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健康是国家繁荣和国家繁荣的重要标志,拥有健康的人民,就意味着拥有更强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与国家同呼吸,命运共同体,自诞生一百年来一直牢记第一心的使命,以引领医学科技教育的发展,维护人民健康为己任, 对人才的培养,科研成果丰硕,医学引领产业,为我国现代科学医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期小编将带领大家了解协和"十大科技成果"。
一、一系列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制及其在中国儿童免疫规划中的应用
2000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根除脊髓灰质炎确认委员会(RCC)宣布中国无脊髓灰质炎。作为中国最大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生产和研究基地,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自1959年成立以来,一直在开发脊髓灰质炎疫苗。在医学家顾芳洲的领导下,1963年研制成功了"脊髓灰质炎糖丸"剂型,为我国根除脊髓灰质炎发挥了关键作用,随后又为大规模推广和使用首款脊髓灰质炎解毒活疫苗糖丸新剂型。

随着世界卫生组织根除脊髓灰质炎方案的实施,生物研究所研制出液体口服脊髓灰质炎解毒疫苗、人二倍体细胞制备的活脊髓灰质炎解毒疫苗、I-III型脊髓灰质炎解毒疫苗等全系列国家免疫方案疫苗,为我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Bioi研发自主研发出中国首剂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萨宾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IPV)。作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产品,它不仅填补了我国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生产领域的空白,也打破了小儿麻痹症灭活疫苗生产技术在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
国家控制和基本根除麻风病:向恐惧和绝望宣战
1957年,为了防治我国许多大面积的麻风病,中国医学科学院成立了皮肤病研究所,根据我国麻风病流行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提出了符合我国麻风流行实际情况的防治战略, 技术和措施,使麻风病,曾经是一种重大传染病的风和恐惧很难找到踪迹。
根据我国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和"到本世纪末实现我国麻风病基本根除"的要求和目标,这一艰巨的研究项目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研究所)的领导下,与一些麻风病防控研究机构共同完成。它使我国实现了全面控制和基本根除麻风病的目标,在世界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
2001年,《国家防治和基本消灭麻风病战略、防控技术与措施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三、创造和推广化疗治愈蓬松膜上皮癌:从90%的死亡率到90%的治愈率的颠覆性突破
蓬松膜癌是一种非常恶性的肿瘤,疾病发展非常迅速,一旦转移,绝大多数患者在六个月内死亡,被认为是最危险的不治之症之一。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北京协和妇产科宋红轩教授及其团队在天鹅绒癌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第一次大剂量治疗,导致死亡率从90%到治愈率为90%。自1959年以来,原发性子宫尚未切除,仅使用药物治疗即可使天鹅绒癌患者拥有健康的后代。所提出的天鹅绒癌临床分期方法被WHO和FIGO采用为统一的临床分期方法。这一成就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社会价值,先后获得1978年全国科大奖、1982年卫生部科研成果一等奖和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
在宋红轩、杨秀宇等前辈工作的基础上,北京协和医院襄阳教授带领团队对耐药机制、耐药标志物筛选和耐药逆转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了一套有效的耐药综合治疗方法,用于治疗耐药性和危重病例, 使耐药性和危重天鹅绒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完全缓解率达70%以上,治疗效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食道癌综合防治研究:早期癌症5年生存率超过95%
食道癌是中国第四大致命恶性肿瘤。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带领下,研究人员在中国建立了13年的食管癌标准化治疗模式和关键技术体系:
建立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技术体系,首次明确了癌前病变和早期治疗的起点,创建了中晚期综合治疗的新策略,提高了手术切除率和生存率,首次证实放疗可以提高局部晚期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 清除适应的证据;发现63种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的分子,miRNA首次被报道为诊断和预后的标志物。
为打造规范诊疗推进体系,发布我国首部《食管癌规范诊疗指南》,建立33个早期诊疗基地,筛查高危人群256803人,早期诊断率70%,早期癌症5年生存率95%以上,设立82个应用推广单位,培训医师6800余人, 全球最大的智能网络监测平台,累计评估患者31883例,中后期患者五年生存率提高,平均住院时间缩短1-8天。
五、不治之症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体系:系列"首例"打造我国心血管疾病治疗坚实长城
以冠心病、瓣膜心脏病和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是我国第一大疾病和第一死因,中国医学科学院以外的几代医院为建立心血管疾病治疗体系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
1974年,郭教授完成了中国第一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标志着中国冠状动脉手术的开始。1984年和1992年,高润轩完成了第一例冠状动脉溶栓治疗和首例冠状动脉支架输液,为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打开了序幕。1996年和1999年,胡胜寿院士在胸腔镜的帮助下完成了第一座不停跳桥和第一次微创桥梁搭桥手术,1999年胡胜寿、高润轩完成了我国第一个混合型冠状动脉输血重建,开创了冠状动脉手术"微创杂交"的新时代。1976年,朱晓东院士完成了国内第一例生物瓣膜置换术,创造了国内第一个生物瓣膜临床应用,推动了我国心脏瓣膜手术的发展和普及。
1972年,郭教授完成了我国第一例右腔双出口骨科手术,1987年,郭教授完成了我国第一例大动脉移植手术,开启了我国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篇章。1997年,吴青宇教授提出了一种解剖学治疗Ebstein畸形的新技术。2004年和2005年,胡胜寿院士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大动脉双根移植手术和世界上第一例新烟碱类间期补足肺动脉粥样动脉粥样硬化的混合治疗,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治疗领域的学术地位。
六、丁基苯、双环醇等天然药物的创造:重大新药的创造为疾病防控提供有力武器
丁苯酚(Embipu dl-NBP)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研究所研制的国内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用于治疗轻度和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2005年,北京协和医院牵头,由中国94家医院牵头的国内最大的神经病学临床研究,表明丁基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
探索并没有随着成就而停止。该研究所还开发了丁醇的前体:2-(α-羟基丙苯)苯甲酸钾(DL-PHPB),其在抗中风的基础上具有新的药理作用,并具有明显的抗抑郁和抗阿尔茨海默氏症作用。DL-PHPB已在12个国家获得专利,包括中国,美国和欧盟。
医学科学院医学研究所在天然药物开发领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联苯和双环醇是医学科学院医学研究所在天然产物五乙二醇丙烯研究中发明的两大新药,通过生产、研发方面的协同创新,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和国际化,为肝素抗炎治疗提供了"中国方案"。
双环醇类片于2001年上市,是我国第一个具有国际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型化学药品。这两个品种化学结构新颖,药理作用明确,临床价值确定,属于自主创造,世界上第一个研究联苯结构衍生物。联苯比斯特列入国家必备药物名录,双环醇已得到十余项专业指南,一致推荐用于多种肝病治疗。
七、人造麝香的发展及其产业化:"没有麝香还香"写出传奇
麝香是我国珍贵的中药,具有启迪神、活血通行、消肿止痛的作用。每年对麝香的需求量超过15吨,但中国只剩下大约5万只雄性麝香,即使全部被杀,也只有0.5吨麝香。因此,在1975年,卫生部组织了一个工作组,以"绝密"项目开展人造麝香的开发。
人造麝香的开发者之一于德全院士(左)正在工作
该项目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牵头,基于"化学分类同性、生物活性一致性、理化性质近似、安全性、低毒"的仿生思想,创新性地提出了人造麝香组策略,经过临床前和临床试验,成功开发出具有天然麝香功效和安全性相似的人造麝香, 荣获国家I级新药证书;成功实现大规模生产。
该项目从根本上解决了麝香长期短缺的历史问题,保证了含有麝香的成人药品的正常生产,满足了国家的主要需求。
八、首例艾滋病患者发现新发传染病防控体系:应对突发疫情发挥巨大作用
艾滋病是一种非常有害的传染病,由艾滋病毒感染引起。北京协和医院于1985年报道了中国第一例艾滋病病例,拉开了中国艾滋病防治的帷幕。
30年来,该项目将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相结合,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研发了适合国家条件的艾滋病抗病毒临床治疗方案。为我国显著提高艾滋病治疗效果,大幅降低死亡率,消除全国艾滋病恐慌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中国医学科学院还在新型传染病病原体的检测、治疗和预防研究方面组织了一系列取得的显著成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系统的重大传染病动物模型资源库,创新建立了多物种参考和多种感染途径的动物模型,是我国唯一也是最系统的重大传染病动物模型资源库,并创建了新型病原体组合筛选技术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在识别的同时结合检测已知病原体的国际问题 未知病原体。
成功开发出世界上第一种针对EV71病毒感染的灭活疫苗。灭活疫苗在临床试验中,已惠及数以万计的儿童,保护率达到97.3%,有效降低了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和严重、死亡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9. 中国医学细胞遗传学的创造与疾病基因的研究:不懈探索破解生命密码
细胞遗传学是遗传学的一个分支,它将遗传学与细胞学相结合。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与多家临床医院合作,在中国创建了细胞遗传学,并对遗传性疾病和复杂疾病进行了遗传研究。
1961年,中国医学遗传学创始人吴伟教授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细胞遗传学研究小组,开创了中国人类细胞遗传学和肿瘤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并测量了中国体细胞染色体的基本数据和模式。这不仅是我国第一个也是最完整的染色体基础数据,也是当时世界上这方面的最详细的参考。
1963年,协和建立了医学遗传学学科体系,在单基因疾病诊断和酶学诊断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吴冠轩开创了我国遗传病遗传学诊断研究的先河,并荣获我国遗传病遗传诊断领域的首个国家级奖项。
十、自身干细胞临床首次应用,理论基础和技术推广:在国际舞台上唱响"中国好声音"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医院是我国最大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是我国血液学诊疗从弱到强的经验证据。
1986年,闫文伟教授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此后,韩忠超教授等开创了体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新技术,惠及不少患者。程涛教授领导了多个国家的重大研究项目,如"造血干细胞维持、衰老和再生的调控机制研究",其中许多项目发表在世界顶级期刊上。
中国医学科学院多年研发的干细胞相关系列技术已获得多项国家级奖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产医院成立的"天津脐带造血干细胞库"是我国首批通过实践验收的脐带血库之一,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造血干细胞库之一。
人至上,生命至上。健康是促进人民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是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将继续聚焦人民生命健康建设,努力成为国家医学研究教育的先进思想源泉和强大动力源泉。
关注标题"北京协和医学院招聘",获取更多精彩信息!
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网站、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