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中期著名雕刻家陳豫鐘和陳曼生

作者:新浪部落格
清中期著名雕刻家陳豫鐘和陳曼生
清中期著名雕刻家陳豫鐘和陳曼生
清中期著名雕刻家陳豫鐘和陳曼生

陳豫鐘[清](1762至1806),字浚儀,号秋堂,錢塘(今杭州)廪生。自國小篆籀,皆得古法。摹印尤精。與黃易、陳鴻壽、奚岡齊名,稱浙派。豫锺專宗丁敬,兼及秦漢。嗜金石文字,氈蠟椎拓,積數百本。見名畫、佳硯,雖重值必購之。工畫山水、松、竹、梅、蘭,嘗以篆法寫墨筆松竹梅卷,黃易為題歲寒圖三字。嘗輯古今畫人傳。著求是齋集。卒年四十五。其著作有《定香亭筆談》、《畊硯田齋筆記》、《墨林今話》、《桐陰論畫》、《廣印人傳》。

前期,西泠印社拍賣公司将陳豫鐘的一枚印章,拍出100多萬元。

清中期雕刻家陳鴻壽,字子恭,号曼生、曼龔、曼公、恭壽、翼盦、胥溪漁隐、種榆仙吏、種榆仙客、夾谷亭長、老曼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曾任溧陽知縣、江南海防同知。工詩文、書畫,善制宜興壺,人稱其壺為曼生壺。其書法長于行、草、篆、隸諸體。篆刻師法秦漢玺印,旁涉丁敬、黃易等人,用刀大膽,自然随意,鋒棱顯露,古拙恣肆,蒼茫渾厚。為西泠八家之一。有《種榆仙館摹印》、《種榆仙館印譜》行世,并著有《種榆仙館詩集》、《桑連理館集》。嘉慶二十一年為周春撰著的《佛爾雅》寫序跋。

奚岡(1746-1803) 清代篆刻家、書畫家。原名鋼,字鐵生、純章,号蘿龛、蝶野子,别号鶴渚生、蒙泉外史、蒙道士、奚道士、散木居士、冬花庵主,原籍歙縣(今屬安徽),一作黟縣(今屬安徽),寓浙江杭州西湖。不應科舉,寄情詩畫,山水花石,逸韻超隽。曾遊日本,名噪海外。乾隆時,征孝廉方正,辭不就。刻印宗秦、漢,與丁敬、黃易、蔣仁齊名,号西泠四大家。并與秋堂、陳鴻壽、趙之琛、錢松合稱西泠八家。

清中期著名雕刻家陳豫鐘和陳曼生

黃易(1744-1802年),字大易,号小松、秋庵,杭州人。清代書畫家、篆刻家。工隸書,沉着有緻,兼喜金石文字。官山東濟甯同知時,曾廣搜碑刻,亦擅畫山水。受清四王(王時敏、王鑒、王原祁、王翚)影響,宗“婁東派”,參以“吳門四家”筆意,用墨清隽,亦善寫梅。篆刻醇厚淵雅,與丁敬、蔣仁、奚岡齊名,為“西泠四家”之一。傳世作品《岱麓訪碑圖》、《開河舟中詩意圖》、《梅花圖》等,現藏故宮博物院。并著有《小蓬萊閣金石文字》、《秋影庵主印譜》等。

清嘉慶、道光、鹹豐年間,金石文字考據勃興,大量金石碑版出土,南北書畫興盛,湧現出一大批有志于此的金石書畫家,黃易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清宮廷畫師自“四王”倡導摹古畫風以來,山水皆以效仿曆代名家之法,尤其五代、宋、元鼎盛時期,這對後期影響甚大。

清中期著名雕刻家陳豫鐘和陳曼生

吳晉,字平子,福建莆田人。莆田派的印章,印文多作小篆,或以小篆滲合大篆。較為對稱平闆,章法多不夠緊湊,刀法較為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