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兄弟不和最重要的原因是来自父母的喜好,这是郑庄公的故事带来的启示

兄弟不和最重要的原因是来自父母的喜好,这是郑庄公的故事带来的启示

「心·念」

愿你一心,念念温暖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1

郑庄公的本名叫寤生,他还有个弟弟叫叔段。

据说寤生出生的时候是难产,他的母亲有几次都差点命丧黄泉才生下了他,所以从生下来,他就得不到母亲的欢心。

母亲更爱后面出生的小儿子叔段。

因为母亲不爱寤生,便不要寤生常常在跟前侍候,她让寤生常到外面去行走,以达到眼不见心不烦的目的。

但是又常勉励小儿子要在宫中跟着师傅好好学习,希望未来能有机会让小儿子继承王位。

寤生小小年纪就遭到母亲的冷遇,内心自然极为苦闷。

只是他运气不错,在常在外行走的机缘中,他遇到一位名叫祭足的高人,他向祭足叙说了母亲对兄弟俩厚此薄彼的情况,请祭足指教。

祭足说:“人要想发展,首先要学会生存,而生存之道就是要顺应环境特性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环境特性。”

寤生听了祭足的指教,回去愈加恭敬母亲,疼爱弟弟。

母亲却不为所动,屡次在国君面前进言,希望能废掉寤生,立叔段为太子。

但是因为寤生毫无过错,父亲也看重于他,便没有听信母亲的进言。

寤生登基以后,不顾众大臣的反对,应母亲的要求,将国中最富庶的京邑封给了叔段做封地。

京邑的广大和富庶,都超过了当时的国都新郑,叔段如果安安分分在京邑经营,一定日子过得快乐似神仙。

只是可惜在母亲多年的偏宠偏爱中,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当国君的材料,整个郑国都应该是他的,他不应该只得到京邑这么一小块地方。

在这样错误的认知中,他又仗着母亲对他的疼爱,就悄悄发动了叛变。

最后是什么结果呢?

寤生一直期待母亲和弟弟都悬崖勒马,能及时回头,所以一直对他们隐忍不发。

一直到叔段真正开始发兵叛变的时候,才当机立断开始进行镇压,结果一举就攻克了叛军,叔段也被迫逃亡了。

从一母所生,到兄弟相残,只能说他们的母亲起到了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样的事情在如今的生活中也时有发生,虽然大家都没有皇位可继承,但是面对父母的一点遗产,很多兄弟姐妹也很不惜大战一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是不是与父母从小就没有教育好孩子,兄弟姐妹之间,最重要的就是“兄友弟恭”有关?

兄长爱护弟弟,弟弟尊重兄长,不仅父母之间要互敬互爱,更要教育子女之间互敬互爱才是和睦的根本。

当然父母最需要做的是一碗水端平,子女长大后无论贫富贵贱,都应该一碗水端平,然后鼓励富裕的帮助贫穷的,才是让子女团结的关键。

兄弟不和最重要的原因是来自父母的喜好,这是郑庄公的故事带来的启示

2

之前听说有一家,就是因为弟弟的条件比较好,父母出于担心大儿子的生活,就一直补贴大儿子一家。

这让小儿子一家特别不满意,埋怨父母偏心,为了达到心理平衡,也成天去父母家里蹭吃蹭喝,还什么都不干。

长此以往,父母不堪重负,最后父亲竟然想不开,自杀了。

像这样的家庭,如果父母一碗水端平,就算大儿子困难,也不要过多的帮助,而是把利益平均分配,再让小儿子去帮助大儿子,是不是既能减轻自己的负担,也能促进兄弟间的和睦?

当然肯定也有人会说,就算父母一碗水端平,但是富的也未必会帮助穷的,也许把利益平均分配以后,穷的愈穷,富的愈富,这不更让父母担心。

那面对这种情况只能说是家风的问题了,如果家风没有问题,从小兄友弟恭的教育没有问题,富有的兄弟不会忍心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同胞兄弟没饭吃,也不管。

只能说如果弟兄之间从小就自私自利,又没有养成互相互敬互爱的好习惯,那无论父母怎么做,兄弟感情都不会好的!

所以这个问题最后还是要回到父母自己的认知上面,父母认知比较到位,那么孩子的教育的问题就不会太大。

而至于认知的深浅,除了上一代父母的言传身教,还有自己受教育的程度。

只是现在的教育也不怎么关注人文方面的认知,不再教生活里人与人相处所要遵循的礼仪,人们应该怎么生活,基本都靠自学成才了,那么导致家庭乱象的一再发生,也并不稀奇。

等什么时候教育真正回归到以育人为本,真正以能事无巨细帮助到生活为本的时候,相信家庭的乱象才能有所改变吧!

兄弟不和最重要的原因是来自父母的喜好,这是郑庄公的故事带来的启示

择贤而立的赵简子,为你证明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出一个贤能的人

兄弟不和最重要的原因是来自父母的喜好,这是郑庄公的故事带来的启示

晋献公逼迫最好的儿子自尽,历史证明儿女的不幸大都来自糊涂的父母

兄弟不和最重要的原因是来自父母的喜好,这是郑庄公的故事带来的启示

如果还有来生,你还想不想见这一世的父母?

读完这篇文章,感到受益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点赞、转发、评论。

新浪微博|徐风月舞刺绣

点个“在看”,感恩遇见,愿我们和挚爱的人一起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