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宋八大家的“透明人”——曾鞏

作者:你心裡沒燈嘛

唐宋八大家,又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分别為唐代柳宗元、韓愈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轼、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提起柳宗元,我們可能就會想到“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提起韓育,我們可能就會想到“師者,是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提起歐陽修,我們可能就會想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提起王安石,我們可能會想到一名叫仲永的神童後來泯然衆人矣的《傷仲永》。提起蘇洵,我們可能想到的他是蘇轼的父親,有名的“三蘇”之一,提起蘇轍,我們可能會想到他是蘇轼的弟弟。提起蘇轼,我們可能會想到他的諸多傳世經典文學作品以及東坡肉。但是當我們提起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時,我估計大多數人可能都是一頭霧水,一臉黑線。“誰啊,這人是誰啊,唐宋八大家有這個人嗎?”這肯定是大多數人對曾鞏的反應。既然如此,那曾鞏為什麼能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呢,難道真的是因為八是個吉利數字,把曾鞏拿來湊數嗎?如果有這種想法,那可真就大錯特錯了。

唐宋八大家的“透明人”——曾鞏

曾鞏

曾鞏,1019年9月30日即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九出生,1083年4月30日即元豐六年四月十一逝世,字子固,江西撫州南豐人, 出生于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後居臨川,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

曾鞏是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重要骨幹,在古文理論方面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文風源于六經,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平實質樸,溫厚典雅,為時人及後輩所師範。王安石說:“曾子文章衆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蘇轼認為:“曾子獨超轶,孤芳陋群妍。”朱熹也推崇他“予讀曾氏書,未嘗不掩卷廢書而歎,何世之知公淺也。”其詩文曾被選譯成英文,在國外發行。

曾鞏年少出名,從小天資聰穎記憶力非常強,幼時能讀書,脫口能吟誦。其家中祖上時代為學者,父親見曾鞏如此好的天賦就将曾鞏逐漸介紹給各位大家,到了二十歲,曾鞏名聲已經傳播到四方。

雖然曾鞏天分不淺,年少成名,但是在科舉路上卻不是一路平坦。原因在于他很擅長策論,輕于應舉時文,屢次不中。連當時的文壇盟主歐陽修都看不下去了,說:“有司所操,果良法焉?”意思就是,連曾鞏這樣的人都不能錄取,考試不能所采取的标準真的是好方法嗎。終于在嘉祐二年(1057年),歐陽修主持會試,堅持以古文、策論為主,詩賦為輔命題,曾鞏才與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進士第。

曾鞏在18歲時,就曾随父親赴京,就采訪過歐陽修,歐陽修非常欣賞他的文章。後來在自己主持的會試中,還錄取了曾鞏。歐陽修作為當時的文壇盟主,對曾鞏非常喜歡,他曾說過,過吾門者百千人,獨于得生(曾鞏)為喜。可見歐陽修對曾鞏的喜愛,而且作為文壇盟主,他要選擇自己的繼承人繼承這一地位,在歐陽修沒有遇見蘇轼之前,已經内定合适人選就是曾鞏。

事實上,曆史上曾鞏的名氣并不是像現在這樣,在南宋時期,由于理學家的推崇,曾鞏的名聲已經超越了蘇轼,而且之後又持續受到明代唐宋派、清代桐城派等主流文學派别的一緻推崇,一直紅到了民國。隻是在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以後,因為審美與觀念的問題,曾鞏才會被冷落。

火了800年的曾鞏又被冷落了100多年,這是曆史的選擇。當我們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曾鞏,我們就會發現,能夠被列為唐宋八大家絕不是浪得虛名。我相信随着時間的推進,随着思想與審美的變化,曾鞏可能還會在火一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