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種幸福叫作和媽媽在一起
所謂“孝”,是一種反哺,更是一種生活态度,一種對生命及萬事萬物的感恩和善意。
把米粉熬成糊糊,加入蛋黃,少許鹽、香油,攪勻,再撒些切得碎碎的青菜……一碗香噴噴的嬰兒輔食?no,這不是給寶寶吃的,而是鄧家大哥做給92歲老母親的“媽媽餐”。
“6:00,換尿褲一次(少許屎);8:00,洗屁屁、搽藥;9:30,測體溫,37.5度;(晚)8:10,洗屁屁、搽藥、洗臉、洗腳。2018年3月26日”這是爸媽給孩子寫的“成長筆記”?也不是,這是鄧家6兄妹給老母親記的“護理日記”。
在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一套不大的單元房裡,每天都上演着“一群老人哄一位老人”的戲碼,有時還會唱歌跳舞齊上陣。這群老人就是鄧家6兄妹,他們“哄”的對象則是他們92歲、身患多種疾病的老母親陳玉香。吃飯、喂藥、打胰島素……6個子女24小時輪班照料,并詳細記下母親每天的飲食起居情況。16年來,這些護理日記已有30多萬字,多達46本。它們記錄着母親的一天天老去,更記錄着一個家庭的孝與愛。
一摞“護理日記”,一群孝順兒女
2018年4月初的一個午後,記者接到了鄧家三女兒鄧國慶的視訊邀請。她壓低聲音但不失禮貌地對記者說:“媽剛睡着,我們正好接受您的采訪。”邊說邊把一個本子遞給身旁的幺妹鄧秀蓉,告訴她:“飯前血糖 6.3,血壓 119/65,酮酸片兩片,藥用炭3片已經吃過了……”鄧秀蓉戴上老花鏡,把三姐說的話記在本子上。這位年過六旬的阿姨,拿着筆認真的樣子像個做課堂筆記的學生。
在這個筆記本封面上,寫着“護理日記”4個字,标記的時間為2018年。翻開本子,裡面詳細記錄着母親每天的護理時間、用藥時間等。鄧國慶告訴記者:“母親年歲大了,大小便失禁,随時需要更換尿不濕,我們記下時間,友善照顧。用藥方面,更是不能忘記,因為每種藥吃的時間和用量不一樣,記錄一下,以防弄錯了。”接着,鄧秀蓉又拿出另外一個筆記本,寫道:“哥,今天媽精神不錯,就是有咳痰,等她醒了多喂點兒水。”這個本子的封面上寫着“雜事本”,時間為“2017~2018年”。裡面的内容是照顧的人離開前,交代下一個接班人的注意事項。
在陳玉香老人家中,這樣的筆記本堆了高高一摞,足足有46本,本子大部分已經泛黃,但仍儲存完好。每本多則上萬字,少則數千字,46本加起來足足有30餘萬字。拿着筆記本,鄧國慶一臉自豪地說:“這些筆記我們已經記了16年。看着它們,就能想起一家人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比傳家寶還珍貴呢!”
2002年,陳玉香的老伴兒鄧懷鏡去世,也就是從那時起,她的身體每況愈下,身患高血壓、糖尿病、心髒病等多種疾病,幾年前又被阿爾茨海默症纏上。幸運的是,6個子女24小時輪流值班照料。“我和幺妹下午4點到媽這兒,照顧到第二天早上,然後大哥(鄧開廣)和大嫂(陳信蘭)接班。下午1點到4點是大姐(鄧秀英)過來。大姐腿腳不好,摔過好幾次跤,但仍舊堅持每天過來。二哥(鄧開明)有兩個孫子,特别忙,但隻要有空兒,就會來看媽媽,二姐(鄧秀芝)10多年如一日照顧媽媽,後來因為身體不好,去了女兒的城市,但仍堅持給媽媽寄東西,”鄧秀蓉說,“我和三姐相對年輕,就多分擔些。”
陳玉香老人今年92歲,大女兒72歲,最小的女兒也已經60歲了。這樣的年紀,晝夜不分地照顧母親,不是件輕松事。但在幾位老人看來,這實在是普通不過。“小時候,條件艱苦,母親一天到晚都在忙,從沒好好吃過一頓飯。為了照顧我們,她放棄了3次工作的機會。那時候,母親一個人照顧我們6個,現在我們6個照顧她一個,又算得了什麼?”
大兒子鄧開廣說:“母親晚年幸福,是我們的心願,也是父親的遺願。父親比母親大13歲,一直特别呵護母親。他在世時,有一年,母親因為糖尿病住院了。我每天給母親送飯回來,父親都要檢查飯盒,看母親吃了多少,以此分析她的身體情況。後來,他實在不放心,偷偷坐三輪車去了醫院,滿頭大汗爬上樓,一進病房就緊緊拉住母親的手……父親病重時,最放心不下的也是母親。”鄧懷鏡去世後,幾個子女怕母親太孤獨,就決定輪流陪伴她,“有人說讓我們請個保姆,但我們覺得還是自己照顧好,媽媽每天能見到我們,會很開心;我們能每天見到媽媽,心裡也特别踏實。”
鄧國慶是做統計工作的,以前父母生病時,為了記住醫囑,她就想到了用文字記錄,現在記錄得更加仔細。記者問她:“現在是網絡時代,溝通的方法有很多,打個電話、發個微信都行,為什麼還要保留手寫本的形式呢?”鄧國慶笑着說:“我們記的東西需要長期儲存,一天天記錄下來,就相當于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病曆,可以更好地關注母親的身體。再一個,寫了這麼多年,已經形成了習慣,我們對它有了感情,翻翻這些本子,心裡會覺得很暖和。”
16年,陪媽媽一起happy
采訪中,鄧國慶熱情地向記者講述家裡的趣事,時不時來兩個段子,惹得在一旁給母親準備小點心的大哥和小妹陣陣發笑。輕松诙諧的氣氛感染了記者,與一般照顧生病老人家庭的愁雲慘霧相比,這一家子太活躍了。鄧國慶笑着對記者說:“港劇裡常愛說這麼一句話:做人嘛,開心最重要。10多年照顧母親,确實枯燥、累,可越是這樣,我們越要想辦法讓自己樂呵起來。”
這兩年,母親的身體越來越不好,吃的藥也越來越多。“都說‘老小孩兒’,媽媽越來越像小孩子,看見藥會心煩,怎麼勸都不吃。”有一次,輪到鄧國慶值班,老人的倔勁兒又上來了,任憑女兒好話說盡也不肯吃藥。鄧國慶腦筋一轉,把平時逗小孫子的兒歌唱了出來:“小兔子乖乖,把門開開,快點開開,我要進來……”陳玉香臉上的皺紋慢慢舒展開了,目不轉睛地聽了一會兒,竟然乖乖張開了嘴。看到母親開心了,鄧國慶趕緊給她喂了藥。為了鼓勵老媽,這位60多歲的阿姨一邊把雙手舉到頭頂做兔子耳朵,一邊繞着母親蹦跳。
見這招兒好使,大家都開始用起來。看到幺女拿來了測血糖的儀器,老人有些不樂意,把手藏在了被窩裡。隻聽鄧秀蓉說:“媽媽乖,把手手給我測血糖,測完了就起床吃飯飯了。”喂飯的時候,鄧國慶一邊舉着勺子,一邊說:“還有一點兒飯,來,再吃口,免得肚肚餓……”自此之後,各種“童言童語”會時不時出現在老人家裡。鄧開廣說:“一開始,我們是想辦法哄母親開心,但唱唱跳跳的,自己也放松了不少。看來伺候老人也得花‘巧’心思。”
老人歲數大了,大小便失禁,經常弄得滿床都是,每天都要收拾。面對這些常人眼中的髒活兒,兄妹幾人開動腦筋發明了一些“接頭暗号”,“媽媽今天又‘水漫金山’(尿床)了,床單我洗了,床單下有一塊布,你下午回來鋪好……”夜裡,老人要用上紙尿褲,鄧國慶隔幾個小時就把手伸到裡面摸摸,經常不小心摸到大便,一邊往外掏一邊笑着說:“哇,有一顆炸彈!”鄧國慶告訴記者:“雖然髒點兒累點兒,但調侃一下,幽它一默,生活就又輕輕松松了。”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是老人上了歲數容易認死理、發脾氣,子女們也常常是以埋怨老人折騰人,鬧得沖突重重。鄧家兄妹卻不這麼想,而且研究出了一套對策。“老人行動不便,有些火氣很正常,對她的氣話不必當真,更不能和她對着幹。她發脾氣時你什麼都别說,等她情緒緩解自然就好了。”每當母親又沖誰發脾氣,其他幾個人就笑着戳戳他:“嘿,你‘中槍’了,趕緊‘撤飄’(到一邊去)!”一句話,緩解了所有尴尬。
鄧國慶告訴記者,母親年輕時是遠近聞名的美人,很愛美,去住院時都要家人幫她收拾得整整齊齊。有一次,護士和她開玩笑,叫她“老美女”,她可開心了。“我們見她臭美,也喜歡打扮她,給她買來各種帽子拍照片,有時還玩兒年輕人那種‘角色扮演’的遊戲,讓她演公主。”鄧國慶翻出一張最近給母親拍的照片,照片中的老人戴着一頂歐洲風情的闊檐帽,皮膚細膩,笑得開心極了。鄧國慶說:“現在年輕人拍照都用‘美顔’,老媽自從發現了這個秘密,拍照時也要用,我們就陪她一起玩兒。”
因為常年護理母親,兄妹幾個都掌握了多項技能,打胰島素、測血糖樣樣精通。在打胰島素前,鄧秀蓉拿着儀器在手中不停旋轉,還口中數數。數到36時,停下來,開始給母親打針。大家不僅成了優秀的“護士”,還能客串“插畫師”。在老人客廳的牆上,貼着鄧國慶手繪的圖文,有手腕電子血壓計正确使用姿勢、家人聯系表和高血壓的血壓值範圍。她告訴記者:“這個血壓計是多年前從國外買的,我咨詢了醫生朋友後才知道怎麼用,但寫成文字太不直覺,我就一邊在自己胳膊上試驗,一邊依樣把試驗的步驟畫成了畫兒。看着效果不錯,我又畫了一些别的,都貼在牆上。用你們年輕人的話講,還挺有愛的哈。
愛意滿滿的“護理日記”
“孝”是反哺,更是感恩的生活态度
16年來,鄧家6兄妹24小時輪班照料母親,配合默契,互相體諒。鄧國慶說:“我和幺妹年輕些,我倆守夜,讓哥哥姐姐們多休息會兒。”但畢竟她們也是60多歲的人了,照顧完母親,也會累得渾身發酸。夜裡,兩個人躺在床上,一起做冥想,想象自己躺在沙灘上,面朝大海,全身放松,排解一天的疲勞和壓力。有時候,姐妹倆還會在被窩裡聊聊天。鄧秀蓉說:“小時候,一家人朝夕相處,長大後卻各奔東西。如今,這因為照顧媽媽而重新聚到一起的時光很值得珍惜。一起回憶下小時候,特别幸福。”
在姐妹倆的印象中,父母的感情非常好。“父親是個老革命,曾轉戰南北,新中國成立後任綿陽地區肉聯廠的廠長,母親則一直沒工作。不過,他們相處特别和諧。每次父親快下班的時候,母親都會準備好茶水、毛巾,站在樓梯那裡等他。兩個人都很熱愛生活,就算在條件艱苦的年代,他們也會養花、養金魚,每天一起侍弄它們。父親從來不打罵我們,而且非常勤勞,回家後就到家門口的小河邊洗衣服,洗好後放在幹草垛上晾曬,然後帶着我們在河裡抓小魚,晚飯時做炸魚給我們吃。”
大概是因為在和睦的家庭中長大,兄妹6人從小就很團結,誰家有了困難,大夥兒就不餘遺力地幫忙。2013年,大哥鄧開廣因為中風導緻面癱,在綿陽治療了好久也不見好轉。二姐的女兒劉麗在北京工作,她經多方打聽,得知一家醫院可以做微創手術,就立刻把大舅接了過去,和夫妻一起請假陪他做手術。前幾年,二哥鄧開明機關破産,生活陷入困境,連孩子上大學的學費都湊不齊,二嫂急得不得了。這時候,兄妹幾個來到二哥家,每家慷慨解囊,幫二哥一家渡過了難關。鄧開廣說:“都說‘親兄弟,明算賬’,我們不能了解,一母同胞的兄妹,愛還愛不過來,怎麼會算計那些。一家人,擰成一股繩,才能越過越好,這就是家和萬事興吧!”
雖然平時免不了見面,但每逢節日,一家人還是要湊在一起聚聚。劉麗對記者說:“小時候,每年春節我們都回外婆家,大人們每人拿出拿手菜,做一大桌好吃的,我們小孩子就負責開開心心地玩兒,那種氣氛現在回想起來都特别溫馨!”可能大家庭的和睦會讓人産生一種向上的力量,現在,幾個孫輩都生活得非常好。這幾年,他們教會爸爸媽媽使用智能手機,并建了一個叫“老鄧家”的微信群,誰去看奶奶(外婆)了,就拍一些小視訊,分享到群裡。看到孩子們懂事,鄧家6兄妹深感欣慰,鄧國慶說:“為了照顧母親,我們這10多年幾乎沒旅遊過,連臨近的成都都沒去過。但回過頭想想,遊曆名山大川,享受退休生活是一種幸福;每天和媽媽在一起,照顧她,和她一起鬧,一起笑,也是一種幸福。生活就要有取舍,相信自己擁有的就是最美的,好好享受其中,這才是快樂的源泉,也是我們最想傳遞給孩子們的。”
去年,鄧家被評為了涪城區“最美家庭标兵”,鄧國慶對記者說:“在路上遇到需要幫助的老人,我們總會第一時間過去幫忙;陪媽媽住院時,也會把照顧媽媽的經驗分享給病友家屬。在我們看來,所謂‘孝’,是一種反哺,更是一種生活态度,一種對生命及萬事萬物的感恩和善意。如果把這種态度滲透到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就能收獲快樂無憾的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