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古代的科考非常難,别說進士,就連秀才、舉人都非常難考。很多學子參加了一輩子的考試,都不能考中舉人。曆史上著名的“範進中舉”,範進都好幾十歲了才中舉,足以說明科考有多難。然而,在北宋嘉祐二年,一戶人家中竟然有6個人中進士,朝野上下都為之驚歎。

曾鞏,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其祖上世代都是學者,祖父曾緻堯做過尚書戶部郎中,父親曾易占是太常博士。他天資聰穎,從小就被稱為神童,記憶力非常強。十八歲那年,他跟着父親到京城,結識了王安石,并成為了好友。之後,曾鞏又認識了歐陽修、範仲淹等人,他們一起讨論文學、時政等,好不快活。到了二十歲時,他的名聲已經傳播四方。因他擅長策論,輕于應舉時文,故屢試不第。
慶曆七年,曾鞏的父親去世,曾家的生活一落千丈,他隻好辍學回到了故裡,侍奉繼母。他以一己之力,在家境衰敗時,撫育四個弟弟、九個妹妹。曾家負擔如此重,沒有哪位女子願意嫁給曾鞏。而他也一門心思放在撫養弟弟妹妹的事情上,沒有心思成家。
在親戚的介紹下,35歲的曾鞏與18歲的晁文柔結婚了。妻子是大家閨秀出身,并沒有嫌棄曾家窮困,反而做起了侍奉婆婆、小叔子、小姑子的工作,承包了家裡的家務,用心照顧弟弟妹妹。她時常累得腰酸背痛,卻沒有半句怨言。這一切,曾鞏都看在眼裡,他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考取功名,讓一大家子人過上好日子。于是他帶着三個弟弟和兩個妹夫發奮圖強,用心學習,隻為了金榜題名。
晁文柔為了能讓他們安心讀書,不為家裡的瑣事分心,承包了所有活計。曾鞏等6人也沒有辜負她的期望,全部考中了進士。當時一家能出一個進士就已經很了不起了,是以曾家6人中進士的事,一夜間成了全國的奇談,其他人都很驚訝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但是,曾鞏還沒來得及讓妻子享福,晁文柔就因為勞累過度而倒下了。在她最後的時光裡,曾鞏選擇陪伴在妻子的身邊,悉心照料她,如同當年她照顧自己一樣。最終,晁文柔還是離開了人世,年僅26歲。曾鞏非常悲痛,在後來的日子裡,時常想起溫柔賢惠的妻子,她任勞任怨,不斷鼓勵自己,沒有她,就沒有現在的自己。為此,他寫下了不少詩文來悼念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