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健康是國家繁榮和國家繁榮的重要标志,擁有健康的人民,就意味着擁有更強的綜合國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與國家同呼吸,命運共同體,自誕生一百年來一直牢記第一心的使命,以引領醫學科技教育的發展,維護人民健康為己任, 對人才的培養,科研成果豐碩,醫學引領産業,為我國現代科學醫學體系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本期小編将帶領大家了解協和"十大科技成果"。
一、一系列脊髓灰質炎疫苗的研制及其在中國兒童免疫規劃中的應用
2000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域根除脊髓灰質炎确認委員會(RCC)宣布中國無脊髓灰質炎。作為中國最大的脊髓灰質炎疫苗生産和研究基地,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自1959年成立以來,一直在開發脊髓灰質炎疫苗。在醫學家顧芳洲的上司下,1963年研制成功了"脊髓灰質炎糖丸"劑型,為我國根除脊髓灰質炎發揮了關鍵作用,随後又為大規模推廣和使用首款脊髓灰質炎解毒活疫苗糖丸新劑型。

随着世界衛生組織根除脊髓灰質炎方案的實施,生物研究所研制出液體口服脊髓灰質炎解毒疫苗、人二倍體細胞制備的活脊髓灰質炎解毒疫苗、I-III型脊髓灰質炎解毒疫苗等全系列國家免疫方案疫苗,為我國保持無脊髓灰質炎狀态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經過近30年的不懈努力,Bioi研發自主研發出中國首劑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薩賓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sIPV)。作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重大創新産品,它不僅填補了我國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生産領域的空白,也打破了小兒麻痹症滅活疫苗生産技術在發達國家的壟斷地位。
國家控制和基本根除麻風病:向恐懼和絕望宣戰
1957年,為了防治我國許多大面積的麻風病,中國醫學科學院成立了皮膚病研究所,根據我國麻風病流行的實際情況,緊密結合國家發展戰略,在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提出了符合我國麻風流行實際情況的防治戰略, 技術和措施,使麻風病,曾經是一種重大傳染病的風和恐懼很難找到蹤迹。
根據我國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積極預防和控制感染"和"到本世紀末實作我國麻風病基本根除"的要求和目标,這一艱巨的研究項目在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醫院(研究所)的上司下,與一些麻風病防控研究機構共同完成。它使我國實作了全面控制和基本根除麻風病的目标,在世界開發中國家中處于領先地位。
2001年,《國家防治和基本消滅麻風病戰略、防控技術與措施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三、創造和推廣化療治愈蓬松膜上皮癌:從90%的死亡率到90%的治愈率的颠覆性突破
蓬松膜癌是一種非常惡性的惡性良性腫瘤,疾病發展非常迅速,一旦轉移,絕大多數患者在六個月内死亡,被認為是最危險的不治之症之一。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北京協和婦産科宋紅軒教授及其團隊在天鵝絨癌方面進行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第一次大劑量治療,導緻死亡率從90%到治愈率為90%。自1959年以來,原發性子宮尚未切除,僅使用藥物治療即可使天鵝絨癌患者擁有健康的後代。所提出的天鵝絨癌臨床分期方法被WHO和FIGO采用為統一的臨床分期方法。這一成就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和社會價值,先後獲得1978年全國科大獎、1982年衛生部科研成果一等獎和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
在宋紅軒、楊秀宇等前輩工作的基礎上,北京協和醫院襄陽教授帶領團隊對耐藥機制、耐藥标志物篩選和耐藥逆轉進行了深入研究,探索了一套有效的耐藥綜合治療方法,用于治療耐藥性和危重病例, 使耐藥性和危重天鵝絨癌患者的治療效果得到明顯提高,完全緩解率達70%以上,治療效果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食道癌綜合防治研究:早期癌症5年生存率超過95%
食道癌是中國第四大緻命惡性惡性良性腫瘤。在中國醫學科學院惡性良性腫瘤醫院的帶領下,研究人員在中國建立了13年的食管癌标準化治療模式和關鍵技術體系:
建立了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技術體系,首次明确了癌前病變和早期治療的起點,建立了中晚期綜合治療的新政策,提高了手術切除率和生存率,首次證明放療可以提高局部晚期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 清除适應的證據;發現63種與臨床病理特征相關的分子,miRNA首次被報道為診斷和預後的标志物。
為打造規範診療推進體系,釋出我國首部《食管癌規範診療指南》,建立33個早期診療基地,篩查高危人群256803人,早期診斷率70%,早期癌症5年生存率95%以上,設立82個應用推廣機關,教育訓練醫師6800餘人, 全球最大的智能網絡監測平台,累計評估患者31883例,中後期患者五年生存率提高,平均住院時間縮短1-8天。
五、不治之症心血管疾病臨床治療體系:系列"首例"打造我國心血管疾病治療堅實長城
以冠心病、瓣膜心髒病和複雜先天性心髒病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是我國第一大疾病和第一死因,中國醫學科學院以外的幾代醫院為建立心血管疾病治療體系做了大量的開創性工作。
1974年,郭教授完成了中國第一例冠狀動脈搭橋手術,标志着中國冠狀動脈手術的開始。1984年和1992年,高潤軒完成了第一例冠狀動脈溶栓治療和首例冠狀動脈支架打點滴,為我國冠心病介入治療打開了序幕。1996年和1999年,胡勝壽院士在胸腔鏡的幫助下完成了第一座不停跳橋和第一次微創橋梁搭橋手術,1999年胡勝壽、高潤軒完成了我國第一個混合型冠狀動脈輸血重建,開創了冠狀動脈手術"微創雜交"的新時代。1976年,朱曉東院士完成了國内第一例生物瓣膜置換術,創造了國内第一個生物瓣膜臨床應用,推動了我國心髒瓣膜手術的發展和普及。
1972年,郭教授完成了我國第一例右腔雙出口骨科手術,1987年,郭教授完成了我國第一例大動脈移植手術,開啟了我國複雜先天性心髒病治療的篇章。1997年,吳青宇教授提出了一種解剖學治療Ebstein畸形的新技術。2004年和2005年,胡勝壽院士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大動脈雙根移植手術和世界上第一例新煙堿類間期補足肺動脈粥樣動脈粥樣硬化的混合治療,提高了我國在國際上複雜先天性心髒病治療領域的學術地位。
六、丁基苯、雙環醇等天然藥物的創造:重大新藥的創造為疾病防控提供有力武器
丁苯酚(Embipu dl-NBP)是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研究所研制的國内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新藥,用于治療輕度和中度急性缺血性腦卒中。2005年,北京協和醫院牽頭,由中國94家醫院牽頭的國内最大的神經病學臨床研究,表明丁基苯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安全有效。
探索并沒有随着成就而停止。該研究所還開發了丁醇的前體:2-(α-羟基丙苯)苯甲酸鉀(DL-PHPB),其在抗中風的基礎上具有新的藥理作用,并具有明顯的抗抑郁和抗阿爾茨海默氏症作用。DL-PHPB已在12個國家獲得專利,包括中國,美國和歐盟。
醫學科學院醫學研究所在天然藥物開發領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聯苯和雙環醇是醫學科學院醫學研究所在天然産物五乙二醇丙烯研究中發明的兩大新藥,通過生産、研發方面的協同創新,成功實作了産業化和國際化,為肝素抗炎治療提供了"中國方案"。
雙環醇類片于2001年上市,是我國第一個具有國際自主知識産權的一類新型化學藥品。這兩個品種化學結構新穎,藥理作用明确,臨床價值确定,屬于自主創造,世界上第一個研究聯苯結構衍生物。聯苯比斯特列入國家必備藥物名錄,雙環醇已得到十餘項專業指南,一緻推薦用于多種肝病治療。
七、人造麝香的發展及其産業化:"沒有麝香還香"寫出傳奇
麝香是我國珍貴的中藥,具有啟迪神、活血通行、消腫止痛的作用。每年對麝香的需求量超過15噸,但中國隻剩下大約5萬隻雄性麝香,即使全部被殺,也隻有0.5噸麝香。是以,在1975年,衛生部組織了一個工作組,以"絕密"項目開展人造麝香的開發。
人造麝香的開發者之一于德全院士(左)正在工作
該項目由中國醫學科學院牽頭,基于"化學分類同性、生物活性一緻性、理化性質近似、安全性、低毒"的仿生思想,創新性地提出了人造麝香組政策,經過臨床前和臨床試驗,成功開發出具有天然麝香功效和安全性相似的人造麝香, 榮獲國家I級新藥證書;成功實作大規模生産。
該項目從根本上解決了麝香長期短缺的曆史問題,保證了含有麝香的成人藥品的正常生産,滿足了國家的主要需求。
八、首例艾滋病患者發現新發傳染病防控體系:應對突發疫情發揮巨大作用
艾滋病是一種非常有害的傳染病,由艾滋病毒感染引起。北京協和醫院于1985年報道了中國第一例艾滋病病例,拉開了中國艾滋病防治的帷幕。
30年來,該項目将基礎研究與臨床轉化相結合,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研發了适合國家條件的艾滋病抗病毒臨床治療方案。為我國顯著提高艾滋病治療效果,大幅降低死亡率,消除全國艾滋病恐慌提供了關鍵的技術支援和科學依據。
中國醫學科學院還在新型傳染病病原體的檢測、治療和預防研究方面組織了一系列取得的顯著成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也是最系統的重大傳染病動物模型資源庫,建立立立了多物種參考和多種感染途徑的動物模型,是我國唯一也是最系統的重大傳染病動物模型資源庫,并建立了新型病原體組合篩選技術體系,從根本上解決了在識别的同時結合檢測已知病原體的國際問題 未知病原體。
成功開發出世界上第一種針對EV71病毒感染的滅活疫苗。滅活疫苗在臨床試驗中,已惠及數以萬計的兒童,保護率達到97.3%,有效降低了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的發病率和嚴重、死亡率,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9. 中國醫學細胞遺傳學的創造與疾病基因的研究:不懈探索破解生命密碼
細胞遺傳學是遺傳學的一個分支,它将遺傳學與細胞學相結合。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與多家臨床醫院合作,在中國建立了細胞遺傳學,并對遺傳性疾病和複雜疾病進行了遺傳研究。
1961年,中國醫學遺傳學創始人吳偉教授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細胞遺傳學研究小組,開創了中國人類細胞遺傳學和惡性良性腫瘤細胞遺傳學的研究,并測量了中國體細胞染色體的基本資料和模式。這不僅是我國第一個也是最完整的染色體基礎資料,也是當時世界上這方面的最詳細的參考。
1963年,協和建立了醫學遺傳學學科體系,在單基因疾病診斷和酶學診斷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吳冠軒開創了我國遺傳病遺傳學診斷研究的先河,并榮獲我國遺傳病遺傳診斷領域的首個國家級獎項。
十、自身幹細胞臨床首次應用,理論基礎和技術推廣:在國際舞台上唱響"中國好聲音"
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醫院是我國最大的國家級科研機構,是我國血液學診療從弱到強的經驗證據。
1986年,闫文偉教授成功進行了我國第一例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此後,韓忠超教授等開創了體外外周血幹細胞移植治療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新技術,惠及不少患者。程濤教授上司了多個國家的重大研究項目,如"造血幹細胞維持、衰老和再生的調控機制研究",其中許多項目發表在世界頂級期刊上。
中國醫學科學院多年研發的幹細胞相關系列技術已獲得多項國家級獎項,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産醫院成立的"天津臍帶造血幹細胞庫"是我國首批通過實踐驗收的臍帶血庫之一,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造血幹細胞庫之一。
人至上,生命至上。健康是促進人民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是國家繁榮昌盛的重要标志,是人民群衆的共同追求。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将繼續聚焦人民生命健康建設,努力成為國家醫學研究教育的先進思想源泉和強大動力源泉。
關注标題"北京協和醫學院招聘",擷取更多精彩資訊!
來源:北京協和醫學院網站、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