難讓烘糕産生自然的黃色了。一片烘糕入口,看似成型的方形糕點瞬間化作無數甜甜的粉末,兒時的記憶伴随着味蕾湧然而至。昔日的烘糕是一種最佳零食。“養肥小崽,烘糕一簍”這句俗語更是證明了烘糕是老少皆宜的食品,亦是營養和口感兼備的佳味。時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烘糕仍然是一種比較珍貴的東西,一般用來親友間送人情。
鹹豐年間太平軍起義,曾國藩帶領成千上萬的湘軍将士輾轉各地,軍糧成了很大的問題,他想到家鄉的烘糕輕便易儲存,于是将烘糕作為了随軍糧食。當時湘鄉幾十家齋館每天趕制烘糕,提供給前線食用,用烘糕做軍糧可比用大米做軍糧成本高多了,但依舊穩定供給了湘軍,為平亂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叛亂平定後,曾國藩将烘糕呈獻給皇室和大臣食用,深受贊譽,此後湘鄉烘糕被欽定為貢品。1932年烘糕曾送芝加哥博覽會展出。“1937年湖南各界攜烘糕赴滬慰勞十九軍将士,對抗日将士鼓舞極大”——《今古湘鄉》。
暑期同某食品加工廠老總在茶樓,是一位五十多了的男人,且是老鄉。說到湘鄉的烘糕,他很有感觸。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由于烘糕還算居家食品中的佳物,是以市場狀況良好,成為了食品公司的主打産品,但能夠用傳統手藝制作烘糕的人卻漸漸老去,而青年人人又不願意在鄉傳承技藝,眼看烘糕就生産不下去了。這時的他們,開始物色20歲左右的青年進行培養,用時髦一點的話說就是“訂單式”培養。制作烘糕的技術,從外行到基本熟悉制作,至少要花三個月的時間,這對學習者來說是一個考驗。“當時給他們(學習制作烘糕的年輕人)六十塊錢一個月的工資,六十塊錢啊,在那個時候很高了!”,這位老總說。但過了不到幾年,這些原本被食品公司寄予厚望的年輕人,都選擇了南下或北上。“用傳統技藝做烘糕的老人這幾年陸續都離世了,也沒人用古法做了”,他說。
現今我們在市面上見到的烘糕都是采用改良技術制作的,再過得幾年,可能就再也沒人知道幾百年前發明的湘鄉烘糕到底是如何在古人手中制作出來的。當傳統技藝面對工業機器時,它是那麼的乏力,且漸行漸遠。這時我才發現,我吃的不是烘糕,而是一種情懷!
來源:博雅文化旅遊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緻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