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陽修
歐陽修,唐宋八大家之一,是留下"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文學家,是自認為"醉能同其樂,醒能著以文"的太守,是"總是當時攜手處,遊遍芳叢"的風流才子。
歐陽修文學造詣極高,詩文用詞、意境極美,才華橫溢,但他的長相與典雅的作品實在不符。曆史人物畫像上的歐陽修,面容郎俊。然而實際上,他長相一般,甚至可以用"醜"來形容。他不僅高度近視,還是龅牙,作為一個男人,弱不禁風,全無風流倜傥之相。
唐宋八大家
歐陽修親身證明了一句話:"人醜就要多讀書",他醜歸醜,擋不住才華橫溢。四歲時,父親病逝,斷了一家人的生計。為了生活,孤苦伶仃的母親帶着他投奔叔叔,無奈叔叔家裡條件也不好,無法給他提供讀書的條件。于是深明大義的母親帶着他以沙地為紙,用荻草做筆,一筆一劃學習寫字,完成了歐陽修的啟蒙教育。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荻草學書"。
荻草學書
歐陽修沒有辜負母親的用心付出,宋仁宗天聖七年,他跟着準嶽父到京城參加科舉考試,考了四場,得了三個第一,是個名副其實的學霸。學而優則仕,他順理成章地走上了仕途,但由于性格耿直,這一路并不順利,多遭貶黜。曾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也因範仲淹改革失敗被牽連,貶至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政治上的失意非但沒有使他怨天尤人,反而給人生開啟了新的高度。
夷陵風光(今湖北宜昌)
他還開實用文風之先河,确立了應用文的概念,還對公文的貢獻很大,有系統的公文理論,其中有不少理論沿用至今。
歐陽修對有真才實學的後生頗為關注,使一大批當時還并不發光的"金子"脫穎而出,名垂後世,堪稱難得的伯樂。他一生桃李滿天下,包拯、司馬光等名臣都是經由他發現并舉薦的。唐宋八大家中,宋朝的有6個,除了他,剩下的五人(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全是他的門生。除了政治上的人才,還有其他的張載、程颢、呂大鈞等理學大家均以布衣百姓的身份被他發現,如果沒有這些人,宋朝的理學積澱還會這麼深厚嗎?這充分顯示了歐陽修作為前輩的眼光,以及提攜後輩的雅量。
蘇轼
他在寫給朋友的書信中說道,讀蘇轼的作品,真是人生中的一大快事!我都不禁大汗淋漓。作為老人,看來我應該讓位給年輕人了。他還跟兒子說,你記住我說的這句話,三十年之後,大家就隻知道蘇轼,不會再有人稱頌我的作品了。曆史證明了歐陽修的謙虛和為人,他是永垂不朽的,直到現在,人們不僅記得歐陽修,還仍然傳頌着"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以及他"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歐陽修僅憑一己之力,帶動了北宋文學發展的欣欣向榮的局面。
北宋汴梁
除了極高的文學造詣,李白曾經評價孟浩然:風流天下聞。這句話用在歐陽修身上同樣貼切。他為人風流倜傥,不拘小節。常常在家中宴飲賓客,便請親朋。一大批有才華的飽學之士在他的家裡高談闊論,把酒言歡。
文人喝酒,可不像現在的"酒文化"令人作嘔,而是極其富有情趣。夏天,他帶着歌妓泛舟湖上,飲酒作樂。不是單純的"牛飲",而是摘一朵荷花,傳到誰手裡時誰就摘掉一朵花瓣。最後花瓣在誰的手裡摘完誰就要用花瓣喝一杯酒。酒香混着荷花的清香,任誰在場,就算不喝酒,也會深深沉醉其中吧。
歐陽修雕塑
雖然歐陽修很醜,但他憑借自己的才華獲得了很多美女的傾心。他的"曆任"老婆也都是遠近聞名的大美女。這便是"始于才華,忠于人品"。有一次,歐陽修的上司宴請包括歐陽修在内的同僚朋友吃飯,過了好久不見歐陽修出來。
終于,歐陽修攜一位美女款款而來,這位女子解釋道,"由于天氣太熱,我到房中休息了一會兒,睡醒後卻發現一直紮在頭發上的發钗不見了,又找了一會兒,是以耽誤了時間"大家相視一笑,心下明白了許多。
因為在古代,古人枕的是"瓷枕",女子的發钗碰到瓷枕會發出清脆的聲音。是以發钗在那時是有一定隐喻的,含蓄而美好。
大家罰歐陽修作詞賠罪,歐陽修略微思索,便有了這首《臨江仙》
"柳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小樓西角斷虹明。闌幹倚處,待得月華生。 燕子飛來窺畫棟,玉鈎垂下簾旌。涼波不動簟紋平。水精雙枕,傍有堕钗橫。"
上司一高興,便用公款賠了美女的發钗。看來有的時候,才華确實能當錢花。
歐陽修和他的《牡丹亭記》雕塑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盡管被貶,但歐陽修依然豁達灑脫,祖國各地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被貶滁州擔任太守的時候,他命人修建亭子,供遊人歇腳。由于他愛喝酒,自号"醉翁",亭子也命名為"醉翁亭",他還為這座亭子寫了一篇流傳千古的文章,這便是《醉翁亭記》。文章原來描寫了很多滁州景色,但歐陽修删删減減,最後隻以"環滁皆山也"開頭,歐陽修簡潔、實用的文學主張也就顯而易見了。
醉翁亭
被貶夷陵,一路上路途遙遠,但他卻并不寂寞,而是與朋友夜飲,通宵達旦。盡管看到了官場險惡,依然不忘初心,秉承自由樂觀的心态。為政為官、創作文學、喝酒遊玩,他可是一樣都沒落下,如被貶之前一樣逍遙自在。
歐陽修的一生,大起大落,十分豐富。比起其他文學家和詩人,他更像我們身邊貼近生活的普通人:長得醜,家裡窮,說話直,因為頂撞上司屢遭貶黜。一生風流,到了晚年也不知收斂,還是以毀了半生清譽;他又是一位古今少有的前輩:"文人相輕"是慣例,但在他這兒,卻不然。不僅愛才、惜才,還盡力給有才華的人創造機會,提攜、指導他們。
倘若沒有歐陽修的舉薦,北宋文壇的輝煌将會黯淡大半;他還是不可多得文學才子,才華橫溢卻并非"華而不實",開創新的實用主義文風,留下了許許多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他是"最不像"文人的文人;沒有文人騷客的迂腐,卻有讀書人的淡泊雅緻。晚年時,他自号"六一居士",即藏書一萬卷,金石遺文一千卷,琴一張,棋一局,家中常備酒一壺,以及自己這一老翁。言談中盡顯灑脫與曠達。
一張古琴
1072年9月22日,歐陽修走完了他精彩的一生,享年65歲。"我亦隻如常日醉,莫教管弦作離聲"。我隻是和往常一樣喝醉了而已,不要傷心難過。歐陽修豁達和爽朗的笑聲萦繞在中華民族的曆史星空之中,裝飾了千百年來無數仁人志士的夢,安慰了每位失意之人的心。他的生命的寬度和厚度是常人不能及的,飽嘗人間險惡和疾苦卻依舊熱愛生活,這是真正的英雄主義,也是對自己最好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