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96年,朱镕基總理看話劇《商鞅》時落淚,這是為什麼?

作者:江郎說史

1996年歲末,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镕基在北京觀看了話劇《商鞅》,而在觀看《商鞅》時朱镕基潸然淚下。

我們都知道,商鞅與秦孝公在秦國掀起了改革之潮流,摧毀了秦國舊貴族腐朽的統治,給秦國帶來了希望。變法之後,秦國迅速強大,在若幹年後一掃六合,結束了分裂數百年的諸侯紛争時代。

商鞅改革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但是憑借一腔熱血,他和秦孝公一起把變法推行開來,這一點難能可貴。而在之後的曆史中,無數人想要效仿商鞅變法,繼而使國富民強,朱镕基就是其中一位改革家。

1996年,朱镕基總理看話劇《商鞅》時落淚,這是為什麼?

憶往昔,朱镕基1951年就參加了工作。那年朱镕基意氣風發,帶領清華學生奔赴東北,準備建設新中國。

淵博的學識、出色的工作能力,使朱镕基迅速脫穎而出,成為黨的一位優秀幹部。但是好景沒多長,朱镕基因為說真話而得罪上司,以至于受苦,期間甚至還下放到“五七”幹校勞動。

說真話是有代價的,朱镕基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是朱镕基說真話也是有收獲的,他得到了一批優秀黨員的看重。而且改革開放之後,鄧小平很快就注意到了敢于說真話的朱镕基。

當時國家繼續懂經濟,敢說實話的幹部,而且正值改革開放之際,國家需要培養一批“改革派”。朱镕基在上海工作,就是鄧小平給的鍛煉機會,其目的就是看看朱镕基到底适不适合委以重任。

1990年,鄧小平視察上海的時候,和陪同的朱镕基說道:“上海的浦東開發,不是上海一個地方的事。浦東開發,可以帶動長江三角洲和長江流域的發展,是以是全國的事。”

這是對朱镕基的重大期望。而回到北京後的鄧小平更是對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說:“我已經退下來了,但還是有一件事我還要說一下,那就是上海的浦東開發,你們要多關心。”

朱镕基身上的擔子十分重,他不僅肩負着上海市市民的期望,更是肩負着鄧小平乃至中央政治局的期望。

有了鄧小平的支援,朱镕基在上海大刀闊斧的改革。但是改革中的困難也讓朱镕基大傷腦筋,甚至多次大動肝火,批評上海市政府的幹部。

1996年,朱镕基總理看話劇《商鞅》時落淚,這是為什麼?

當時上海市面臨很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出在了市政府身上。比如人民群衆向市政府反映問題,結果上海市政府一連好幾個月都沒有回音,朱镕基提筆批示“觸目驚心”。

再比如市環衛局工作做不好、交通局解決不了堵塞的問題、房管局解決不了住房的問題,市财貿辦解決不了“菜籃子”問題。這些問題最終都是回報到上海市市長朱镕基那裡才得以解決,以至于朱镕基感慨一個人的困難:靠一個人,再有本事也搞不好,我一天最多時看上百份檔案,批了92件,管得很具體。但是你解決了92件,上海還有92萬件。

就看朱镕基的感慨,我們都能知道當時朱镕基的工作有多麼不容易,而令他沒想到的是,上海市的困難才是冰山一角,日後他成為國務院總理的時候,困難更多。

1991年,朱镕基升任國務院副總理,次年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當總理之後,工作更不容易。他在吉林視察企業的時候,“三角債”的情況觸目驚心,以至于發出感歎: “三角債”前清後欠,越欠越多,嚴重妨礙了生産發展和結構調整。清理“三角債”必須采取一些“硬”措施。

最主要的是,在朱镕基當總理的時候,實實在在的體驗了既得利益者的憤怒有多大。他曾經在公開的場合舉過例子:

舉個例子說,北京計程車司機每天要向公司交150元錢的車份兒。照這樣下來,公司兩三年就可以把買車子的錢收回來了,但司機還要繼續交下去。出租汽車公司還老是給他們攤派,叫他們裝這個裝那個,賣給他的東西又貴得要命。而且,所有這些交給出租汽車公司的錢隻打一張‘白條子’,這意味着出租汽車公司根本不交稅。說得難聽一點,出租汽車公司那幫人簡直就是‘把頭’,是上海解放前戴墨鏡、穿香雲紗的那種人。偷稅、漏稅,這裡面有多少錢呀!《朱镕基講話實錄(第三卷)》

近些年計程車搞事的新聞屢見不鮮。比如因為共享單車給人民提供了便利,但是損失了計程車司機的利益,于是計程車司機就破壞共享單車。

這就是典型的既得利益者的憤怒,這些人的利益受損了,于是就形成了一股合力,迫使外來者放棄。

1996年,朱镕基總理看話劇《商鞅》時落淚,這是為什麼?

當然了,我也隻是舉例子,當時可沒有共享單車。當時朱镕基批評的是計程車公司,這些公司壟斷當地的計程車業務,然後從司機身上抽油水。每次遇到改革,計程車公司就會整點事,迫使放棄改革。他都能把計程車公司批評成“把頭”,可見當時計程車公司能有多過分。

1996年,身為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镕基在觀看《商鞅》話劇的時候潸然淚下。他當然能體會到商鞅面臨的是何等的局面,改革是多麼的困難。

是啊,困難重重。怎麼辦?人民不管了嗎?朱镕基的回答是不,他并沒有被困難吓倒,反而鬥志昂揚,點評《商鞅》:看此劇,壯志豪情油然而生!

1998年,朱镕基出任國務院總理之後,他堅定改革,并且在中外記者會上,堅定地說道:“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都将一往無前,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後己。”

當時朱镕基的改革涉及很多方面,比如金融部門改革、住房改革、财稅改革等等,不過最主要的就是機構改革、國企改革。這兩個領域一度被視為雷區,畢竟凡是改革都會觸動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遇見的阻力、困難也會很大。

我們先說前者,當時機構臃腫,朱镕基要裁撤部門、精簡官吏。但是這就有了一個問題,裁員裁誰?裁誰都有意見,是以國務院的那些部長都苦口婆心地勸朱镕基,力陳他們部門的困難以及重要性,不能裁撤。

都不想被裁員,那怎麼辦?不裁了嗎?不可能,機構臃腫的問題必須要解決,朱镕基也根本沒想着繼續拖着。在朱镕基的強力推進下,最終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的決定》。

這個改革的動作很大,國務院基本上可以說是減員一半。原本六位國務院副總理,這下直接裁撤兩位,保留四位。國務院委員從原來的八位裁撤到五位,國務院組成部門從40個減少到29個,裁撤11個部門。而且随着機構改革在全國範圍内的推進,全國各級機關一共裁剪了115萬人,可見改革力度之大。

1996年,朱镕基總理看話劇《商鞅》時落淚,這是為什麼?

第二個就是國企改革。當時國企臃腫也是一個大問題,而且最嚴重的問題就是重複建設的問題。比如原來有一個制衣廠,結果大家都看他效益好,都去搞制衣廠,那這就成問題了。所有的制衣廠都困難,因為生産的商品賣不出去,而且還因為互相競争導緻利潤薄弱,好企業最後也會扭盈轉虧。

本來一兩個制衣廠就可以解決的問題,現在弄了一大堆,怎麼辦?這種重複建設對經濟沒有好處,隻會讓大家越來越困難,是一種嚴重的資源浪費。為了避免這種問題繼續蔓延下去,朱镕基開始制止重複建設,并且加強國企之間的競争,要求達到減員增效的效果。

在朱镕基時期,國有企業以及國有控股企業從23.8萬家直接減少到了15萬家,裁撤了将近一半的企業。而且朱镕基還要求企業正确地建立“産權清晰、權責明确、政企分離、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參考資料:

朱镕基著:《朱镕基講話實錄(第三卷)》

淩志軍著:《沉浮:中國經濟改革備忘錄》

山東商報:評論:有一種“公憤”叫既得利益者的憤怒

人民日報:《朱镕基講話實錄》記錄改革曆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