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始皇“焚書”,為何不燒這樣3種書?

秦始皇“焚書”,是古代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大劫難。而秦始皇也是以暴行,曆來遭到世人诟病。

但是,秦始皇焚書,也并非一股腦的全燒,有三種書,他是不燒的。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公元前213年,秦朝宰相向秦始皇建議焚書,但他提出,有三種書不能燒:

“所不去者,醫藥、蔔筮、種樹之書。”

原來,在臭名昭著的焚書行動中,“醫藥、蔔筮、種樹”者三類屬,是不能燒的。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秦始皇“焚書”,為何不燒這樣3種書?

首先,醫藥與種樹之書,乃是科技實用之書。

在春秋戰國時期,秦人非常重視醫學、農業等實用科學技術,并在當時處于領先地位。

這也非常好了解,在古代,醫學關乎人們的身體健康,而農業則直接決定了人們能否吃飽穿暖。“民以食為天”,解決了人們的溫飽問題,才不會出幺蛾子。而人吃五谷雜糧,不可能不生病,這個時候就需要醫學來化解疾病、減輕痛苦。這兩種書不燒,這是十分理智的行為。

其次,如果前兩種書關乎物質,那麼蔔筮之書就是精神方面的問題了。

秦始皇“焚書”,為何不燒這樣3種書?

剛才說到,醫藥與種樹之書屬于“有用”之書,因而逃脫了被焚的厄運,而蔔筮之書又起到了哪些作用,它為何能夠幸免于難呢?

蔔筮,是古代民間通過占蔔而預測吉兇的一種方法。

“蔔”用的是龜甲為材料,而“筮”用的則是蓍草(一種樣子類似于菊花的植物)。通過蔔筮,人們能夠得到的是“神靈”的啟示與告誡。

對于當時的秦人來說,他們是非常迷信這種蔔筮之書的。從秦國的曆史來看,蔔筮等迷信活動,對秦人的政事、軍事、經濟,都有着巨大的影響。凡是遇有重大決策,秦人均需求神問蔔或者觀天視日。

而在秦朝的曆史上,像北伐匈奴、四處巡行、焚書坑儒,包括後來陳勝在大澤鄉的“魚腹丹書”,幾乎無一不與迷信蔔筮有關。

秦始皇“焚書”,為何不燒這樣3種書?

不但如此,秦朝還在朝廷的九卿之一“奉常”下面,專門設了一個屬官——太蔔官,他們的作用就是為了蔔筮。而朝廷中還專門養了三百多人,他們的主要目的就是占星術、觀天象。

可見,秦朝對蔔筮之書是有多麼的的重視。

既然蔔筮之書如此受寵,那麼它們的代表作是什麼呢?在1978年發掘的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中,就出土了秦朝時期著名的蔔筮之書——《日書》。而同這部書一起出土的,還有記載了秦朝律令之類内容的竹簡。

蔔筮之書與法律書籍一塊出現的現象,後來在不同的秦朝官員墓葬中也普遍存在,這也表明:在當時,像《日書》這種蔔筮之書與法律書籍一樣,都是那個時代官員為政的必備工具書之一。

秦始皇“焚書”,為何不燒這樣3種書?

用蔔筮之書去幫助官吏處理行政事務,這種現象現在聽起來匪夷所思,但在當時那個時代,卻是存在着合理性的。

盡管在當時,秦朝的法律條款已經相當細密了。但是,僅憑律令和官吏的個人理性判斷,有時候還是不能完全解決世間紛繁複雜的各類問題。

于是,借助一些占蔔手段,就成為了官吏們斷案解疑的重要方法。而像軍隊出征這種大事,更是需要占蔔一番,以作為重大決策的依據。

秦始皇為何不燒蔔筮之書的謎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秦朝,蔔筮之書跟醫藥、種樹之書一樣,也是一種重要的工具書。

參考資料:《“焚書坑儒”問題再論》韓玉德

《劍橋中國秦漢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