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研習雕版丨清代文字獄下雕版業的“求生意識”

研習雕版丨清代文字獄下雕版業的“求生意識”

“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

研習雕版丨清代文字獄下雕版業的“求生意識”
研習雕版丨清代文字獄下雕版業的“求生意識”

清代的文字獄之下,人人自危。那麼如此緊張壓力下的出版與編輯工作又是如何“自我審查”免惹官司呢?我們将從清朝文字獄時期的書稿編排、印刷、發行、鏟闆等等一系列過程來探讨出版者自我禁抑的現象。

研習雕版丨清代文字獄下雕版業的“求生意識”

- the self-report of the publish -

“求生意識”一:出版商及刻工的自我檢點

文字獄下,出版商是承受不少壓力的一群。首先,回避哪些書不出版就是一大考量。如果細考清代出版史,可以發現有些書中斷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不“再制造”(reproduce),如文天祥的集子,從雍正到道光,有一百二十多年沒有刊本。

研習雕版丨清代文字獄下雕版業的“求生意識”

出版商在出版他們認為或有可能出問題的書時,也是盡量以各種方式亂人耳目。譬如:刻書時不注明刻書年代與刻書者,刻工也不留下名字,或是作者不署真名,而署一些奇怪的别稱、别号。

研習雕版丨清代文字獄下雕版業的“求生意識”

還有一些書坊主人在刊刻小說時标榜“京本”,以示這是來自京師。有的則标明“本衙藏闆”,讓人誤以為是在某官府刻的本子。有的是借以提高身份,但有些可能是為了躲避麻煩。

研習雕版丨清代文字獄下雕版業的“求生意識”
研習雕版丨清代文字獄下雕版業的“求生意識”

編者與作者一樣要在緊張壓力下暗暗檢點自己,從取舍内容到安排先後,到記叙的豐儉,都可以看出複雜的心理活動。

研習雕版丨清代文字獄下雕版業的“求生意識”

- literature has been left -

“求生意識”二:文學大家被殿後或遺漏

江藩的《國朝漢學師承記》将顧炎武、黃宗羲置于書末“補編”中,這個安排與二人早年的抗清背景甚有關系。在一本講清朝學術發展的書上,顧、黃在清初學術的地位及與清學發展的關系是不能被遺漏,編書的人既要收入他們,又要表示自己已留意到他們不仕于清的背景,是以将他們置于卷末。

研習雕版丨清代文字獄下雕版業的“求生意識”

屈大均是明末清初嶺南地區極為活躍的文人,當時有“嶺南三大家”:屈大均、陳恭尹、梁佩蘭,而大均就是不折不扣的首領。論詩文的成就,梁佩蘭不能與屈大均、陳恭尹相比。可屈、梁二人一抗清、一仕清的行動,讓王隼編《嶺南三大家詩選》時,以梁佩蘭居首而屈大均于末。

研習雕版丨清代文字獄下雕版業的“求生意識”

嘉慶年間,屈大均早已因雍正、乾隆朝的文字案的牽連,成為衆矢之的。順德羅學鵬輯《廣文獻》,列了王邦畿、程可則、梁佩蘭、陳恭尹、方殿元及方氏的兩個兒子方朝、方還為清初嶺南七子,并故意漏掉了屈大均。這一個遺漏是很有用心的,王隼編書的時間在清初,當時屈大均因參與抗清,故被殿後。

研習雕版丨清代文字獄下雕版業的“求生意識”

- change with political climate -

“求生意識”三:随政治氣候變動剜改内容

因為發現政治氣候的日趨緊張而在印刷前挖闆、鏟闆的情形非常之多,以緻常有鏟挖之後面目全非、文義不通的例子。

研習雕版丨清代文字獄下雕版業的“求生意識”
研習雕版丨清代文字獄下雕版業的“求生意識”

《從曾靜案看十八世紀前期的社會心态》中,曾舉江蘇太倉王時翔的《小山詩初稿》這一部書為例。該書應該是随編随刻,是以整個出版完成的過程拖了許多年,前面的已發行,而後面的還在陸續刊刻。

研習雕版丨清代文字獄下雕版業的“求生意識”

這部書開雕時,《大義覺迷錄》已頒行天下士子誦讀,作者有一首《宣讀大義覺迷》詩,可是當它尚未全部刻完時,乾隆即位并且下令查禁《覺迷錄》,是以原是要吹捧雍正的詩,現在變成禁忌了,乃急忙删去正文,可是目錄早已刻成,不能剜改,是以形成有目無文的現象。

研習雕版丨清代文字獄下雕版業的“求生意識”

在曾靜案中,呂留良被開棺戮屍,這使得全天下人的文字中凡有“呂留良”三字者都特别感到緊張,陸隴其的後人就屬其一。呂留良是清初江浙一帶,在王學盛行的空氣中轉而提倡朱子學的一位重要領袖,堅定護持宣揚程朱學說。

研習雕版丨清代文字獄下雕版業的“求生意識”

呂留良是陸隴其思想發展最關鍵的一個人,可是這一層關系,在讀《陸平湖文集》或其後人所編的《陸隴其年譜》時卻看不出來。呂留良被曾靜案所牽連,陸氏後人趕快重改年譜。文集中或語焉不詳,或以空格代替呂留良的名字,非真熟悉陸氏思想交涉之實況的人不能知其是以。

研習雕版丨清代文字獄下雕版業的“求生意識”

- burn and secret to collect -

“求生意識”四:既刊書的焚棄、秘不示人

明季以來流行一書多序,而且常常連篇累牍,這種标榜之習常把一個人的交友圈一清二楚地呈現出來。在晚明這種标榜之習沒有什麼危險性,可是在清代政治壓力下,它卻變成瓜蔓抄的依據。

研習雕版丨清代文字獄下雕版業的“求生意識”

雍正帝曾以汪景祺的《讀書堂西征随筆》中一些細小的問題作為借口誅殺汪景祺,《讀書堂西征随筆》雖是一部毫無可觀的少作,但卻請了朱彜尊、韓菼等七八個人作序。然而根據觀察,沒有一篇序在作序者自身的文集中留存,隻有朱彜尊的《曝書亭集》卷二十,還保留了與汪氏西湖唱和的五首詩。

研習雕版丨清代文字獄下雕版業的“求生意識”

書本既刊之後,發現空氣不對而緊急将書收回、修改或秘不示人的例子也頗有所見。有些書當版片刻好之後,出于經濟或其他因素,等了相當久才印刷,就在等待的期間,卻改朝換代了。

研習雕版丨清代文字獄下雕版業的“求生意識”

乾隆四十二年(1777),也正是文字獄空氣大為緊張的時候,太倉陸時化突然想起他的《吳越所見書畫錄》中有诋斥滿洲的句子,趕緊将所存的闆塊焚毀,并盡量将所發的書追回焚棄。可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時“下有對策”反而是幫助政府擴大其禁制的力量。

研習雕版丨清代文字獄下雕版業的“求生意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