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看似無稽之談,卻道盡真實人性

在中華民族傳承了五千年的璀璨文化中,俗語是一種很特别的存在。它通常來自于廣大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總結,是一些對社會經驗的歸納,是一種很奇特的民間智慧,并且實用性相當強,總結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教育、識人到行事禮儀等等。

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看似無稽之談,卻道盡真實人性

“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便是一句典型關于教育的俗語,意思是什麼呢?前一句其實很容易了解,因為“真龍天子”嘛,龍是統治者的代名詞,也就是說家長在子女面前有着絕對的權威,後面那半句就相對讓人犯迷糊了,怎麼說家長越是偏向誰,誰家就更窮呢?

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看似無稽之談,卻道盡真實人性

相信很多年紀不大的朋友,在看到這麼句俗語的時候,都會下意識覺得這完全就是無稽之談,但其實并非如此,如果我們真正經曆了一些事情,就能夠發現,這句俗語雖然簡單,但确實是道盡了真實人性。

春秋時期有個女子名為武姜,她于公元前761年嫁給了鄭國的國王鄭武公,4年後生下了大兒子寤生,所謂寤生就是說逆生,也就是腳先出來後才是頭出來,這是非常典型的難産,武姜是以承受了很大的痛苦,當然也遭受了極其大的驚吓,她是以非常讨厭寤生。

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看似無稽之談,卻道盡真實人性

這可能有很多朋友無法了解,不是說好“母不嫌子醜”的嗎?怎麼這孩子一生下來就被自己親媽給讨厭了,但其實作實生活中确實有很多事情,可能比小說中還要來得離奇,讓人決定不可理喻,但它卻硬是真實存在。

寤生當然也很委屈,他什麼事情都沒有做,就遭到了自己親媽的讨厭,但他并不能對此表示任何意見,一旦對此發表意見那就會背上“不孝”的帽子,隻怕是一輩子都無法掙脫了,是以寤生從懂事起便知道了沉默與隐忍。

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看似無稽之談,卻道盡真實人性

在生下寤生以後,武姜又于前754年生下了小兒子共叔段,生共叔段的時候就非常順利,完全沒有半點生寤生時的痛苦感受,這個對比如此明顯,是以武姜對共叔段就極其偏愛,任何好東西都首先給共叔段而不給寤生。

不過我們知道,古代宗法制的規矩是“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賢”,寤生與共叔段都是鄭武公的嫡子,而寤生還是長子,于是他就很自然地成為了太子。

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看似無稽之談,卻道盡真實人性

武姜很多次跟鄭武公吹枕頭風,甚至一哭二鬧三上吊,想要讓鄭武公把寤生的太子之位給廢掉,改立共叔段為太子。

從寤生的角度來看,他是非常卑微且難過的,自己生下來就被親媽讨厭,不僅不給自己什麼好臉色看,而且連自己所擁有的東西,還想要全部給奪走,讓自己徹底一無所有,然後将自己的東西去送給弟弟,這是一個缺愛的孩子,好在他的父親鄭武公并沒有聽武姜的胡來,一直保留着他的太子之位。

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看似無稽之談,卻道盡真實人性

鄭武公于前744年去世,寤生繼位為國君,是為鄭莊公。武姜憑借着自己作為母親的權威,多次替共叔段向鄭莊公讨要東西,而鄭莊公也通常會答應,甚至不顧群臣勸阻,給了共叔段一塊很大的封地。

共叔段還不滿足,慢慢擴充自己的封地,試探鄭莊公的底線,而鄭莊公也沒有做出什麼反應,于是他的膽子越來越大,後來甚至占據了鄭國的半壁江山,但卻還不滿足,開始采買軍械準備造反,而作為母親的武姜也樂見其成,表示自己會在京城當他的内應,為他打開城門,奪取鄭莊公的國君之位。

不過共叔段造反的消息被提前走漏了,被鄭莊公輕而易舉地化解掉,他獨自逃亡國外,最終死在外地,而武姜則繼續待在鄭國,鄭莊公依舊尊其為母。

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看似無稽之談,卻道盡真實人性

《春秋》中将這個故事稱為“鄭伯克段于鄢”,主要說的是鄭莊公也就是寤生的隐忍克制,故意放縱共叔段,最後才一舉将其擊潰。而以後世的眼光來看,鄭莊公與共叔段的兄弟之争,其根源顯然是來自于他們的母親武姜,而這個故事便極其充分地說明了“父母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句俗語。

武姜作為寤生的母親,她在他面前便仿佛是真龍天子一樣有着絕對的權威,哪怕他已經成了國君,也還是得聽她的話,把大片大片的封地給共叔段。

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看似無稽之談,卻道盡真實人性

同時武姜又極其偏向小兒子共叔段,結果導緻共叔段養成了驕縱不滿足的性格,認為一切都應該是自己的,哪怕有了半壁江山還不滿足,一定要将國君之位也給搶過來,并且武姜還表示自己會配合,結果最終結局就很慘烈。

作為普通人來講,我們當然接觸不到這種“太子争位、兄弟争國”之類的事情,但是那個受到父母偏愛,總是一切好處都由他拿,任何付出都不要他做的孩子,就相當于是武姜養出來的共叔段。

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看似無稽之談,卻道盡真實人性

不懂得感恩,沒有責任與擔當,認為所有人對他的付出都天經地義理所當然,離開父母便什麼事都做不成,最後隻能淪落到窮困的地步。

這樣的例子相信大家在生活中應該見過很多,尤其是那種重男輕女的家庭裡面,父母偏愛最小的弟弟,所有活都讓姐姐去幹,所有享受都讓弟弟先來,結果一大家子中最不成器的便是那個最受寵愛的弟弟。

參考資料:《俗語與雅言》、《春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