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一時期很奇怪,日本竟然搶着來中國朝貢

明朝與日本的貿易隻能靠海路運輸,可是,這個運輸的過程,容易受到海上倭寇的侵擾而損失慘重。為了確定貿易的順利進行,明朝需要借助日本的力量(或者說結交好日本),是以,特地準許日本有到明朝進貢的資格。

日本人對明朝所要求的進貢,其了解是不一樣的,他們覺得:能夠到中國大陸進貢,是他們盈利的一個大好機會,是以,各種勢力為了能夠入朝進貢,都大打出手了起來。其中,最有名的應屬1523年(明朝嘉靖二年、日本室町時代的大永三年)甯波的“争貢之役”。

這一時期很奇怪,日本竟然搶着來中國朝貢

事件是起源于日本大名細川氏和大内氏勢力各派遣對明朝貿易使團來華貿易,兩團在抵達浙江甯波後因為勘合真僞之辯而引發沖突,在浙江甯波爆發了武力殺戮事件。大内氏代表宗設沿路燒殺搶擄,對當地居民造成很大損害,追擊的備倭都指揮劉錦、千戶張镗等明朝官兵戰死。

最終,明朝選擇中斷了與日本的貿易往來。

此次明朝單方面的終止合作,也惹怒了日本人,明朝在東南沿海遭受到倭寇的襲擊次數更是越來越多,最終,竟釀成了明朝的“嘉靖倭患”。動亂平定後,明朝雖然還有海上貿易,但是,再也不跟日本人做生意了,這個情況一直維持到明朝滅亡。

這一時期很奇怪,日本竟然搶着來中國朝貢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奇葩的事情呢?

話說,在洪武二年,朱元璋派人前往日本,要求兩國之間能夠各安其土,互不侵犯。當時,正處于南北戰争的日本,并不重視明朝的诏書。南朝的懷良親王不接受明朝的要求,還殺害了來訪的使臣。朱元璋錯将懷良親王當做日本皇帝,其實,當時在日本北邊還有一個王朝。

之後,倭寇的侵擾越來越嚴重,已經從山東擴散到東南沿海。

不得已,朱元璋于洪武三年,再次派遣使者前往日本,面見懷良親王。這次,懷良親王的态度有所緩和,同意派遣使者前往明朝,并送還當時在山東掠奪的多名中國人。朱元璋對此很是高興,賞賜了很多珍寶給來訪的僧人。友好通路結束後,朱元璋還派人護送這些僧人回到日本。

就這樣,明朝與日本開始友好交往了。

日本僧人到明朝拜訪,也讓朱元璋知道了日本的真實情況,原來,懷良親王并不是日本的皇帝,僅僅是一方諸侯。于是,朱元璋再次派遣僧人前往日本真正的京都進行拜訪,互通往來,而對于非朝廷勢力,則不再來往,他們派遣的使臣也不再接待。

并且,對于這些遠離國土的國家,朱元璋警示後人不宜征讨,否則,隻會勞民傷财。朱元璋的這個旨意也寫入到了《皇明祖訓》之中,傳于後世。

這一時期很奇怪,日本竟然搶着來中國朝貢

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了,但是,朱元璋還是耿耿于懷:

一來、是自己錯将懷良親王當做日本皇帝,還跟懷良親王結交;

二來、是當初懷良親王殺死了朱元璋的使臣,氣焰非常嚣張。

為此,朱元璋要求中書省傳信給懷良親王,要求他好自為之,不要再做出出格的事情了。後來,朱元璋以莫須有的罪名,斷絕了和懷良親王的來往。以至于,原本希望借助日本的力量抑制倭寇的想法無法實施了,朱元璋隻能做好自己的海防,以抵抗倭寇。

洪武十七年,朱元璋令湯和巡視沿海城市的海防情況。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又令周德興到福建,每三戶人家抽出一名男丁,用于海防之需。等明成祖朱棣接過了朱元璋的皇位之後,他更是遵守朱元璋的教誨,對于海外國家,均鼓勵他們來明朝進貢。

當時的日本,南北已經統一,新的統治者叫:足利義滿。室町幕府第三任征夷大将軍,幼名春王。父親是第二代将軍足利義诠、母親是紀良子的側室。明德三年,也就是1392年,他結束了日本的南北朝分裂局面,完成了國家的統一,也成為室町幕府最鼎盛時期的締造者。

常年的戰亂讓日本國内經濟蕭條,足利義滿渴望與明朝建立貿易關系,以緩解國内的現狀。為此,足利義滿聽從了商人的勸說,于建文三年派出親信僧人祖阿到明朝北京朝貢。永樂元年,足利義滿又派僧人堅中圭密到明朝進貢。

這一時期很奇怪,日本竟然搶着來中國朝貢

對此,明成祖朱棣十分感動,于是,他派趙居任同堅中圭密一起回到日本,并賞賜日本“勘合百道”,以此,表明兩國可以繼續貿易往來了。“勘合百道”屬于貿易的證據,是朱元璋所創,是其目的,為了區分對方有沒有資格跟明朝貿易往來、進宮朝貢。

這期間,所有的來訪使臣都得帶着“勘合百道”以表明身份,否則,将進不去京都。

明成祖願意同日本重建立立貿易關系,也是為了能夠讓日本協助明朝捕捉沿海的倭寇。那時候,足利義滿就做得很不錯,從永樂三年到五年,每次足利義滿遣使進京朝貢,均帶來了大批抓獲的倭寇,交于明朝處理,明成祖大贊足利義滿的仁義,每次都會給予大量的賞賜。然而,明成祖的這一做法,也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的。

明朝“巴結”日本,肯定要給日本更多的好處。使臣大量賞賜不說,使臣過往的路費、交通工具均需要明朝提供,這是明朝一筆很大的開銷。為此,明朝開始限定日本的朝貢次數,要求日本隻能十年朝貢一次,使臣總人數不得超過兩百,否則,将視同為倭寇。可是,明朝的規定,日本很少能夠做到,每次朝貢最少都有幾千人來訪。

這一時期很奇怪,日本竟然搶着來中國朝貢

那麼,明朝明文規定,為何日本卻沒有執行?原因還是:日本和明朝對于朝貢的了解不一樣。

有足利義滿這個例子,日本人肯定是前擁後繼的湧向中國領土。剛開始的朝貢船隻,是政府主持的,朝貢隊伍中商人很少。後來,日本的船隻都承包給了唯利是圖的商人,他們在朝貢人員中占的比例也就越來越大,朝貢的次數也就越來越多。

商人在朝貢的隊伍中,明朝以最高的規格接待,由此,産生的費用十分巨大。明朝不斷的限制來朝朝貢的人數,甚至,還規定了:商人的數量不得超過六十人。由于,明朝的限制,日本本土到明朝朝貢的機會瞬間就變得很是稀缺。

以至于,日本本土的大名、寺社為争奪這個機會,甚至,大打出手,最終,釀出讓明朝憤怒的事件——“争貢之役”。到了嘉靖二年,瑞佐和宗設在明朝國土甯波鬧事,互相攻擊,擾亂地方安甯。為此,憤怒的明朝再次中止了與日本的貿易活動。

這一時期很奇怪,日本竟然搶着來中國朝貢

明朝與日本中斷合作關系的十七年後,即:嘉靖十八年,日本國王再次遣使來華。這次,明朝雖然同意接待,但是,已經沒有以前那麼隆重了。而且,明朝向來使重申了朝貢人數限制的一些要求:船隻不得超過三隻,人數不得超過百人,年限不得低于十年。

到了嘉靖二十六年,日本再次遣使來華,這次由于距上次朝貢時間不到10年,是以,船隻被拒,直至時間滿足10年的要求,他們才能進入中國内海,然後,再進入中國大陸。後來,日本内亂,導緻明朝的信物“勘合百道”丢失,日本終失去了與明朝做生意的資格。

中國與日本中止貿易後,沿海的倭寇之亂卻沒有停止,而且,還達到了頂峰——“嘉靖倭患”,明朝也開始了長達數年的剿滅倭寇行動。直到嘉靖末年,倭寇之亂才基本消除。至此,明朝不得不開放海域,允許沿海百姓做海上貿易,但是,朝廷不允許百姓與日本商人做生意。

這一時期很奇怪,日本竟然搶着來中國朝貢

但是,此時的中日貿易,已經由原來的日本主動跟明朝百姓做生意,到明朝百姓主動跟日本做生意了,是以,一般明朝商人假裝前往東南亞做生意,出海後,又掉頭前往了日本。這其中,主要原因還是因為,跟日本人做生意,收益較多有關。

雖然,明朝政府中斷了與日本的貿易,明朝民間還是繼續着兩國的貿易,這是很難禁止的。

參考資料:

【《16世紀中日關系史述論》、《明中葉“争貢之役”透視》、《日本史——足利義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