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存在感很低的曾鞏,位列唐宋八大家?隻因他恪守一生的原則科舉落榜時一、至善至純、堅韌不拔的人格二、卓絕的文章另一些插曲

作者:蟋蟀文史

慶曆二年(1042年),身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第一次參加進士考試落榜了,那一年,他25歲。

聽到這個消息,震驚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北宋的大文豪——歐陽修。

原來,在曾鞏十八歲的時候,就因文采被歐陽修所賞識,成為了歐陽修的門生。在二十歲時候,上書歐陽修并獻《時務策》。從此名揚天下,而且曾鞏同當時的重臣範仲淹等人皆有書信的來往。還未當官,就已經參與到時政讨論之中。

是以,此次曾鞏落選,出乎歐陽修的意料。

不過,就當時的風氣而言,曾鞏未中進士,倒也在情理之中。當時流行的應試文風是華麗的四六字骈文,而曾鞏擅長策論。

為什麼存在感很低的曾鞏,位列唐宋八大家?隻因他恪守一生的原則科舉落榜時一、至善至純、堅韌不拔的人格二、卓絕的文章另一些插曲

曾鞏像

由于家境貧寒,曾鞏落選後,不得在京城逗留。在臨走之前,歐陽修寫了一封文章,為他送行。

文章寬慰他道:

“有司斂群才,操尺度,概以一法……雖有魁壘拔出之才……不中尺度,則棄不敢取……有司所操果良法邪……其大者固已魁壘,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而有司棄之,可怪也!” ——《送曾鞏秀才序》

歐陽修說啊,我們現在的考試,太過于死闆,一定要按照标準。對于那些優秀的人才,一旦不符合标準,再優秀也會被刷下去。

可是我們的标準難道就一定是對的嗎?難道不能對它進行改革嗎?

更何況,曾鞏這個人學業出衆,文章已經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就算一般的文章,也符合考試的标準(隻是沒用使用流行的應試文風而已),然而考官卻淘汰了他,這可真奇怪。

為什麼存在感很低的曾鞏,位列唐宋八大家?隻因他恪守一生的原則科舉落榜時一、至善至純、堅韌不拔的人格二、卓絕的文章另一些插曲

韓愈

在有才華的人屢試不中後,往往會借由詩文和信件發洩自己不滿的情緒。比如同是唐宋八大家的韓愈,在考試沒有考中時,脾氣就很急。要麼吐槽别的考卷不如自己,要麼就給宰相寫信,有次參加“博學宏詞科”未中,一月内連續給宰相寫了三封信。

然而曾鞏卻沒有一句怨言。既沒有攻擊那些考生,成績不如自己;也沒有抱怨那些考官,不公平。

而是謙虛地說到,自己之是以沒有考中,是因為可能還沒有達到考官的要求,自己回鄉後再“思廣其學而堅其守”,繼續堅守自己的道德來做學問。準備來年再戰。

看到曾鞏如此胸懷,歐陽修繼續在文章中感歎道:

“予初駭其文,又壯其志……予豈敢求生,而生辱以顧予……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賀餘之獨得也。”——《送曾鞏秀才序》

剛開始我被他的文章驚豔到,而後來,更加讓我歎服的是他的人品。他來拜訪我就是委屈了自己,我又豈敢要求他給我看文章。如今他落選了,我既感到惋惜,又為自己能獨自識得人才,感到歡喜。

為什麼存在感很低的曾鞏,位列唐宋八大家?隻因他恪守一生的原則科舉落榜時一、至善至純、堅韌不拔的人格二、卓絕的文章另一些插曲

曾鞏

究竟是什麼原因能讓大文豪歐陽修對這位落榜書生如此推崇?有以下幾點。

要說曾鞏的人品,首先得從他的身世說起。

曾鞏後來考中時候,已經三十九歲了。是唐宋八大家中最晚中進士的(蘇洵除外,人家沒考)。

這個年齡如果放在别人身上還好,可是放在曾鞏身上就不同了。他的家太拮據了。

雖然在他科考的時候,父親健在。但十八歲的時候,父親因為得罪了人被罷官,從此一直到去世都宅在家裡,沒有養家的能力。曾鞏還有一位九十歲的祖母,四個弟弟以及九個妹妹。

後來父親去世,曾鞏不得不辍學回到家鄉,侍奉繼母。曾鞏品性純孝,在家境衰敗的情況下,他将繼母侍奉得無微不至。

養家的重擔,也就落在了曾鞏一個人身上。不僅要解決全家人的溫飽,還要解決弟弟們讀書、妹妹們出嫁的問題。

在生活的逼迫下,年幼聰慧的曾鞏不得将自己的求學夢想推後,四處打工。直到三十多歲,曾鞏才結婚。這個年齡在現在看來都算晚婚了,跟何況近千年前的古代。

可是,他從來沒有忘記讀書,也沒有,忘記給自己的兄弟、堂兄弟們普及教育。

在他三十九歲中進士的時候,他們的家族已經有六個兄弟考中了進士。

那麼問題來了?曾鞏這麼窮、這麼忙,哪有時間和錢來讀書。

人家曾鞏不僅有時間讀書、教育兄弟讀書,而且坐在家裡,就以學問揚名天下;遠離政治中心,卻讓人誤以為他身在朝堂之中。

“公之聲名在天下二十餘年,雖窮閻絕徼之人,得其文手抄口誦,惟恐不及,謂公在朝廷久矣。” ——《曾鞏墓志銘》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他早在年輕的時候,就确定好了自己的目标,讓他笃定前行。

即向聖人看齊,為天下蒼生謀劃,以及培養自己的道德。

其次,博覽群書。

雖然曾鞏生活拮據,但是一旦有剩下的錢,他都拿來買書。據說當時歐陽修家中藏書有一萬餘卷,而曾鞏的藏書就有兩萬卷。

而且,他讀書面極廣,儒釋道、農林牧副漁無一不通。在他謀生的過程中,幾乎去過全國各地,不僅僅有書本上的知識也有所實踐。他還有自己的讀書方法,他曾在一篇文章裡說過:

“吾之所學者雖博,而所守者可謂簡。”——《南軒記》

也就是我看的書越多,我恪守的原則依舊約簡單。比如上面說的兩條,他的原則就是為天下蒼生謀劃以及做一個君子。

最後,他在家鄉的二十多年,始終與一線的政治家、思想家保持着交流。并且曾鞏對時政還有着獨特的見解。

是以一個人有沒有分量,不在于他身在什麼位置,而在于他有沒有真正的能力和才華。

為什麼存在感很低的曾鞏,位列唐宋八大家?隻因他恪守一生的原則科舉落榜時一、至善至純、堅韌不拔的人格二、卓絕的文章另一些插曲

蘇轼

歐陽修推崇曾鞏的第二點,就是他卓絕的文章。

蘇轼曾經為曾鞏寫過一首詩:“醉翁門下士,雜遝難為賢。曾子獨超轶,孤芳陋群妍。”

這首詩很好了解,就是歐陽修門下高水準的弟子很多,但是我覺得曾鞏的水準最高,他一出現,其他的人都顯得很難看了。

這我們就奇怪了,如果讓我們現代的人,背誦唐宋八大家的名字時候,唯一會漏掉的就是曾鞏。甚至很多人都記不得中學課本裡曾出現過曾鞏的文章。

就算看了他的文章,也會覺得遠沒有《赤壁賦》、《醉翁亭記》這樣的文章讀着過瘾。為什麼歐陽修、蘇轼以及後世的士大夫、文人會對他的文章有如此高的評價?

其中有幾點原因:

恪守真理、邏輯嚴密、經世緻用。

和曾鞏為人處世一樣,曾鞏的文章,也恪守着儒家的真理。雖然他博覽群書,但是他的文章中,不摻雜任何除了儒家之外的東西。

在寫的每一篇文章當中,他都恪守着一條準則,即一篇文章,要有一條邏輯嚴密的鍊條。如果換句話說,一篇文章,隻要能論證清楚一個觀點、一個真理就夠了,多餘、複雜、啰嗦、客套的話,全部不要。

從一封他給歐陽修的信件中,就能看出。

那時候,他的父親去世了,歐陽修為他的父親撰寫了墓志銘,他給歐陽修寫的回信。

開頭第一句:“去秋人還,蒙賜書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銘。”隻是簡單的把這件事情的起因寫出來。

接下來:“反複觀誦,感與慚并。”雖然隻有八個字,但是感情一份不減。把對父親的懷念,作者的感激,對作品的研讀給表達了出來。

接下來一段,筆鋒一轉,讨論了墓志銘的意義與發展:

“至于通材達識,義烈節士,嘉言善狀,皆見于篇,則足為後法。警勸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寄歐陽舍人書》

墓志銘其實和史書的意義相同的。都是為後世明善惡,好人能夠流傳後世,惡人會給後世以警醒。而墓志銘裡的君子,也能成為後世人的楷模。

為什麼存在感很低的曾鞏,位列唐宋八大家?隻因他恪守一生的原則科舉落榜時一、至善至純、堅韌不拔的人格二、卓絕的文章另一些插曲

魏碑典範——《張黑女墓志銘》

但是,後來的人為了表揚他們的親人,就不顧真理。即使是惡人也能得到後人的誇耀。以至于,千百年來,流傳于世的墓志銘很少。就是因為撰寫銘文的人不公正。

之後再筆鋒一轉,那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曾鞏又說道:

“而其辭之不工,則世猶不傳,于是又在其文章兼勝焉。”——《寄歐陽舍人書》

首先要找到一個品行公正的人,但僅僅是公正不夠,如果他的文筆不好,碑文依然不能流于後世。

那怎麼辦?“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那就要找一個道德高尚、文筆出衆的人。

然而,“數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這樣的人數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能出現一次。

之後,曾鞏引出”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謂數百年而有者也。“而先生您正是這樣的人呀。

整條邏輯鍊連接配接得天衣無縫:

墓志銘和史書意義相同→墓志銘之是以沒法流傳是因為作者人品不好→隻有人品和文章兼修的作者,才符合好的墓志銘撰寫的标準→這樣的人幾百年才能夠出現一次→而您正是這樣的人,遇到了您是我的幸運。

在結尾,曾鞏還繼續升華一下歐陽修的人格魅力。

“豪傑不世出之士,其誰不願進于門?……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詳焉?”——《寄歐陽舍人書》

像我這樣才疏學淺的人都能得到您的恩惠。天下還有哪個人,不願意拜在您的門下?

一連數個反問,總結升華。

為什麼存在感很低的曾鞏,位列唐宋八大家?隻因他恪守一生的原則科舉落榜時一、至善至純、堅韌不拔的人格二、卓絕的文章另一些插曲

歐陽修

曾鞏沒有上來表達對歐陽修的感激之情,而是先說明了什麼樣的人才是有德行和文采的人,之後再說歐陽修就是這樣的人,最後對自己貧寒的身份能得到歐陽修如此的眷顧,而表示感激。

即誇獎了感謝了歐陽修,又證明了自己誇獎的合理性,保持了儒家的禮節。

曾鞏的文章,猶如一個投入湖心的石子,濺起一層層波浪,緩慢地向湖岸擴散而去。

而簡明扼要的語言,淳樸的真理,經世緻用的方法論,正是歐陽修古文改革急切需要的東西。

而後來,曾鞏的從政方針也跟他的文章、人品一般,單純、簡樸,也實作了他原本的目标,為他能兼濟的蒼生,帶去太平。

在唐宋八大家裡,或許曾鞏是最黯淡的那顆星星,蒙在他眼前的是數以億計的塵埃。但是他從從未放棄自己的理想,也從未抱怨自己所處的環境。隻是用自己的力量一點點撕開了塵埃的阻擋。每一點我們能看到的閃耀,都是他拼經全力後投射出的光芒。

元豐六年(1083年)四月,曾鞏再南京去逝,終年65歲。

為什麼存在感很低的曾鞏,位列唐宋八大家?隻因他恪守一生的原則科舉落榜時一、至善至純、堅韌不拔的人格二、卓絕的文章另一些插曲

曾鞏紀念館

其實在曆史上,曾鞏的文章一直是被推崇的。在元代時,曾鞏一度被拔高到上承孟子,下開程朱理學的人。

直到明代嘉靖到萬曆時期,散文家茅坤編撰《唐宋八大家文鈔》時将曾鞏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轼、蘇轍并稱,從此流傳後世幾百年不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