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印:陳豫鐘“竹景盦”,篆刻創作,從“篆法”開始

說完徐三庚,且讓我們從徽宗轉回到浙宗,說說“西泠八家”裡的陳豫鐘(到徐三庚所處的時期,中國篆刻已經開始出現徽浙合流的迹象(後面的趙之謙是典型)。但我們仍然要深究浙派的經典印家,“西泠八家”是這些印家的代表。

晚清著名的印論家魏錫曾評價陳豫鐘,說他“秋堂師硯叟,自謂得工整。媞媞(tí,美好)複纖纖,未許康莊騁。小印極精能,芥子須彌境。”簡言之,陳豫鐘師法丁敬(他曾得到過黃易的指點,是以算是丁敬真正的“徒孫”),他的印纖麗秀美,綿密工緻,整饬嚴謹,富有書卷氣,特别是他的小印,雖然印面小,但卻氣象宏大。

究竟如何,還是看作品,我們之前讀過陳豫鐘的兩方白文印(一方“文章有神交有道”,一方“錢塘胡氏珍藏”),這次讀第三方,就是這方朱文印“竹景盦”:

讀印:陳豫鐘“竹景盦”,篆刻創作,從“篆法”開始

(陳豫鐘“竹景盦”)

“竹景盦”是趙輯甯的齋号。趙輯甯,字典承,錢塘(今杭州)人,平生喜好校注古籍,喜金石,富有藏書,尤以收藏詞集手抄本為最,現在國家圖書館還有他的收藏。他與比他小二十四歲的陳豫鐘關系十分友善,陳豫鐘為他制印甚多。陳豫鐘與趙輯甯常常各取藏品,争奇鬥勝。學篆刻的可能認為趙輯甯并不知名,但他的二兒子卻是名列“西泠八家”的趙之琛。趙輯甯與陳豫鐘交好,趙之琛後來拜陳豫鐘為師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說回這方印——

其實這是一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齋館印。我們要從它的普通中讀出它的不普通。我們說過,浙派印作是有特色的漢印,這方印也不例外,如果比較視覺效果,就會發現,它太像漢印了。

讀印:陳豫鐘“竹景盦”,篆刻創作,從“篆法”開始

(漢朱文印與這方印的比較)

左邊是漢印“丁壽印信”,右邊是這方印,兩方印在氣息上非常相似。為什麼呢?因為除了文字端正外,入印文字的篆法是相同的,都是方方正正,都是用的“缪篆”的篆法。

但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方印與漢印還是有明确的差別的,它的精彩之處在于全印有明顯的疏密,由此形成鮮明的視覺對比,同時,全印文字是緊密團聚的,它不再是平均的、呆滞的,松散的,而是有了相應的節奏,有了節奏,這方印才差別于實用印章,才有打動人的力量,你看,全印像一處院落,院落内有主屋、廂房,另有一塊空地,空地裡栽疏竹數竿,風吹影動,搖曳生姿……

讀印:陳豫鐘“竹景盦”,篆刻創作,從“篆法”開始

(柯九思《秀石疏竹晚寂圖》)

這正是篆刻作品與實用印章的差別:實用印章追求的是清楚、端正、實用;篆刻追求的是美,是打動人心,感動人。是以,實用印章追求的是等距、平分、垂直、勻齊;篆刻之美來源于變化,來源于粗細的變化、疏密(虛實)的變化、方圓的變化、光潔與斑駁的變化……

這方印與漢印明顯的差別至少有兩點:1、這方印有明顯的斜筆,“竹”字有斜筆的篆法明顯不同于漢印的篆法;2、文字與文字之間有牽連搭接,它們是團結一氣的,是密不可分的整體,不像漢印一樣四個字各自獨立。

至此,我們又可以總結出篆刻創作的一點方法,一共兩點:1、改造“篆法”;2、團聚文字。

先說第一點,改造“篆法”:

這方印裡,總共有三個字:“竹”字以漢印中經常出現,可以拿來直接用(陳豫鐘并沒有直接拿來用);“景”字字形天然端正,在漢印裡經常出現,它不需要改造就足以适應印面,端正、平衡,也可以直接用;“盦”字用作“圓形草屋”之義是中古以後的用法,上古它隻有“覆寫”的本義,是以在漢印中不曾出現,是以,隻好用小篆改造。一個一個說:

“竹”字在漢印裡是不會出現斜筆的,因為它需要平等、方正,是以它總是端正、整齊的六根線。如圖:

讀印:陳豫鐘“竹景盦”,篆刻創作,從“篆法”開始

(“竹”的篆法改造)

漢印裡“竹”字的篆法放在漢印裡當然合适,但是放在文人篆刻裡就不合适了,因為它太整齊,如果用在這方印裡,它會填塞印面,使全印變得擁堵、滞塞。改造成這方印裡“竹”字這樣的篆法,才促成了全印節奏上的變化,進而促成了全印的意境。“竹”字篆法的改造,是這方印創作的重點,有了它的改造,這方印有了疏密,有了變化,有了節奏,有了意境。特意保留的“竹”字頭部斜筆,也在右上角形成了唯一的“動感”。

當然,“盦”字也進行了改造,“盦”字在漢印中沒有執行個體,無論是戰國文字還是小篆的“盦”,都不夠整齊,雖然繁密足夠,但卻都沒有方正的外框,既不利于字形的方正,也不利于形成“房屋”狀的方正意象,作者對它進行了改造,将頂部的屋頂下拉,與底部的“皿”相接,共同構成了方正的外框。如圖:

讀印:陳豫鐘“竹景盦”,篆刻創作,從“篆法”開始

(“盦”字的改造)

當然,這種改造,也促成了與右側“景”字字形上的呼應,加強了印面的團聚。

當然了,促進印面團聚的動作還有上一篇(徐三庚“有所不為”那篇)我們說過的“文字搭接”,這方印也一樣,印面上的字互相是有關聯的,“竹”字和“景”字各有一筆搭接在“盦”字右側。由此,全印的整體性進一步加強。加上通過文字與邊框的搭接,印面既團聚又安定。

讀印:陳豫鐘“竹景盦”,篆刻創作,從“篆法”開始

(文字的兩種搭接)

不過,這方印的創作重點,在于“竹”字的篆法改造。實際上,絕大多數篆刻作品的創作,都是從篆法改造入手的。這也是篆刻技法諸環節中,篆法環節更靠前的原因。

(【布丁讀印】之117,部分圖檔源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