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帝國黃昏——文字獄、腐敗、堕落、人口暴增下的虛假盛世清朝

作者:覺民行道

清朝(1636年 -1912年),作為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君主專制王朝,離我們最近,在影視劇中出現頻率也最高,清朝皇宮的勾心鬥角幾乎是家喻戶曉。而康熙至乾隆134年的時間段裡,更是被人稱為最後一個盛世,即所謂“康乾盛世”。

帝國黃昏——文字獄、腐敗、堕落、人口暴增下的虛假盛世清朝

但實際上,這個“盛世”隻流于表面。評價曆史不外乎兩種尺度,橫向對比,即與同時期其他國家對比,以這個尺度評價清朝,清朝幾乎是全面落後于同時期的西方國家,可以借鑒被乾隆拒絕的馬嘎爾尼的評論“一條破舊的戰艦”;而采取縱向對比的方式則會發現,清朝集2000多年的黑暗帝制統治之術為一爐,外儒内法的政策被運用的爐火純青,整個社會如同一攤腐爛的污水,穩定而臭不可聞。

帝國黃昏——文字獄、腐敗、堕落、人口暴增下的虛假盛世清朝

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點來了解。

1.行政效率低下。清朝的統治政策首先是保證滿人優厚的政治地位,維護自己的統治。清朝由于是滿人入主中原,對漢族官員并不信任,漢人連自稱奴才的權利都沒有。而清廷對漢族官員采取的是互相鉗制的政策,防止漢人染指權力中樞,一直到了清末,滿人在應對西方挑戰和國内太平天國之時的無能,才使得曾國藩、李鴻章等人掌握了大權。

帝國黃昏——文字獄、腐敗、堕落、人口暴增下的虛假盛世清朝

而即使在清朝鼎盛時期,康熙的統治政策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不生事為貴”,升官的秘訣是“多磕頭少開口”,官場中形成了一種息事甯人、敷衍了事的風氣,人人都怕承擔責任,人人都想渾水摸魚,因為在他們眼中統治的安全與穩定才是最重要的。

2.腐敗普遍且嚴重。最著名的要數乾隆時期的和珅,前些年王剛扮演的和珅與真實的曆史相距甚遠。和珅本是禦前帶刀侍衛,20多歲憑借着俊美的外表吸引了晚年乾隆的青睐,青雲直上。這個号稱“十全老人”的皇帝實在昏庸的可怕,和珅在乾隆最後二十年中積累了大約8億兩财富,而當時的清廷國家總收入也不過5000萬兩。和珅長期掌握清廷大權,在這樣的一個人的影響之下,可想而知清廷腐敗有多普遍,而腐敗的重擔則壓在了普通群眾身上,他們敲詐勒索,收受賄賂,收取高額的稅費。這種情形之下,所謂的盛世不過是虛有其表,乾隆一死,立刻就爆發了規模龐大的白蓮教起義,甚至差點攻破皇宮。

帝國黃昏——文字獄、腐敗、堕落、人口暴增下的虛假盛世清朝

3.滿人作為特權階級的堕落。滿人入主中原,作為統治民族,無論在政治還是經濟上都具有優厚的地位。他們不經商或務農,靠收取地租而生活。旗兵的饷銀要三倍于漢兵,一旦沒有戰事發生,他們迅速腐化,沉溺于聲色犬馬之中。

4.财政危機。據統計,康熙一朝給後人留下800萬兩,雍正留下了2400萬兩,乾隆留下了7000萬兩。但乾隆時期此人好大喜功,幾次以遊玩為名義的南巡,還有所謂的“十全武功”,耗費了國家約1.2億兩白銀,嘉慶時期應對動亂,長達九年間則消耗了2億兩。官場腐敗,開支過大,使得銀價不斷上漲,在乾隆時期1兩兌700文,嘉慶則漲到了1400,在加大人們負擔的同時,也使得清朝經濟受到了破壞。

5.人口的壓力。在1660年之時,中國人口約1億到1.5億之間,而到了1800年則上升到了3億。可新開墾土地則遠遠根本上人口變化。背井離鄉者,窮人和失業者遍布,他們成為了不穩定因素。

6.知識階層的失責。讀書人不再承擔起應該承擔的責任,對政治漠不關心,學問與現實極大地脫節,不再追求顧炎武所提倡的經世緻用,當官發财是唯一追求,而“考據學”的流行正證明了讀書人隻能在書齋中消遣餘生。這當然是清朝極其頻繁的文字獄造成的。自秦始皇聽從李斯建議實行“焚書坑儒”以來,文字獄一直是時有發生,而清朝則顯得更為嚴重。清廷是異族入侵,時刻擔憂着漢人對自己統治的不滿。乾隆修訂的《四庫全書》,毀壞圖書達538種,共計13862冊,興起了約六十多起文字獄,中華文化遭受了史無前例的浩劫。自秦始皇以來,無以複加者。如果說盛世要靠着文字獄來維持,那這個盛世顯然是虛假而脆弱的,正如清人龔自珍所言:“萬馬齊喑究可哀”。

帝國黃昏——文字獄、腐敗、堕落、人口暴增下的虛假盛世清朝

清朝能夠存在276年,一方面得益于其極其嚴厲的控制手段,另一方面則是社會的慣性運作。所謂的盛世隻是内亂發生得較少,國内相對和平而已。被廣泛贊譽的康熙與同時期的親赴歐洲學習的彼得大帝相比,則顯得缺少了世界眼光。而乾隆面對工業革命興趣之際的馬嘎爾尼,則以“天朝無所不有”拒絕其通商要求,他兒子嘉慶同樣放棄了第二次機會,理由僅僅是對洋人的讨厭和不能雙膝下跪。

帝國黃昏——文字獄、腐敗、堕落、人口暴增下的虛假盛世清朝

于是,在清朝末年,我們就看到了一個腐化不堪的王朝面對西方近代文明之時的手足無措,這不僅表現在具體的戰争程序中,還表現在長達半個多世紀中毫無進展的近代化過程。滿人的完全腐化和無能,甚至直到1900年前後,腦中想的還隻是如何維護滿人的特權地位,行政能力的低下,長期閉目塞聽形成的眼光狹窄,僅僅靠着幾個熱心洋務的實幹家,是無論如何都完不成現代社會的邁進的。

而這一狀況直到留洋人數的逐漸增多,西方典籍的翻譯,才慢慢改善,才真正了解到了現代文明國家應有的模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