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資治通鑒》,随便打開創王朝時代,讀下去,内心不自覺的為開創江山社稷的人點贊。
不管是西漢劉邦,東漢劉秀,三國曹操,劉備,晉初司馬懿,乃至五胡亂華的劉淵,石勒,司馬睿,劉裕,拓跋珪等等,這些枭雄們統一天下,無不是九死一生,用盡心機,運籌帷幄,戰戰兢兢,神童用人之道而一統天下。
如若是企業家讀讀他們的奮鬥史,自然有很好的激勵啟發作用。如若是凡夫俗子讀一段他們的曆史典故,也會群情激昂,想幹點大事兒。

我的經驗是,人一輩子沒有一直的高潮,也沒有一直的低潮,在低潮期如果看看《資治通鑒》,研究一下那些打江山的人,對自己無疑是很好的激勵。
劉邦一位由普通老百姓,通過“玩命”坐上皇帝的,毛澤東也高度評價劉邦,說他是“封建皇帝中最厲害的一個”。
劉邦一個普通百姓,怎麼幹到人生巅峰,做上皇帝得到天下的呢?研究起來很有意義,很有啟發。
孟子一直推崇“天時”“地利”“人和”的辨證關系,劉邦在某些地方恰好與之符合。
以“天時”來說,秦朝完成天下統一,延續商鞅變法的痕迹,導緻制度僵化,機制失靈,最後天下大亂。
翻開《資治通鑒·秦紀二》,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陽城人陳勝、陽夏人吳廣起兵第一波反秦。
陳勝、吳廣的起兵動機是“天下之愁怨”,果斷殺掉押送他們的将尉,900多名“犯罪分子“響應此次起兵。
“當是時,諸郡縣苦秦法,争殺長吏以應涉。” 通俗講,這個時候,各郡縣的老百姓對于秦朝的嚴刑峻法實在受不了勒,百姓們互相殺伐做官兒的人,響應陳勝起義。
九月份,“沛人劉邦起兵于沛,下相人項梁起兵于吳,狄人田儋起兵于齊。”
劉邦看到這個局面,借着陳勝起兵之戰略機會,躍躍欲試,正式登場。
可以推演一下,以劉邦“好酒及色”的性格,如果天下是太平盛世,劉邦肯定不可能起兵。
正逢天時轉移,百姓群起攻秦,這就是天時帶來的戰略機會。
從“地利”分析,劉邦占據關中之地。
《資治通鑒·漢紀一》載,漢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漢高祖率軍抵達霸上,秦王子嬰投降。
于是劉邦直接占據關中,項羽不久也攻入關中,把劉邦封為漢王,管理巴、蜀兩地,漢中郡也是劉邦團隊和項羽談判後要來的,劉邦将根據地建立在南鄭。
此時的項羽,又将關中分割為雍、塞、翟三部分,把秦朝降将章邯封為雍王、司馬欣封為塞王、董翳封為翟王,以這三個人的力量制衡劉邦。
這年八月,劉邦實在忍不住了,于是襲擊雍地,幹掉章邯,平定雍地,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都選擇投降了劉邦。劉邦借助智囊團的出謀劃策,成功占據關中之地。
我們要分析一下關中之地,為什麼是占據地緣優勢呢?
在《資治通鑒·漢紀三》載,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張良做了一份戰略分析,大概是:
“關中地區(包括今天西安、寶雞、鹹陽、渭南等地),左邊有崤山、函谷關,右邊有隴山、蜀山(岷山),沃野千裡,南邊有巴、蜀的豐饒站戰略資源,北方有胡地草場,滿足車馬供給。 如果我們依靠三面險要地形進行戰略防守,同時,能夠向東控制各個諸侯。 等到諸侯都安定了,我們可以将天下的物資通過黃河、渭河的水路漕運到關中之地,往西走可以上供給京師; 如果出現諸侯判斷的情況,我們就可以順流往下走,這樣也可以解決物資運轉的問題。這是‘金城千裡,天府之國’的玩法啊!”
我們可以通過張良這番戰略分析報告,知曉幾個關鍵資訊。
第一:在做戰略決策之時,張良才是核心人物,沒有他的這份戰略分析,劉邦不大可能想的如此通透。
第二:張良分析中透露關中有天然屏障,三面有險可以依存,強大時可以進攻,弱小時可以退守。
劉邦在這個戰略分析報告上,任用蕭何守關中之後,這樣一來,劉邦和項羽作戰,後顧之憂就徹底解決了。
第三:張良的分析報告中,重點分析了天下的主要競争對手,以及應對之策。 張良認為“諸侯有變,可順流而下運輸物資”,我們清楚楚漢戰争,兵源和物資是核心競争力,而蕭何是後勤總排程,負責将兵源、糧食等源源不斷送往前線。 進一步分析,關中土地肥沃,是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借助這個天然性的地理優勢,勝利的機率大增。
具備“天時”和“地利”,如果不具備“人和”,劉邦想要得到天下幾乎不可能。
如果從“人和”角度分析,劉邦“得人心”的玩法應是“古今第一個”,後期的劉秀,曹操,劉備等人,都算是劉邦的“徒子徒孫”一輩兒的。
《資治通鑒·秦紀三》載,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劉邦想找大樹乘涼,于是歸附楚王景駒,最終還是想請求給自己增加兵力,然後去攻打豐縣。
劉邦接下來又拜見了項梁,項梁是楚國貴族出身,劉邦一介布衣,但是劉邦為了幹成大事兒,發揮了“不要臉”的戰鬥精神,最後項梁給劉邦增撥了5000名士兵,五大夫級的将領10人。
這年九月,楚懷王又任命劉邦為砀郡長,封為武安侯,統領砀郡兵馬,等于在以前基礎上,再次完成了原始積累。
楚懷王也封項羽為長安侯,号稱魯公。在楚懷王内心,不大喜歡項羽,一直想通過劉邦等勢力制衡項羽,于是想出一個辦法。
楚懷王和很多大獎共同約定:誰先打進關中,我就封他為關中王。很多老将們想來想去,否定了項羽,共同推舉“寬厚長者”劉邦西進關中。
在大勢的裹挾下,劉邦“無心插柳柳成蔭”,得到了經營天下的原始資本。
分析一下,劉邦憑什麼成為最得人心的人?
《資治通鑒·秦紀三》載,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在談判專家郦食其、大謀士張良輔佐下,劉邦率軍西進,一路攻破城池,“所過亡得鹵掠,秦民皆喜”。
劉邦下令軍隊經由任何地方,不可以擄掠,秦地老百姓都很高興。
劉邦很快進入關中,又做了一件得到民心的大事兒,大家熟知的“約法三章”。
《資治通鑒·漢紀一》載,漢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十一月,劉邦召集老闆姓們的代表,發表了現場演說:
“大家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很久了,我和諸侯們一起約定,誰先進入關中,誰是王,我現在先入關,是可以稱王關中了。 是以,我想和你們約法三章:殺人的處死,傷人和搶劫的抵罪;剩下的秦朝煩苛法律全廢掉;當官兒的和百姓好好過日子,不用流動。 我今兒到這來,是幫着大家除害的,不會打家劫舍,大家不必害怕!我現在将軍隊撤到霸上,是為了等諸侯到了,一起制定紀律。”
秦地老百姓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一起送來牛、羊、酒食,獻給劉邦,慰勞士兵。
劉邦拒不接受,說:“現在倉庫糧食很多,不想老百姓破費。”
百姓聽了以後更高興,大家“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資治通鑒·秦紀三》載,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楚王景駒在留地,劉邦想歸附,這時的張良聚集100多個小夥兒,準備投奔景駒,路上正好遇上劉邦。二人一交流,脾氣秉性相投。
張良将“看門絕技”《太公兵法》給劉邦做了一番分析,劉邦聽的興高采烈,常常用張良計策。
張良同樣把“看門絕技”《太公兵法》說給别的人聽,這些人聽了以後無動于衷。
張良于是仰天長歎說:“沛公才是上天授予的英明老大啊!”最後張良留下來為劉邦出謀劃策。
《資治通鑒·漢紀一》載,漢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韓信當時也在尋找合适的老闆,現在項梁麾下,但是得不到重用。
項梁失敗後,韓信希望項羽能發現他,後來項羽任命韓信為郎中,韓信好幾次給項羽獻策,但項羽覺得韓信“人輕言微”,沒有用韓信的計策。
同年,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時,進入四川。
韓信聽說劉邦會識人用人,于是抛棄項羽,逃到劉邦這邊,但是還是沒有辦法“出人頭地”。
後來韓信犯了法,準備砍腦袋時,前面13人都被砍了,馬上砍他時,他擡起頭,剛好看見夏侯嬰,就大聲喊:“漢王不想取天下嗎,為什麼殺壯士?” 夏侯嬰一聽這句話,覺得韓信不一般,先把韓信放了,和韓信一聊天,發現韓信很有見地,馬上推薦韓信給劉邦。
劉邦啟用了韓信為治粟都尉,但是劉邦也沒覺得韓信有什麼特别之處。
韓信想找個機會,證明自己的能力,于是經常向蕭何“公關”,蕭何久而久之覺得韓信是奇才。
還沒來得及重點推薦給劉邦,韓信覺得在劉邦團隊沒啥希望了,選擇了“大逃亡”。
蕭何沒告訴劉邦,緊急追韓信,追到韓信以後,苦口婆心的勸劉邦擇良日,齋戒,設壇場,正式拜韓信為大将。
從此,軍事奇才韓信為劉邦重用,為劉邦開疆辟土,立下汗馬功勞。
其中還有陳平,婁敬等人都陸續的進入了劉邦團隊,在後期平定天下時,他們都發揮各自的優勢,協助劉邦得到了天下。
例如:
張良解決了“鴻門宴危機”、“燒棧道斷後”、“撫韓信封王”等,特别是向劉邦“不立六國後”的戰略舉措,又為劉邦頂下“聯合英布、彭越、韓信,在消滅項羽時,起到關鍵作用”。 張良是大漢王朝的主要創始者,沒有張良下關鍵節點的出謀劃策,不知天下紛亂,到底“鹿死誰手”。
蕭何從劉邦起兵時,一直跟随劉邦,蕭何把秦朝“律令,圖冊”管理起來,讓劉邦熟悉全國山川險要、郡縣戶口情況,有力的征調人力、财賦和布兵。 蕭何勸劉邦“養其民以緻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蕭何又大力舉薦韓信為大将,自己留守關中,成為劉邦的左膀右臂。
韓信自從劉邦拜為大将後,用兵如神,在“定三秦”、“奇襲破魏”、“巧計滅趙”、“迫服燕國”、“平定齊地”屢建奇功,後又在“垓下滅楚”,是一位牛犇的常勝将軍,建立不朽功勳。
劉邦總結自己做戰略總結時,将主要功勞歸結于“漢初三傑”。
《資治通鑒·漢紀三》載,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在洛陽辦理勝利酒會。
劉邦對大家說:“各位列侯、将軍,不要隐瞞我,一起說說我為什麼取得天下?項羽又為什麼失去了天下?”
高起、王陵先站起來回答:“您選将領,攻城略地,奪取後會分封給大家,無論是誰,都會論功行賞,項羽不這樣,對有功的人,反而加害,對賢能的人,經常懷疑,舍不得封官,這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劉邦笑了笑說:“你們啊,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接着說:“玩謀略,打勝仗,做策劃,我不如張良;管後勤,運輸糧草,發現人才,我不如蕭何;統大軍,戰不勝,攻不克,我不如韓信啊。這三位都人中英傑,我大膽任用他們,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項羽有一個範增,不好好用,這是項羽被我擒拿的原因。”
這是我讀《資治通鑒》,對劉邦“成功心法”的一點總結,得知了這些“成功心法”就一定會成功嗎?
如同每家書店都有《孫子兵法》,每個人不一定會用兵一樣,“成功心法”很簡單,做起來實在是很難。
知道很容易,沒點“轉知行合一”的本領,估計也隻能當作故事讀過罷了。
有一位網友的留言頗有啟發,如讀很多書籍,尤其曆史案例,不能把知識,經驗轉化為實際能力,隻能淪落為“趙括用兵”的下場了。
洪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