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兄弟不和最重要的原因是來自父母的喜好,這是鄭莊公的故事帶來的啟示

兄弟不和最重要的原因是來自父母的喜好,這是鄭莊公的故事帶來的啟示

「心·念」

願你一心,念念溫暖

部分圖檔來自網絡,侵删

1

鄭莊公的本名叫寤生,他還有個弟弟叫叔段。

據說寤生出生的時候是難産,他的母親有幾次都差點命喪黃泉才生下了他,是以從生下來,他就得不到母親的歡心。

母親更愛後面出生的小兒子叔段。

因為母親不愛寤生,便不要寤生常常在跟前侍候,她讓寤生常到外面去行走,以達到眼不見心不煩的目的。

但是又常勉勵小兒子要在宮中跟着師傅好好學習,希望未來能有機會讓小兒子繼承王位。

寤生小小年紀就遭到母親的冷遇,内心自然極為苦悶。

隻是他運氣不錯,在常在外行走的機緣中,他遇到一位名叫祭足的高人,他向祭足叙說了母親對兄弟倆厚此薄彼的情況,請祭足指教。

祭足說:“人要想發展,首先要學會生存,而生存之道就是要順應環境特性改變自己,讓自己适應環境特性。”

寤生聽了祭足的指教,回去愈加恭敬母親,疼愛弟弟。

母親卻不為所動,屢次在國君面前進言,希望能廢掉寤生,立叔段為太子。

但是因為寤生毫無過錯,父親也看重于他,便沒有聽信母親的進言。

寤生登基以後,不顧衆大臣的反對,應母親的要求,将國中最富庶的京邑封給了叔段做封地。

京邑的廣大和富庶,都超過了當時的國都新鄭,叔段如果安安分分在京邑經營,一定日子過得快樂似神仙。

隻是可惜在母親多年的偏寵偏愛中,他一直認為自己是當國君的材料,整個鄭國都應該是他的,他不應該隻得到京邑這麼一小塊地方。

在這樣錯誤的認知中,他又仗着母親對他的疼愛,就悄悄發動了叛變。

最後是什麼結果呢?

寤生一直期待母親和弟弟都懸崖勒馬,能及時回頭,是以一直對他們隐忍不發。

一直到叔段真正開始發兵叛變的時候,才當機立斷開始進行鎮壓,結果一舉就攻克了叛軍,叔段也被迫逃亡了。

從一母所生,到兄弟相殘,隻能說他們的母親起到了不可推卸的責任。

這樣的事情在如今的生活中也時有發生,雖然大家都沒有皇位可繼承,但是面對父母的一點遺産,很多兄弟姐妹也很不惜大戰一場。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是不是與父母從小就沒有教育好孩子,兄弟姐妹之間,最重要的就是“兄友弟恭”有關?

兄長愛護弟弟,弟弟尊重兄長,不僅父母之間要互敬互愛,更要教育子女之間互敬互愛才是和睦的根本。

當然父母最需要做的是一碗水端平,子女長大後無論貧富貴賤,都應該一碗水端平,然後鼓勵富裕的幫助貧窮的,才是讓子女團結的關鍵。

兄弟不和最重要的原因是來自父母的喜好,這是鄭莊公的故事帶來的啟示

2

之前聽說有一家,就是因為弟弟的條件比較好,父母出于擔心大兒子的生活,就一直補貼大兒子一家。

這讓小兒子一家特别不滿意,埋怨父母偏心,為了達到心理平衡,也成天去父母家裡蹭吃蹭喝,還什麼都不幹。

長此以往,父母不堪重負,最後父親竟然想不開,自殺了。

像這樣的家庭,如果父母一碗水端平,就算大兒子困難,也不要過多的幫助,而是把利益平均配置設定,再讓小兒子去幫助大兒子,是不是既能減輕自己的負擔,也能促進兄弟間的和睦?

當然肯定也有人會說,就算父母一碗水端平,但是富的也未必會幫助窮的,也許把利益平均配置設定以後,窮的愈窮,富的愈富,這不更讓父母擔心。

那面對這種情況隻能說是家風的問題了,如果家風沒有問題,從小兄友弟恭的教育沒有問題,富有的兄弟不會忍心眼睜睜看着自己的同胞兄弟沒飯吃,也不管。

隻能說如果弟兄之間從小就自私自利,又沒有養成互互相敬互愛的好習慣,那無論父母怎麼做,兄弟感情都不會好的!

是以這個問題最後還是要回到父母自己的認知上面,父母認知比較到位,那麼孩子的教育的問題就不會太大。

而至于認知的深淺,除了上一代父母的言傳身教,還有自己受教育的程度。

隻是現在的教育也不怎麼關注人文方面的認知,不再教生活裡人與人相處所要遵循的禮儀,人們應該怎麼生活,基本都靠自學成才了,那麼導緻家庭亂象的一再發生,也并不稀奇。

等什麼時候教育真正回歸到以育人為本,真正以能事無巨細幫助到生活為本的時候,相信家庭的亂象才能有所改變吧!

兄弟不和最重要的原因是來自父母的喜好,這是鄭莊公的故事帶來的啟示

擇賢而立的趙簡子,為你證明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出一個賢能的人

兄弟不和最重要的原因是來自父母的喜好,這是鄭莊公的故事帶來的啟示

晉獻公逼迫最好的兒子自盡,曆史證明兒女的不幸大都來自糊塗的父母

兄弟不和最重要的原因是來自父母的喜好,這是鄭莊公的故事帶來的啟示

如果還有來生,你還想不想見這一世的父母?

讀完這篇文章,感到受益的朋友,可以關注我,點贊、轉發、評論。

新浪微網誌|徐風月舞刺繡

點個“在看”,感恩遇見,願我們和摯愛的人一起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