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公受周天子所托去宋國收保護費,這保護費不收不要緊,一不小心竟然促成了莊公邁出“稱霸”的第一步。實力,也是運氣。
小霸之路(一)
之前跟宋國也好,衛國也罷,殺來打去都是為了生存,而如今,戰争的性質也發生了明顯變化,不再是争鬥生存空間,而是尋求中原霸主,至少是宋、衛、陳、蔡、魯為核心圈的中原地帶的領頭羊地位。

如果那時候有朋友圈該是一種什麼狀态
幾年下來,宋國殺疲了,衛國打亂了,魯隐公與世無争,陳國、蔡國越來越像打醬油的。顯然鄭國在實力上已經是區域老大了,就差幾場戰争的勝利來完成實至名歸的加冕。
萬事開頭難,令意氣風發的鄭莊公沒想到的是,宋國是塊難啃的骨頭,還一時半會兒吐不出來。
而就在齊、魯二國準備加入軍事同盟之際,新的妨礙又出現了。趁着鄭國伐宋不利,戎人入侵了。
這戎人可是與鄭國有着不共戴天之仇,周幽王自作孽被犬戎殺了也就罷了,可莊公他爺爺也是死在護駕的血戰中的。這次入侵的雖然不是犬戎,但也跟犬戎是近親,舊仇未報,又添新恨,豈有此理。
宋國暫時不打了,先報爺爺的仇。
鄭莊公家祖孫三代都是牛人,爺爺鄭桓公姬友武林高手(為周幽王斷後戰死),老爹鄭武公頭腦清醒(堅持立鄭莊公為繼承人),鄭莊公自不必說(雄才大略)。
這一仗,打出了鄭國的一位軍事天才——公子突。
其實公子突的才能之前就展現過。這位鄭國的二公子真是像極了他爹,長于謀略,尤其是軍事上的謀略。
面對吃肉長大,身體天賦出衆的北戎士兵,公子突主張不與敵人正面硬杠,而是采用迂回包抄,前後夾擊的戰術。畢竟戎狄是野蠻民族,不講道理,更沒有禮儀可言,戰場上執行力差,紀律松散,喜歡各自為戰。
莊公采納了公子突的建議,挑選一部分悍勇但缺乏韌性的士兵充目前鋒迎敵。這支部隊與北戎交鋒後沒多久就堅持不住,慢慢退卻下來。
莊公也沒有因為執行戰場紀律而把撤下來的士兵給砍了,而是任其後撤。此時鄭軍的精銳部隊已經暗中迂回到北戎軍陣的後方,完成了包抄。一時間伏兵四起,将北戎軍隊分割包圍。
誘敵深入,分割包圍,各個擊破,這是中華民族戰争史上永不落伍的作戰套路。
這下戎人傻眼了,自己在草原上從來都是兩陣對圓互相舉着大砍刀對砍,比的就是誰人多力氣大,從沒玩過套路啊。
中原套路深,我要回草原。
被分割包圍的戎人不知道如何打破包圍圈,也打不破包圍圈(鄭軍以戰車配步兵,戎人都是血肉之軀,怎麼擋得住戰車碾壓)。缺乏互相救援的作戰思路,各自為戰的戎人幾乎被殺了個幹淨(盡殪)。
不是說春秋時期打仗喜歡點到為止嗎?怎麼就殺幹淨了呢?
人家爺爺都被戎人砍了,這莊公點到後能為止嗎(不許優待俘虜)?
誰也沒想到戎人入侵這一插曲不僅沒有妨礙鄭莊公稱霸,反倒成就了霸主之名。都知道齊桓公成為霸主靠的就是“尊王攘夷”政策的成功實施,鄭莊公雖然沒有尊王成功(幫天子收保護費沒收到),攘夷倒是大大地威風了一把。
既然要成為霸主,尊王和攘夷缺一不可。攘完了夷回來繼續撸宋國,以為周王收保護費名義撸宋國就是尊王。
打敗戎人是在冬季(遊牧民族喜歡冬季南下,北方太冷),鄭國人經過過年期間的修整,謀劃着繼續收保護費。
到了第二年夏季,那個當年不顧魯隐公指令自行出兵和會宋衛等國讨伐鄭國的公子翚,這會兒又帶着兵聯合齊國幫着鄭國來打宋國了(從未見過如此無恥之人)。
這回三打一輕松不少,連續攻陷宋國的郜和防兩處地盤。
按理打仗就得在國都堂堂正正地打一場,怎麼莊公也不玩正人君子那一套了。
什麼國都下一較高下,那是自己當年少不更事。今兒個打你宋國就學慕容複,以彼之道還施彼身。那年你為了幹掉住在長葛的公子馮,圍攻了長葛一年多,如今我也不攻你的商丘,打你那裡不是打,哪裡好打我打哪裡。
鄭莊公會做人,把打下來的郜和防這兩處地盤都送給了魯國。按說魯隐公這人厚道,不會接受鄭國饋贈,怎奈公子翚是個貪利小人,魯隐公不收他也會笑納。而莊公也赢得了一個“正”(行事合于正道)的美名。
但也正由于這種行事風格讓鄭國失去了在戰争中擴充地盤、削弱他國的機會,打仗死那麼多人,最終地盤沒有增加,人口自然更不會增加,而人口和土地是擴充實力的基礎。這也是鄭莊公進不了春秋五霸的行列而隻能做小霸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不能怪莊公過于大方,畢竟一個時代的人受一個時代的環境、思想的限制。
那個時候還沒有進入到春秋中晚期,所謂的稱霸也不同于齊桓晉文時期。
鄭莊公那個年代的稱霸僅僅是讓鄰國怕他服他,達到一種沒人敢惹的境界,是以他要打宋衛陳蔡,甚至後來還要打周天子的軍隊。
而齊桓、晉文實質上是要代天子發号施令,成為諸侯國的主宰(方伯),這從齊桓公九合諸侯,一言不合率十幾個國家揍那些不聽話者就可以看出。是以齊桓、晉文不打天子,反而要畢恭畢敬地接受天子的冊封,再以天子的名義實施自己的外交方略。
這個版本的春秋五霸中,宋襄公有點水
再回到鄭國和宋國的戰事。宋國面對三國聯軍,選擇了忍氣吞聲,死守城池。然而聯軍實力過于強大,光守是不行的,隻好等聯軍占盡便宜自行撤退,反正我集中兵力死守商丘你也拿我沒辦法。
就這樣,打了兩個月入秋了,三國聯軍急着回家收莊稼就撤了。宋國的危機緩解了。
但這一打就此收不住了,整個“晉西北”亂成了一鍋粥,諸侯國紛紛加入了世界大戰,中原再度烽煙四起。
欲知此後諸侯間如何混戰,請繼續關注下期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