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蔔筮知識簡介

古蔔筮知識簡介

古蔔筮知識簡介

一、古書中關于蔔筮的記述

有很多人喜歡古代蔔筮(俗稱算卦)知識,陶冶情操,怡情逸性。

古書中關于蔔筮的記述。

《詩經·大雅・解》:“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曰止曰時,築室于茲。”契是刀刻。蔔者在龜甲上鑽孔,然後灼之見裂縫成兆,才可斷吉兇,最後把吉兇斷語刻在龜甲上。

又如“初,懿氏蔔妻,敬仲占之曰吉。……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陳侯使筮之,遇觀之否”(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占到《周易》上的觀卦,再變到否卦,就按《周易》之卦辭斷吉兇。

“晉獻公欲以骊姬為夫人,蔔之不吉,筮之吉。公曰從筮。蔔人曰:筮短龜長,不如從長”(左傳禧公四年)。

筮從竹,是用策來占卦。後用草作作蓍,認為不如龜蔔古老可信。

又如“索瓊茅以筳篿兮,命靈氛為餘占之”(離騷)。注:“楚人名結草折竹以蔔曰篿。”可見這是南方蔔法。

“往見太蔔鄭詹尹,…詹尹乃端策拂龜曰:君将何以教之”(楚辭蔔居),可見這是北方蔔法。

占蔔是迷信行為,古代人相信,是以古書上常記蔔筮活動。

二、古蔔筮的起源和發展

上古時代,因知識不足,遇到無法解釋的事物就向鬼神占蔔或祭祀禱告。

《史記》“商尚鬼”,商代開始有蔔,專業人員(本是奴隸出身)叫蔔人、蔔史、筮史。

“史”字,《說文》“從又(手)持中”。實是手持龜甲片,商代占蔔就用龜甲,在腹甲平版上鑽一孔,用火燒灼,看其裂縫如蔔、k、v等形,定其吉兇。

“蔔”字正象裂紋形,蔔音也象爆裂聲。商代甲骨蔔辭,原來都是蔔後定其吉兇之辭。蔔人刻在龜甲上,就成了中國最古的史料。

龜蔔産生最早,是以“蔔長筮短”。當初商都河南安陽,還是沼澤地帶,盛産龜,肉可食,甲可作蔔。後來水退了,龜也少了,就改用筮。

筮從竹,是竹片,如今竹制籌碼,方法是用左右手把竹片來回揲數,最後得出六十四卦中的某一卦。

今《易經》前附有《筮儀》一篇,詳載其法,可參考。

筮從竹,可見古代河南一帶氣候很熱,産竹。《離騷》筳篿也是用竹,隻是楚方言叫筳篿。後再用著,從草,就用一種草來占蔔了。

在農村城隍廟土地廟中還有拈阄、算卦、抽簽等求神問蔔的述信活動,都是商周傳下的餘風。現在的預測學,是根據事實和大量材料加以推算,有科學依據,與古代的占蔔不是一回事。

秦始皇焚書,獨蔔筮醫書不燒。《史記》有(龜策列傳》。漢代有京房、虞翻,三國有管辂,晉有郭璞,唐有李淳風,宋有邵雍(康節),明有劉基(伯溫)等,都是有名的占蔔人物。

從《漢書·藝文志》開始著錄蔔筮書,後來曆代經籍志的子部都載蔔筮書,可見封建帝王都以此統治人民。

占蔔術曆代都有變化,有文王課、六壬課、梅花數、燈花占等。專著有《六壬大占》、宋祝泌撰《蔔法詳考》清胡煦撰《火珠林》、《蔔筮正宗》等。

三、之卦、互卦簡釋

《左傳》中有遇觀之否,這是什麼意思?

觀卦和否卦是六十四卦中的兩卦。六十四卦的卦辭分彖辭、象辭。彖辭是卦的總意,象辭是每一爻的爻意。

八卦隻三畫,再重疊,每卦六畫,成六十四卦了。每畫稱爻,從下向上畫,稱初,二,三,四,五,上。爻又分陰陽,連的畫“一”稱九為陽爻,斷的畫“--”稱六為陰爻。

觀卦,從下而上,讀:初六、六二、六三、六四、九五、上九。

“之否”是變到“否卦”,即把“觀卦”第四爻六四變為九四就成“否卦”了,這叫“之卦”。

這是由于“觀卦”卦辭不合适,于是想個巧法變到“否卦”,這樣就會找到占蔔者想用的合适卦辭了。

“之卦”一法外,還有“互卦”一法。即在一卦六爻中從二到四,三到五抽出另成一卦。如觀卦從二到四抽出,再從三到五抽出,合起來就成了“剝卦”了。

這本是蔔筮者辯吉兇的一種巧法。到後漢虞翻為了注釋《易經》,也利用這一巧法,在六十四中求通。

今人已把周易考定為上古曆史書、哲學書,六十四卦的變化是上古數學(德國著名數學家萊布尼茲所說),恢複了《周易》的本來面日。周代把它附會成蔔筮書,應該批判,但絕不要是以而完全否定這部中國古代文獻《易經》,《周易》卦爻辭都是周初史料。在中國哲學史上最早提出辯證法的,也正是這部書的《系辭傳》。

歡迎關注【昌圖牧歌】

古蔔筮知識簡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