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龐會為父報仇,為何要滅關羽滿門,卻不掘墓鞭屍?

作者:快哉風

文/快哉風

三國有一大案:龐德之子龐會,滅關羽滿門。

關羽水淹七軍擒殺龐德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駭人聽聞的是後續。《蜀書》記載:“龐德子會,随鐘、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

龐會為父報仇,為何要滅關羽滿門,卻不掘墓鞭屍?

圖:龐會滅門

這則史料,史家存争議,本篇且不去讨論如今的關羽後裔哪裡來的,說說滅門這件事。

一、

當時,蜀國皇帝劉禅已經投降,龐會的行為相當于殺降。更關鍵的是,當時的魏國有法令:嚴禁複私仇。

龐會為父報仇,為何要滅關羽滿門,卻不掘墓鞭屍?

圖:曹操嚴令“民不得複私仇”

曹操曾經下令:“民不得複私仇,禁厚葬,皆一之于法。”曹丕當了皇帝後,更是在黃初四年(223年)下诏:“喪亂以來,兵革未戢,天下之人,互相殘殺。今海内初定,敢有私複仇者皆族之。”

族之,就是滅全族。這是很嚴厲的法令,那為何龐會還敢于頂風作案殺關羽全家?而且事後啥事沒有?

第一,龐會殺關羽全家,不僅是家仇,還沾了“國恨”的光。

龐會為父報仇,為何要滅關羽滿門,卻不掘墓鞭屍?

圖:關羽水淹七軍擒龐德

關羽圍曹仁于樊城,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一度逼得曹操準備遷都黃河以北。對于魏國,這是莫大的軍事恥辱,關羽則是最大的國之仇人。曹操和曹丕的法令,禁止的是民間私相尋仇,龐會殺光關羽全家,雖然有公報私仇之嫌,但名義上還是沾了“複國恨”的光。

龐會為父報仇,為何要滅關羽滿門,卻不掘墓鞭屍?

圖:電視劇裡的龐德

龐德之死,當時是作為大忠臣表彰的。曹操“聞而悲之,為之流涕,封其二子為列侯。”而曹丕即位後,思念龐德的忠烈,賜龐會兄弟四人爵關内侯,邑百戶。

亡國之君尚不如狗,一個大忠臣之子,趁亂殺了敵将一家,于當時的魏國基本不算是事。

二、

第二,三國時代的社會風氣對複仇很寬容,禮和情大于法。

複仇,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常見現象,而儒家對于複仇這種“義舉”是首肯甚至鼓勵的。《公羊傳》裡說:“子不複仇,非子也……九世猶可複仇乎?雖百世可也。”《禮記》裡,孔子說:“父母之仇,弗與共天下。遇諸市朝,不反兵而鬥。”聖人的意思是,路上遇到殺父仇人,等不及回家拿菜刀,直接上去掐死。

龐會為父報仇,為何要滅關羽滿門,卻不掘墓鞭屍?

圖:孔子是提倡複仇的

是以,我們看到,龐德被殺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國滅國是263年,時隔40多年,龐會仍然對殺父仇人關羽不放過。

從秦漢到三國魏晉,複仇是司空見慣的社會現象,僅僅漢代有史記載的複仇事件就有59例,還有更多的沒有記錄。特别是為血親複仇,不但當時基本被寬赦,反而會得到時人的贊許,“時人壯之”這種詞彙,經常見諸史籍。

龐會為父報仇,為何要滅關羽滿門,卻不掘墓鞭屍?

圖:古代的為父複仇故事比比皆是

有一個現成的例子,東吳的甘甯和淩統。《吳書》記載:“淩統怨甯殺其父操,甯常備統,不與相見。權亦命統不得雠之。”和關羽一樣,甘甯同樣是在戰場上殺了淩操,但淩操兒子不依不饒,強悍如甘甯,都隻得回避。

到了魏明帝曹睿執政時,又對不準複私仇的法令加了一條補充:“賊鬥殺人,以劾而亡,許依古義,聽子弟得追殺之。”

龐會為父報仇,為何要滅關羽滿門,卻不掘墓鞭屍?

圖:遊戲中的龐德自帶複仇屬性

這意思就是,格鬥殺人,法律允許其後人“依古義”追殺。

是以,龐會敢于大膽殺光關羽全家,而且,可以想見,他獲得的不但不是處罰,而是時人的“壯之”。

三、

今人看來,龐會就算為父報仇,但禍不及家人後代,為何對放棄抵抗的親屬婦孺動手?有人說:“哪怕龐會掘關羽屍體來鞭屍,也比殺光關羽一家更沒毛病!”

龐會為父報仇,為何要滅關羽滿門,卻不掘墓鞭屍?

圖:伍子胥掘墓鞭屍

說話人有所不知,《三國志》記載,關羽當年被孫權殺掉後,将首級獻給曹操,曹操“以王侯之禮”将首級厚葬在洛陽,軀體則被孫權“以諸侯禮”葬在當陽(東吳國境)。成都的關羽墓隻是衣冠冢,要不然掘墓鞭屍龐會幹不出來?

龐會為父報仇,為何要滅關羽滿門,卻不掘墓鞭屍?

圖:湖北當陽的關陵

史載,這個龐會為人“勇烈,有先父之風”,《三國演義》裡也埋下一條伏筆:龐德擡榇決死,臨走前對其妻子說:“我若死,汝好生看養吾兒;吾兒有異相,長大必當與吾報仇也。”

龐會為父報仇,為何要滅關羽滿門,卻不掘墓鞭屍?

圖:擡榇決死的龐德

有其父必有其子,擡棺材出戰的龐德果然有個更狠的兒子,斬草除根滅你滿門,讓你後代無法再複仇,留下了一個恐怕是史上最不得人心的為父複仇例子。

參考資料:《三國志》、《蜀書》、《從魏晉南北朝複仇現象看“禮”對“法”的影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