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俗语“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看似无稽之谈,却道尽真实人性

在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的璀璨文化中,俗语是一种很特别的存在。它通常来自于广大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总结,是一些对社会经验的归纳,是一种很奇特的民间智慧,并且实用性相当强,总结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教育、识人到行事礼仪等等。

俗语“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看似无稽之谈,却道尽真实人性

“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便是一句典型关于教育的俗语,意思是什么呢?前一句其实很容易理解,因为“真龙天子”嘛,龙是统治者的代名词,也就是说家长在子女面前有着绝对的权威,后面那半句就相对让人犯迷糊了,怎么说家长越是偏向谁,谁家就更穷呢?

俗语“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看似无稽之谈,却道尽真实人性

相信很多年纪不大的朋友,在看到这么句俗语的时候,都会下意识觉得这完全就是无稽之谈,但其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真正经历了一些事情,就能够发现,这句俗语虽然简单,但确实是道尽了真实人性。

春秋时期有个女子名为武姜,她于公元前761年嫁给了郑国的国王郑武公,4年后生下了大儿子寤生,所谓寤生就是说逆生,也就是脚先出来后才是头出来,这是非常典型的难产,武姜因此承受了很大的痛苦,当然也遭受了极其大的惊吓,她因此非常讨厌寤生。

俗语“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看似无稽之谈,却道尽真实人性

这可能有很多朋友无法理解,不是说好“母不嫌子丑”的吗?怎么这孩子一生下来就被自己亲妈给讨厌了,但其实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事情,可能比小说中还要来得离奇,让人决定不可理喻,但它却硬是真实存在。

寤生当然也很委屈,他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就遭到了自己亲妈的讨厌,但他并不能对此表示任何意见,一旦对此发表意见那就会背上“不孝”的帽子,只怕是一辈子都无法挣脱了,所以寤生从懂事起便知道了沉默与隐忍。

俗语“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看似无稽之谈,却道尽真实人性

在生下寤生以后,武姜又于前754年生下了小儿子共叔段,生共叔段的时候就非常顺利,完全没有半点生寤生时的痛苦感受,这个对比如此明显,所以武姜对共叔段就极其偏爱,任何好东西都首先给共叔段而不给寤生。

不过我们知道,古代宗法制的规矩是“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贤”,寤生与共叔段都是郑武公的嫡子,而寤生还是长子,于是他就很自然地成为了太子。

俗语“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看似无稽之谈,却道尽真实人性

武姜很多次跟郑武公吹枕头风,甚至一哭二闹三上吊,想要让郑武公把寤生的太子之位给废掉,改立共叔段为太子。

从寤生的角度来看,他是非常卑微且难过的,自己生下来就被亲妈讨厌,不仅不给自己什么好脸色看,而且连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还想要全部给夺走,让自己彻底一无所有,然后将自己的东西去送给弟弟,这是一个缺爱的孩子,好在他的父亲郑武公并没有听武姜的胡来,一直保留着他的太子之位。

俗语“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看似无稽之谈,却道尽真实人性

郑武公于前744年去世,寤生继位为国君,是为郑庄公。武姜凭借着自己作为母亲的权威,多次替共叔段向郑庄公讨要东西,而郑庄公也通常会答应,甚至不顾群臣劝阻,给了共叔段一块很大的封地。

共叔段还不满足,慢慢扩展自己的封地,试探郑庄公的底线,而郑庄公也没有做出什么反应,于是他的胆子越来越大,后来甚至占据了郑国的半壁江山,但却还不满足,开始采买军械准备造反,而作为母亲的武姜也乐见其成,表示自己会在京城当他的内应,为他打开城门,夺取郑庄公的国君之位。

不过共叔段造反的消息被提前走漏了,被郑庄公轻而易举地化解掉,他独自逃亡国外,最终死在外地,而武姜则继续待在郑国,郑庄公依旧尊其为母。

俗语“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看似无稽之谈,却道尽真实人性

《春秋》中将这个故事称为“郑伯克段于鄢”,主要说的是郑庄公也就是寤生的隐忍克制,故意放纵共叔段,最后才一举将其击溃。而以后世的眼光来看,郑庄公与共叔段的兄弟之争,其根源显然是来自于他们的母亲武姜,而这个故事便极其充分地说明了“父母是条龙,向谁谁家穷”这句俗语。

武姜作为寤生的母亲,她在他面前便仿佛是真龙天子一样有着绝对的权威,哪怕他已经成了国君,也还是得听她的话,把大片大片的封地给共叔段。

俗语“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看似无稽之谈,却道尽真实人性

同时武姜又极其偏向小儿子共叔段,结果导致共叔段养成了骄纵不满足的性格,认为一切都应该是自己的,哪怕有了半壁江山还不满足,一定要将国君之位也给抢过来,并且武姜还表示自己会配合,结果最终结局就很惨烈。

作为普通人来讲,我们当然接触不到这种“太子争位、兄弟争国”之类的事情,但是那个受到父母偏爱,总是一切好处都由他拿,任何付出都不要他做的孩子,就相当于是武姜养出来的共叔段。

俗语“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看似无稽之谈,却道尽真实人性

不懂得感恩,没有责任与担当,认为所有人对他的付出都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离开父母便什么事都做不成,最后只能沦落到穷困的地步。

这样的例子相信大家在生活中应该见过很多,尤其是那种重男轻女的家庭里面,父母偏爱最小的弟弟,所有活都让姐姐去干,所有享受都让弟弟先来,结果一大家子中最不成器的便是那个最受宠爱的弟弟。

参考资料:《俗语与雅言》、《春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