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刻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刻

▲ 筆者在篆刻印章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刻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刻

▲ 筆者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刻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刻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刻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刻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刻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刻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刻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刻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刻

▲ 筆者篆刻作品

篆刻的工具

石料

在中國,印章石曆史很是久遠,從古至今,印章石一直為文人術心靈和思緒的寓體,陸遊有詩雲“花如解語嫌多事,石不能言最可有”,印石以其特有的色、紋、韻、剛、柔、形,無言地傳文達意,以無聲現有聲。

早在戰國到西漢時期,就開始用滑石制印,但石質粗劣,隻用于殉葬。後出現了古代玺印,多以質堅耐久的銅玉為材料。元末,浙江的著名畫家王冕,用花乳石自刻印章,這可說是印章石跻身藝術之林的開始。明代中期,文彭在南京于意外中得到四筐用來制作婦女首飾的青田凍石,試着自刻印章,自此在文人中興起了篆刻藝術。經過數代,印章石料日益豐富,載體多樣,形式各異。

在曆代治印所選用的石材中,最常見的是青田石、壽山石、昌化石和内蒙石四大類。各類石章由于産地不同,其質地、性能和色澤也各不相同,各有特點。一方名貴的石章,不但有其本身的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是以名貴印石的收藏也代不乏人。

青田石産于浙江省青田縣,并是以得名。青田石質細膩溫潤,極易受刀,且刀趣表現力豐富,為篆刻家最愛使用的印材之一。青田石有青、黃、淡紅及青灰等色彩,其中以燈光凍、白果凍、松花凍較名貴,上品封門青最為著名。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刻

壽山石産于福建壽山。由于出産坑口不同,各種壽山石的質地也不盡相同,有的在品性上甚至還有很大的差别。壽山石有田坑、水坑和山坑之分。就品質而論,田坑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壽山石品類繁多,常見的有白芙蓉凍、腦脂胭脂凍等。向有“石中之王”雅号的田黃石是壽山石中的佼佼者,其表層透明色黃,肌理透徹規則。其中“黃金黃”、“桔皮黃”最為稀貴,枇杷黃、桂花黃',與熟粟黃',也為珍品。對于田黃石曆來就有“黃金易得,田黃難求”之說。普通的壽山石,不如青田石細糯,運刀有一種粗澀感。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刻

昌化石産于浙江昌化縣。其石也有水坑與旱坑之分,水坑石質理勻恬粉潔,旱坑石則粗澀堅頑,且常與砂釘同生。但無論水坑、旱坑,總的受刀感覺皆緊滞阻塞。昌化石有紅、黃、灰等色,且往往交織在一起。其中有一種猶如煮熟藕粉狀的藕粉凍(昌化凍)較為上乘,一種在石中凝有像雞血色狀的稱為雞血石。“雞血石”中以其石底質地越佳,血色越多,越鮮,越活,越為珍貴。一方石上如有黑白紅三種色塊組成,又被稱為“劉歇業”(即劉備、關羽和張飛之喻)。如一方石上布滿雞血,則有“大紅袍”的美稱,最為罕見珍貴。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刻

内蒙石亦稱蒙古石或巴林石,是近年來新行于市肆的石種,因産于内蒙而得名。此石最初被作為工藝美術品石雕石刻件的原材料,後被引進使用并由專家鑒定而作為印材。蒙古石晶瑩潔亮,絢麗多彩。石中佳品為一般質性的青田、壽山所不及,因而很受印人刻家的青睐。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刻

刻刀

篆刻用的刀一般為平口刀刃,刀有一定厚度,刀口的出鋒角度以40度至20度為适中。刻刀可以備大小不同的兩三把,便于刻大小不同的印章。另外刀的長度也要适中,過長與過短不利于運用。在刀口尾端可作保留四方的硬角,以便最後敲列印面,做殘損效果用。為防滑手須在刀杆上纏裹一些線繩,可使握刀時手更能着力。斜口刀、圓口刀不能作篆刻的刀具。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刻

印泥

印泥是篆刻的“墨色”。其以漳州、杭州、蘇州、上海等地生産的較好。印泥從印色上差別有朱砂、朱骠印泥,還有深褐色的仿古印泥及其他顔色的印泥。好的印泥必須油迹不外滲,而有厚度,有很強的覆寫力。印泥宜放瓷質印泥缸中,須常用牙質或塑膠的印筋攪拌。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刻

刻白、朱文

篆刻用刀,是将墨稿轉變成印章,從篆刻藝術角度來講,即以刀代筆,能在石上表現出書法的筆意,但同時也展現出用刀之迹與石味,使筆意通過刀石味表現,刀筆結合表達出篆刻藝術中所特有的“金石味”和作者的藝術個性。刻朱文或白文,是用刀的具體化。篆刻中,就文字的線條而言,隻分為這兩大類。

刻白文

所謂白文,文字線條是凹陷的,故也稱陰文。在钤印時,線條本身沾不上印泥,而印面沾滿了紅色的印泥,钤完印章後,從效果看,在紅色的印底上(術語為“留紅”)顯現出白色線條的文字(用紙一般是白色的)。

白文即是把印文的筆畫刻去,白文線條可采用單刀法或雙刀法加以表。

白文單刀法,是一次将一筆線條刻成。單刀沖、切過程中,行刀宜中正、穩健,控制運作刀迹。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刻

白文雙刀法,是以往複兩次刻出一根凹型線條。第一刀自右向左,依沿篆文線條的内側奏刀刻去線條的一邊,然後将印石作180度的轉向,再自右向左沿線條的内側奏刻第二刀。如果需刻的白文較粗,雙刀奏刻後中間殘留印面,可用刀角将其鏟除,線條兩端的交接處則應留由餘地,過于方整,線條會顯得單薄。

雙刀法運刀宜偏,這樣有利于雙刀之間的交接,并能取得凝重渾厚的印蛻效果。雙刀法刻成的粗白文,稱“滿白文”。滿白文印印文整齊,有朱紅的底色映襯,顯得格外的豔麗。

刻朱文

朱文,也稱陽文。所謂朱文,文字的線條是凸起的,在钤印時,文字的線條是紅色的(印泥多為紅色)。“陽文”是相對“陰文”而言的。

朱文即是将印文筆畫留下,其它部分刻去。朱文線條是依照印文線條的兩側,往複兩次奏刻完成。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刻

朱文镌刻方法與雙刀白文刻法有相似之處,都是由雙刀刻成,隻是刻白文是線上條内相向奏刀,刻朱文是線上條外相背奏刀。刻朱文線條時,先沿着線條的上外側自右向左刻第一刀,然後将印石作180度的轉向,再沿着線條的另一外側自右向左刻第二刀,最後刻線條的兩端。刻朱文線條時,往往會遇到交叉的筆畫,這時,應将刻刀提起,越過交叉點,重新落刀。

朱文線條不能一刀刻出,完整的朱文線條必須是由雙刀完成的。

漢印的藝術特點

漢印的基本特點,是從它的外部形态特征來确定的,概括來說即平整端莊、規矩變化、渾樸自然。

平整端莊

由于漢印的摹本外形為正方,是以确定印面内部字的結體和筆法的配置,都是方形或長方或扁平;筆畫一般都是橫平豎直、布置勻稱、格局整齊。在外形上看全印就顯得平整端莊、穩重大方。

1)外形方正

漢印的外形和字型結構多為方正,但在方正印面内,由于字的多少、筆畫繁簡,也略有變化。若遇字筆畫橫豎之數各不相等,則可能同時具備正、扁、長等各種方形組合在一起,使之能統一協調.印内各字各有不同的方形,構成一個整體的方形。

2)筆畫多橫平裡直

漢印外形的平正端莊,決定了字内的筆畫要與之相适應,則多為橫平豎直的特點。為此可将字中斜筆改成橫平豎直的筆畫,間或也可保留少量的必不可改的斜筆,使之保持自然有變化,但均不可太長,以免破壞了整體的統一協調。

3)筆畫粗細基本相同

漢印中絕大多數的印文筆畫均基本相等或相近。即偶有個别筆畫較少的字,其筆畫可略粗一點,筆畫較多的字,其畫也可局部略細一點,否則會産生幾個字之間筆畫粗細的不協調。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刻

4)筆畫間距基本均勻

漢印中不論筆畫是粗或細,其筆畫之間距離基本保持平均相等。偶有筆畫較少之筆字,其亦略粗,間距也略寬,但不緻有不協調之感。總之,使全印筆畫安排感到舒适自然。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刻

規矩變化

漢印外形與印内文字結體與筆畫,雖多方正、平整,顯得非常有規矩,但并不平闆。其原因就是在規矩的範圍内,在平整的前提下,往往有許多小小的變化,不僅沒有破壞整體的統一規矩,反而顯得生動有變化。

1)正中有斜

在方正的結體中,在橫平豎直的筆畫基調上,稍有少許的斜筆,顯得生氣勃勃而自然。有的橫畫略為不平,豎畫不直,有的斜筆則多成45度角,并有的成互相對稱狀,這就顯得在規矩的橫平豎直中摻進變化。

2)直中有曲

在橫平豎直的筆畫結體中,有時有一、二稍短或微曲之筆,它增加了平闆中的活潑氣氛,猶如平靜的水面蕩漾起漣漪。

3)方中有圓

漢印中每個字雖是方形,筆畫也多為方筆,起止處亦成方形,但常常在轉角處出現外沿圓内角方的現象,這正好構成外圓内方的既對比又協調的關系,不僅沒有破壞整體的方正,反而增加了筆緻的變化與藝術的魅力。

4)密中有疏

漢印中線條一般都較粗,尤其是鑄印更為明顯,因之線條之間的間距就顯得非常緊密,有時真有密不透風之感.但往往在稠密的布局中,有線條交叉而形成的小的空底,顯示有透氣的空間。這種空間雖小,但與密的線距在一起,就産生了疏密對比關系,增加了透氣而産生的靈活之感,也增強了全印的藝術的趣味,反之,若全印到處都是緊密布置,則易顯得死闆無生氣。

渾樸自然

由于漢印多鑄印,因而線條多粗壯,其結體又是橫平豎直,故顯得穩重、渾厚、樸實無華,其制作刻治手段,不論是鑄、鑿、碾、琢,刀法、筆法均表現得渾融一體,生動自然。

1)線條粗重

漢鑄印中的線條,一般多是白文,由于翻鑄原因,多顯得粗壯結實。

2)單純樸實

由于漢印線條的粗細基本一樣,是以在一般的鑄印或刻印中,線條的起止及中段運作都沒有更多的裝飾和提按頓挫轉折等表現,是以顯得較為單純樸實。

3)刀筆結合

漢印文字不論其制作手段,是采用澆鑄、毛鑿或碾琢,其表達的形态不一,但其線條中用刀與用筆結合之意均較融洽。如鑄印,雖線條粗重,其起止作用刀修飾成的方角均很明顯;鑿印刀痕清晰,下尖上方,亦能隐喻筆意;玉印,多用琢成,其線條光潤,或兩端平整,或兩端略尖,亦可見筆意。由于刀筆結合恰當,表現既有筆意,又有刀意,故造成整體感覺渾樸自然。若僅僅注意刀的工整,則易顯得呆闆;若僅注意筆意,則又缺少金石刻畫之趣。

4)緊密團結

漢印中,由于線條多粗重,因而線之間距極小,加之印内數字之間的行距亦清楚而緊密,故顯得在整體上有親密團聚之感。

篆刻的發展

印章所采用的文字,是以篆字為基礎的。印章發展過程中,印文受文字書體演變的影響,不斷地得到完善和發展。我們從兩千餘年間流傳下來的大量古玺印中,可以看到書體多樣、風格各異的印文風貌

春秋戰國時期玺印文字

春秋戰國時期的玺印,是我們現在确切考證到年代的印章實物。戰國時期,由于諸侯割據,各自為政,影響到文化方面,則文字無統一的規範,新造文字更無标準。“七國異彩”的狀況,反映到玺印的印文,則往往一字有許多種的寫法,顯得紛亂混雜。是以,戰國玺印中,有不少印文至今難以辨認。

戰國玺印采用的文字,基本上是當時銅器上的銘文字型,即稱為大篆的鐘鼎文和箱文。官玺大多為白文,印文展現了銅器鑿款文字的筆法圓渾自然、結體錯落舒展的神韻。

朱白文私玺,在印文的進行中,更是利用了各國文字不一的特點,注重印面空間的疏密效果,對文字筆畫進行搬移、挪讓、合并,有些文字後來已被否定,但有些文字的處理則出奇制勝,一些私印又與形式多樣的幾何圖形印面結合,使印章更顯示出奇逸清麗的藝術特征。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刻

秦漢玺印文字

1)秦篆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在統一貨币、度量衡的同時,實行“書同文字”,統一了文字。小篆因産生于秦朝,故亦稱秦篆。它的産生代替了繁難複雜的六國文字,使文字的字形、筆畫趨向統一化、規範化。由于秦朝對新字型進行了大力的推廣、傳播,因而秦朝的官私印文字多半采用秦篆。官印四字多加田字格框欄,長方印多有日字格邊欄(又稱半通印),印文或如刻石方中寓圓,或如诏版古勁秀逸。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刻

2)摹印篆

秦朝末期,隸書興起,篆書圓勻彎曲的筆畫變為方直。隸書平方正直的結體,對于印章,較之篆書更有利于印文的安排布局。為此,一種 “曲者以直,斜者以正,圓者以方,參差者以勻整,其文篆而非隸,其體則隸而非篆,其筆畫則隸篆相融,渾穆端凝”的書體——摹印篆應運而生,并成為印章的專用文字。

摹印篆的産生和被使用,對漢代印章的興盛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漢代官私印在制作上有鑄、鑿、琢等多種形式,采用摹印篆為印文的印章規矩中見流動,質樸而又自然。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刻

3)缪篆

缪篆是出現在漢代私印中的一種印章文字。其筆畫如絲之纏綿、屈曲婉轉,系吸取漢碑額篆字和瓦當文字變化而成,用缪篆作為印文隻局限于私印。它的字形不同于摹印篆,同鳥蟲篆類似,但卻沒有鳥蟲篆鳥頭蟲魚的形狀,是介于摹印篆和鳥蟲篆之間的一種字型。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刻

4)鳥蟲篆

鳥蟲篆始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銘文上,到了漢代被列為漢六書之一。鳥蟲篆是依據篆書的字形,将筆畫屈曲盤環,處理成鳥、蟲、魚等形狀,用于印章别具一格。這種字型僅限于私印和吉語印中使用。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刻

5)隸書

隸書自秦末産生,到漢朝漸趨成熟。因而發現晉代開始便有參用隸書作印文的嘗試,為後世八分書入印之濫筋。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刻

隋以後的玺印文字

隋唐時期起,由于紙張被大量使用,印章摒棄了原來按于泥塊上的“封泥”的使用方法,以蘸上印色直接鈴于紙上來展現其效用。是以,隋唐官印,一方面印面文字開始由凹進的白文改為凸出的朱文,使印一文鈴在紙上更為醒目;另一方面印面尺寸增大,以面積的大小來差別官職和品級的尊卑高低。形制上的變化,影響到印文的分朱布白,加之當時楷書、行書相繼興起,入印文字也随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1)唐篆

這裡的唐篆,泛指唐宋官印用的篆書。由于官印印面增大,又改用朱文,造成了印面較多空缺,便把小篆筆畫加以彎轉盤回來彌補印面的空缺。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刻

2)九疊篆

隋唐以後,官印的面積愈益增大,印文筆畫盤曲更甚,并把印文折疊布局得平滿均勻。九疊篆之稱,則是取這種字型折疊繁複,且九為數之終而得名。沙孟海先生說“以九為數之終,言其多也,疊數多寡,大抵因印文多寡而增損。”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刻

3)八思巴文、西夏文

八思巴文和西夏文是宋朝蒙古一帶少數民族官印所用的文字,從形體上不難看出,這種文字是以漢字篆書為基礎而創制的,印文的布局也是依照中原印制的形式——平方正直,屈曲填滿。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刻

4)滿文

滿文印出現在清代的官印中,有半為漢文篆書、半為滿文的;亦有半為漢文篆書、半為滿文九疊篆的;還有篆文、滿文和篆體化滿文三種字型合一的印章。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刻

5)押字

押字亦稱花押印,是把名字花寫變化成一個類似圖案的符号作為私印的印文。押字印起于宋代,至元代很為盛行,故亦有“元押”之稱。其形式,有單一個押字的,也有上刻楷書姓氏,下端為一花押的,還有表示吉祥的和各種動物形狀的押印。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刻

6)楷書

從傳世印章來看,五代起便有用楷書作印文的印例,以後衆多的篆刻家也嘗試用楷書入印。

隋唐以來的印章,雖然仍沿襲古代玺印的形制,發揮其作為權益象征的效用,但是所用印文卻背離漢字的六書日趨漸遠,而是一種純實用的物品。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刻

盡管自唐朝起出現了鈴于繪畫作品上的齋館印、收藏印,印章的使用範圍被擴大了,但這一段時期的私印流傳下來的甚少,從出土的印章看,所用印文基本上還是依循了秦漢印的規範。直至元代趙孟起,文人學士參與印章的制作,繼之湧現了一批試用多種字型入印,并取得可貴成就的篆刻家,篆刻這一傳統藝術進而出現了一個嶄新的局面。

簡 介

陳海風,1981-1993在馬鞍山日報社擔任資深美術編輯,十多年裡發表了幾千幅題圖、插圖、刊頭、速寫和漫畫等作品。

1994-2021年,曾為中國一級廣告企業、新三闆上市公司——安徽海洋風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書記,馬鞍山廣告協會會長,安徽省廣告協會副會長,中國廣告協會常務理事。

目前于中國美術學院高研班進修研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