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刻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刻

▲ 笔者在篆刻印章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刻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刻

▲ 笔者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刻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刻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刻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刻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刻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刻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刻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刻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刻

▲ 笔者篆刻作品

篆刻的工具

石料

在中国,印章石历史很是久远,从古至今,印章石一直为文人术心灵和思绪的寓体,陆游有诗云“花如解语嫌多事,石不能言最可有”,印石以其特有的色、纹、韵、刚、柔、形,无言地传文达意,以无声现有声。

早在战国到西汉时期,就开始用滑石制印,但石质粗劣,只用于殉葬。后出现了古代玺印,多以质坚耐久的铜玉为材料。元末,浙江的著名画家王冕,用花乳石自刻印章,这可说是印章石跻身艺术之林的开始。明代中期,文彭在南京于意外中得到四筐用来制作妇女首饰的青田冻石,试着自刻印章,自此在文人中兴起了篆刻艺术。经过数代,印章石料日益丰富,载体多样,形式各异。

在历代治印所选用的石材中,最常见的是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和内蒙石四大类。各类石章由于产地不同,其质地、性能和色泽也各不相同,各有特点。一方名贵的石章,不但有其本身的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所以名贵印石的收藏也代不乏人。

青田石产于浙江省青田县,并因此得名。青田石质细腻温润,极易受刀,且刀趣表现力丰富,为篆刻家最爱使用的印材之一。青田石有青、黄、淡红及青灰等色彩,其中以灯光冻、白果冻、松花冻较名贵,上品封门青最为著名。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刻

寿山石产于福建寿山。由于出产坑口不同,各种寿山石的质地也不尽相同,有的在品性上甚至还有很大的差别。寿山石有田坑、水坑和山坑之分。就品质而论,田坑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寿山石品类繁多,常见的有白芙蓉冻、脑脂胭脂冻等。向有“石中之王”雅号的田黄石是寿山石中的佼佼者,其表层透明色黄,肌理透彻规则。其中“黄金黄”、“桔皮黄”最为稀贵,枇杷黄、桂花黄',与熟粟黄',也为珍品。对于田黄石历来就有“黄金易得,田黄难求”之说。普通的寿山石,不如青田石细糯,运刀有一种粗涩感。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刻

昌化石产于浙江昌化县。其石也有水坑与旱坑之分,水坑石质理匀恬粉洁,旱坑石则粗涩坚顽,且常与砂钉同生。但无论水坑、旱坑,总的受刀感觉皆紧滞阻塞。昌化石有红、黄、灰等色,且往往交织在一起。其中有一种犹如煮熟藕粉状的藕粉冻(昌化冻)较为上乘,一种在石中凝有像鸡血色状的称为鸡血石。“鸡血石”中以其石底质地越佳,血色越多,越鲜,越活,越为珍贵。一方石上如有黑白红三种色块组成,又被称为“刘关张”(即刘备、关羽和张飞之喻)。如一方石上布满鸡血,则有“大红袍”的美称,最为罕见珍贵。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刻

内蒙石亦称蒙古石或巴林石,是近年来新行于市肆的石种,因产于内蒙而得名。此石最初被作为工艺美术品石雕石刻件的原材料,后被引进使用并由专家鉴定而作为印材。蒙古石晶莹洁亮,绚丽多彩。石中佳品为一般质性的青田、寿山所不及,因而很受印人刻家的青睐。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刻

刻刀

篆刻用的刀一般为平口刀刃,刀有一定厚度,刀口的出锋角度以40度至20度为适中。刻刀可以备大小不同的两三把,便于刻大小不同的印章。另外刀的长度也要适中,过长与过短不利于运用。在刀口尾端可作保留四方的硬角,以便最后敲打印面,做残损效果用。为防滑手须在刀杆上缠裹一些线绳,可使握刀时手更能着力。斜口刀、圆口刀不能作篆刻的刀具。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刻

印泥

印泥是篆刻的“墨色”。其以漳州、杭州、苏州、上海等地生产的较好。印泥从印色上区别有朱砂、朱骠印泥,还有深褐色的仿古印泥及其他颜色的印泥。好的印泥必须油迹不外渗,而有厚度,有很强的覆盖力。印泥宜放瓷质印泥缸中,须常用牙质或塑料的印筋搅拌。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刻

刻白、朱文

篆刻用刀,是将墨稿转变成印章,从篆刻艺术角度来讲,即以刀代笔,能在石上表现出书法的笔意,但同时也体现出用刀之迹与石味,使笔意通过刀石味表现,刀笔结合表达出篆刻艺术中所特有的“金石味”和作者的艺术个性。刻朱文或白文,是用刀的具体化。篆刻中,就文字的线条而言,只分为这两大类。

刻白文

所谓白文,文字线条是凹陷的,故也称阴文。在钤印时,线条本身沾不上印泥,而印面沾满了红色的印泥,钤完印章后,从效果看,在红色的印底上(术语为“留红”)显现出白色线条的文字(用纸一般是白色的)。

白文即是把印文的笔画刻去,白文线条可采用单刀法或双刀法加以表。

白文单刀法,是一次将一笔线条刻成。单刀冲、切过程中,行刀宜中正、稳健,控制运行刀迹。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刻

白文双刀法,是以往复两次刻出一根凹型线条。第一刀自右向左,依沿篆文线条的内侧奏刀刻去线条的一边,然后将印石作180度的转向,再自右向左沿线条的内侧奏刻第二刀。如果需刻的白文较粗,双刀奏刻后中间残留印面,可用刀角将其铲除,线条两端的交接处则应留由余地,过于方整,线条会显得单薄。

双刀法运刀宜偏,这样有利于双刀之间的交接,并能取得凝重浑厚的印蜕效果。双刀法刻成的粗白文,称“满白文”。满白文印印文整齐,有朱红的底色映衬,显得格外的艳丽。

刻朱文

朱文,也称阳文。所谓朱文,文字的线条是凸起的,在钤印时,文字的线条是红色的(印泥多为红色)。“阳文”是相对“阴文”而言的。

朱文即是将印文笔画留下,其它部分刻去。朱文线条是依照印文线条的两侧,往复两次奏刻完成。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刻

朱文镌刻方法与双刀白文刻法有相似之处,都是由双刀刻成,只是刻白文是在线条内相向奏刀,刻朱文是在线条外相背奏刀。刻朱文线条时,先沿着线条的上外侧自右向左刻第一刀,然后将印石作180度的转向,再沿着线条的另一外侧自右向左刻第二刀,最后刻线条的两端。刻朱文线条时,往往会遇到交叉的笔画,这时,应将刻刀提起,越过交叉点,重新落刀。

朱文线条不能一刀刻出,完整的朱文线条必须是由双刀完成的。

汉印的艺术特点

汉印的基本特点,是从它的外部形态特征来确定的,概括来说即平整端庄、规矩变化、浑朴自然。

平整端庄

由于汉印的摹本外形为正方,因此确定印面内部字的结体和笔法的配置,都是方形或长方或扁平;笔画一般都是横平竖直、布置匀称、格局整齐。在外形上看全印就显得平整端庄、稳重大方。

1)外形方正

汉印的外形和字体结构多为方正,但在方正印面内,由于字的多少、笔画繁简,也略有变化。若遇字笔画横竖之数各不相等,则可能同时具备正、扁、长等各种方形组合在一起,使之能统一协调.印内各字各有不同的方形,构成一个整体的方形。

2)笔画多横平里直

汉印外形的平正端庄,决定了字内的笔画要与之相适应,则多为横平竖直的特点。为此可将字中斜笔改成横平竖直的笔画,间或也可保留少量的必不可改的斜笔,使之保持自然有变化,但均不可太长,以免破坏了整体的统一协调。

3)笔画粗细基本相同

汉印中绝大多数的印文笔画均基本相等或相近。即偶有个别笔画较少的字,其笔画可略粗一点,笔画较多的字,其画也可局部略细一点,否则会产生几个字之间笔画粗细的不协调。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刻

4)笔画间距基本均匀

汉印中不论笔画是粗或细,其笔画之间距离基本保持平均相等。偶有笔画较少之笔字,其亦略粗,间距也略宽,但不致有不协调之感。总之,使全印笔画安排感到舒适自然。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刻

规矩变化

汉印外形与印内文字结体与笔画,虽多方正、平整,显得非常有规矩,但并不平板。其原因就是在规矩的范围内,在平整的前提下,往往有许多小小的变化,不仅没有破坏整体的统一规矩,反而显得生动有变化。

1)正中有斜

在方正的结体中,在横平竖直的笔画基调上,稍有少许的斜笔,显得生气勃勃而自然。有的横画略为不平,竖画不直,有的斜笔则多成45度角,并有的成相互对称状,这就显得在规矩的横平竖直中掺进变化。

2)直中有曲

在横平竖直的笔画结体中,有时有一、二稍短或微曲之笔,它增加了平板中的活泼气氛,犹如平静的水面荡漾起涟漪。

3)方中有圆

汉印中每个字虽是方形,笔画也多为方笔,起止处亦成方形,但常常在转角处出现外沿圆内角方的现象,这正好构成外圆内方的既对比又协调的关系,不仅没有破坏整体的方正,反而增加了笔致的变化与艺术的魅力。

4)密中有疏

汉印中线条一般都较粗,尤其是铸印更为明显,因之线条之间的间距就显得非常紧密,有时真有密不透风之感.但往往在稠密的布局中,有线条交叉而形成的小的空底,显示有透气的空间。这种空间虽小,但与密的线距在一起,就产生了疏密对比关系,增加了透气而产生的灵活之感,也增强了全印的艺术的趣味,反之,若全印到处都是紧密布置,则易显得死板无生气。

浑朴自然

由于汉印多铸印,因而线条多粗壮,其结体又是横平竖直,故显得稳重、浑厚、朴实无华,其制作刻治手段,不论是铸、凿、碾、琢,刀法、笔法均表现得浑融一体,生动自然。

1)线条粗重

汉铸印中的线条,一般多是白文,由于翻铸原因,多显得粗壮结实。

2)单纯朴实

由于汉印线条的粗细基本一样,因此在一般的铸印或刻印中,线条的起止及中段运行都没有更多的装饰和提按顿挫转折等表现,因此显得较为单纯朴实。

3)刀笔结合

汉印文字不论其制作手段,是采用浇铸、毛凿或碾琢,其表达的形态不一,但其线条中用刀与用笔结合之意均较融洽。如铸印,虽线条粗重,其起止作用刀修饰成的方角均很明显;凿印刀痕清晰,下尖上方,亦能隐喻笔意;玉印,多用琢成,其线条光润,或两端平整,或两端略尖,亦可见笔意。由于刀笔结合恰当,表现既有笔意,又有刀意,故造成整体感觉浑朴自然。若仅仅注意刀的工整,则易显得呆板;若仅注意笔意,则又缺少金石刻画之趣。

4)紧密团结

汉印中,由于线条多粗重,因而线之间距极小,加之印内数字之间的行距亦清楚而紧密,故显得在整体上有亲密团聚之感。

篆刻的发展

印章所采用的文字,是以篆字为基础的。印章发展过程中,印文受文字书体演变的影响,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我们从两千余年间流传下来的大量古玺印中,可以看到书体多样、风格各异的印文风貌

春秋战国时期玺印文字

春秋战国时期的玺印,是我们现在确切考证到年代的印章实物。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各自为政,影响到文化方面,则文字无统一的规范,新造文字更无标准。“七国异彩”的状况,反映到玺印的印文,则往往一字有许多种的写法,显得纷乱混杂。因此,战国玺印中,有不少印文至今难以辨认。

战国玺印采用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铜器上的铭文字体,即称为大篆的钟鼎文和箱文。官玺大多为白文,印文体现了铜器凿款文字的笔法圆浑自然、结体错落舒展的神韵。

朱白文私玺,在印文的处理中,更是利用了各国文字不一的特点,注重印面空间的疏密效果,对文字笔画进行搬移、挪让、合并,有些文字后来已被否定,但有些文字的处理则出奇制胜,一些私印又与形式多样的几何图形印面结合,使印章更显示出奇逸清丽的艺术特征。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刻

秦汉玺印文字

1)秦篆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在统一货币、度量衡的同时,实行“书同文字”,统一了文字。小篆因产生于秦朝,故亦称秦篆。它的产生代替了繁难复杂的六国文字,使文字的字形、笔画趋向统一化、规范化。由于秦朝对新字体进行了大力的推广、传播,因而秦朝的官私印文字多半采用秦篆。官印四字多加田字格框栏,长方印多有日字格边栏(又称半通印),印文或如刻石方中寓圆,或如诏版古劲秀逸。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刻

2)摹印篆

秦朝末期,隶书兴起,篆书圆匀弯曲的笔画变为方直。隶书平方正直的结体,对于印章,较之篆书更有利于印文的安排布局。为此,一种 “曲者以直,斜者以正,圆者以方,参差者以匀整,其文篆而非隶,其体则隶而非篆,其笔画则隶篆相融,浑穆端凝”的书体——摹印篆应运而生,并成为印章的专用文字。

摹印篆的产生和被使用,对汉代印章的兴盛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汉代官私印在制作上有铸、凿、琢等多种形式,采用摹印篆为印文的印章规矩中见流动,质朴而又自然。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刻

3)缪篆

缪篆是出现在汉代私印中的一种印章文字。其笔画如丝之缠绵、屈曲婉转,系吸取汉碑额篆字和瓦当文字变化而成,用缪篆作为印文只局限于私印。它的字形不同于摹印篆,同鸟虫篆类似,但却没有鸟虫篆鸟头虫鱼的形状,是介于摹印篆和鸟虫篆之间的一种字体。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刻

4)鸟虫篆

鸟虫篆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上,到了汉代被列为汉六书之一。鸟虫篆是依据篆书的字形,将笔画屈曲盘环,处理成鸟、虫、鱼等形状,用于印章别具一格。这种字体仅限于私印和吉语印中使用。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刻

5)隶书

隶书自秦末产生,到汉朝渐趋成熟。因而发现晋代开始便有参用隶书作印文的尝试,为后世八分书入印之滥筋。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刻

隋以后的玺印文字

隋唐时期起,由于纸张被大量使用,印章摒弃了原来按于泥块上的“封泥”的使用方法,以蘸上印色直接铃于纸上来体现其效用。因此,隋唐官印,一方面印面文字开始由凹进的白文改为凸出的朱文,使印一文铃在纸上更为醒目;另一方面印面尺寸增大,以面积的大小来区别官职和品级的尊卑高低。形制上的变化,影响到印文的分朱布白,加之当时楷书、行书相继兴起,入印文字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唐篆

这里的唐篆,泛指唐宋官印用的篆书。由于官印印面增大,又改用朱文,造成了印面较多空缺,便把小篆笔画加以弯转盘回来弥补印面的空缺。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刻

2)九叠篆

隋唐以后,官印的面积愈益增大,印文笔画盘曲更甚,并把印文折叠布局得平满均匀。九叠篆之称,则是取这种字体折叠繁复,且九为数之终而得名。沙孟海先生说“以九为数之终,言其多也,叠数多寡,大抵因印文多寡而增损。”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刻

3)八思巴文、西夏文

八思巴文和西夏文是宋朝蒙古一带少数民族官印所用的文字,从形体上不难看出,这种文字是以汉字篆书为基础而创制的,印文的布局也是依照中原印制的形式——平方正直,屈曲填满。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刻

4)满文

满文印出现在清代的官印中,有半为汉文篆书、半为满文的;亦有半为汉文篆书、半为满文九叠篆的;还有篆文、满文和篆体化满文三种字体合一的印章。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刻

5)押字

押字亦称花押印,是把名字花写变化成一个类似图案的符号作为私印的印文。押字印起于宋代,至元代很为盛行,故亦有“元押”之称。其形式,有单一个押字的,也有上刻楷书姓氏,下端为一花押的,还有表示吉祥的和各种动物形状的押印。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刻

6)楷书

从传世印章来看,五代起便有用楷书作印文的印例,以后众多的篆刻家也尝试用楷书入印。

隋唐以来的印章,虽然仍沿袭古代玺印的形制,发挥其作为权益象征的效用,但是所用印文却背离汉字的六书日趋渐远,而是一种纯实用的物品。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刻

尽管自唐朝起出现了铃于绘画作品上的斋馆印、收藏印,印章的使用范围被扩大了,但这一段时期的私印流传下来的甚少,从出土的印章看,所用印文基本上还是依循了秦汉印的规范。直至元代赵孟起,文人学士参与印章的制作,继之涌现了一批试用多种字体入印,并取得可贵成就的篆刻家,篆刻这一传统艺术从而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简 介

陈海风,1981-1993在马鞍山日报社担任资深美术编辑,十多年里发表了几千幅题图、插图、刊头、速写和漫画等作品。

1994-2021年,曾为中国一级广告企业、新三板上市公司——安徽海洋风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书记,马鞍山广告协会会长,安徽省广告协会副会长,中国广告协会常务理事。

目前于中国美术学院高研班进修研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