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京鴨子好吃,吃鴨子,鄭闆橋“成就”“鴨糊塗”

文丨朱彥

南京鴨子好吃,吃鴨子,鄭闆橋“成就”“鴨糊塗”

鄭闆橋

“沒有一隻鴨子能活着走出南京城”,一句玩笑話可以看出鴨子對于南京人的意義。

  秋天,正是吃鴨子的好時節。據《玄武湖志》轉引梁·吳均《齊春秋》的說法, 南北朝時期,南朝梁代軍隊曾與北朝齊國軍隊在金陵北郊外覆舟山一帶對峙交鋒, 梁軍“人人裹飯, 媲以鴨肉”“炊米煮鴨”,使得士氣大振, 終能以寡擊衆, 大勝而歸。

南京鴨子好吃,吃鴨子,鄭闆橋“成就”“鴨糊塗”

  清人甘熙在《白下瑣言》中寫過這樣一件事:粵東馮晉漁刺史蓁,僑居明瓦廊,性嗜鴨,凡赴友宴飲,必先問有鴨幾何品嘗,謂“金陵所産鴨甲于海内,如燒鴨、醬鴨、白拌鴨、鹽水鴨、鹹闆鴨、水浸鴨之類,正四時各擅其勝,美不勝收。予是以僑寓是邦者,正為此耳。”秋季,南京人桌上除了必備的鹽水鴨、老鴨筍尖煲,别忘了還有一道“鴨糊塗”。

南京鴨子好吃,吃鴨子,鄭闆橋“成就”“鴨糊塗”

  這道被袁枚列在《随園食單》裡的“鴨糊塗”,與鄭闆橋大有關系。

  袁枚不僅是清代著名文人,而且也是位愛吃、懂吃的老饕,他雖比鄭闆橋小24歲,但在兩人會晤前就彼此傾慕,建立了深厚的文字之交。鄭闆橋對袁枚的才華十分贊賞,有《贈袁枚》詩曰:“室藏美婦鄧誇豔,君有奇才我不貪。”《清史稿·鄭燮傳》中記載,鄭闆橋聽人誤傳袁枚死了,“頓首誠哭不已”。袁枚也回贈過《投闆橋明府》記述兩人的情誼:“鄭虔三絕聞名久,相見邢江意倍歡。迂晚共憐雙鬓短,才難不覺九州寬。紅橋酒影風燈亂,山左官聲竹馬寒。底事誤傳坡老死,費君老淚竟虛彈。”

南京鴨子好吃,吃鴨子,鄭闆橋“成就”“鴨糊塗”

袁枚

  袁枚在寫《随園食單》時,鄭闆橋已謝世。袁枚用如下方法烹饪制出一道菜:“用肥鴨白煮八分熟,冷定去骨,拆成天然不方不圓之塊,下原湯内煨,加鹽3錢,酒半斤,捶碎山藥,同下鍋作纖。臨煨爛時再加姜末、香草、蔥花。”這樣烹制出來的鴨,味道甚佳。但這款菜似羹非羹,何以命名?袁枚想起了鄭闆橋“難得糊塗”的名句,而“糊塗”,正巧又是民間對鍋中所煮之物混成一片的統稱,遂命其菜曰“鴨糊塗”。

南京鴨子好吃,吃鴨子,鄭闆橋“成就”“鴨糊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