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读印:陈豫钟“竹景盦”,篆刻创作,从“篆法”开始

说完徐三庚,且让我们从徽宗转回到浙宗,说说“西泠八家”里的陈豫钟(到徐三庚所处的时期,中国篆刻已经开始出现徽浙合流的迹象(后面的赵之谦是典型)。但我们仍然要深究浙派的经典印家,“西泠八家”是这些印家的代表。

晚清著名的印论家魏锡曾评价陈豫钟,说他“秋堂师砚叟,自谓得工整。媞媞(tí,美好)复纤纤,未许康庄骋。小印极精能,芥子须弥境。”简言之,陈豫钟师法丁敬(他曾得到过黄易的指点,所以算是丁敬真正的“徒孙”),他的印纤丽秀美,绵密工致,整饬严谨,富有书卷气,特别是他的小印,虽然印面小,但却气象宏大。

究竟如何,还是看作品,我们之前读过陈豫钟的两方白文印(一方“文章有神交有道”,一方“钱塘胡氏珍藏”),这次读第三方,就是这方朱文印“竹景盦”:

读印:陈豫钟“竹景盦”,篆刻创作,从“篆法”开始

(陈豫钟“竹景盦”)

“竹景盦”是赵辑宁的斋号。赵辑宁,字典承,钱塘(今杭州)人,平生喜好校注古籍,喜金石,富有藏书,尤以收藏词集手抄本为最,现在国家图书馆还有他的收藏。他与比他小二十四岁的陈豫钟关系十分友善,陈豫钟为他制印甚多。陈豫钟与赵辑宁常常各取藏品,争奇斗胜。学篆刻的可能认为赵辑宁并不知名,但他的二儿子却是名列“西泠八家”的赵之琛。赵辑宁与陈豫钟交好,赵之琛后来拜陈豫钟为师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说回这方印——

其实这是一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斋馆印。我们要从它的普通中读出它的不普通。我们说过,浙派印作是有特色的汉印,这方印也不例外,如果比较视觉效果,就会发现,它太像汉印了。

读印:陈豫钟“竹景盦”,篆刻创作,从“篆法”开始

(汉朱文印与这方印的比较)

左边是汉印“丁寿印信”,右边是这方印,两方印在气息上非常相似。为什么呢?因为除了文字端正外,入印文字的篆法是相同的,都是方方正正,都是用的“缪篆”的篆法。

但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方印与汉印还是有明确的区别的,它的精彩之处在于全印有明显的疏密,由此形成鲜明的视觉对比,同时,全印文字是紧密团聚的,它不再是平均的、呆滞的,松散的,而是有了相应的节奏,有了节奏,这方印才区别于实用印章,才有打动人的力量,你看,全印像一处院落,院落内有主屋、厢房,另有一块空地,空地里栽疏竹数竿,风吹影动,摇曳生姿……

读印:陈豫钟“竹景盦”,篆刻创作,从“篆法”开始

(柯九思《秀石疏竹晚寂图》)

这正是篆刻作品与实用印章的区别:实用印章追求的是清楚、端正、实用;篆刻追求的是美,是打动人心,感动人。因此,实用印章追求的是等距、平分、垂直、匀齐;篆刻之美来源于变化,来源于粗细的变化、疏密(虚实)的变化、方圆的变化、光洁与斑驳的变化……

这方印与汉印明显的区别至少有两点:1、这方印有明显的斜笔,“竹”字有斜笔的篆法明显不同于汉印的篆法;2、文字与文字之间有牵连搭接,它们是团结一气的,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不像汉印一样四个字各自独立。

至此,我们又可以总结出篆刻创作的一点方法,一共两点:1、改造“篆法”;2、团聚文字。

先说第一点,改造“篆法”:

这方印里,总共有三个字:“竹”字以汉印中经常出现,可以拿来直接用(陈豫钟并没有直接拿来用);“景”字字形天然端正,在汉印里经常出现,它不需要改造就足以适应印面,端正、平衡,也可以直接用;“盦”字用作“圆形草屋”之义是中古以后的用法,上古它只有“覆盖”的本义,因此在汉印中不曾出现,所以,只好用小篆改造。一个一个说:

“竹”字在汉印里是不会出现斜笔的,因为它需要平等、方正,所以它总是端正、整齐的六根线。如图:

读印:陈豫钟“竹景盦”,篆刻创作,从“篆法”开始

(“竹”的篆法改造)

汉印里“竹”字的篆法放在汉印里当然合适,但是放在文人篆刻里就不合适了,因为它太整齐,如果用在这方印里,它会填塞印面,使全印变得拥堵、滞塞。改造成这方印里“竹”字这样的篆法,才促成了全印节奏上的变化,进而促成了全印的意境。“竹”字篆法的改造,是这方印创作的重点,有了它的改造,这方印有了疏密,有了变化,有了节奏,有了意境。特意保留的“竹”字头部斜笔,也在右上角形成了唯一的“动感”。

当然,“盦”字也进行了改造,“盦”字在汉印中没有实例,无论是战国文字还是小篆的“盦”,都不够整齐,虽然繁密足够,但却都没有方正的外框,既不利于字形的方正,也不利于形成“房屋”状的方正意象,作者对它进行了改造,将顶部的屋顶下拉,与底部的“皿”相接,共同构成了方正的外框。如图:

读印:陈豫钟“竹景盦”,篆刻创作,从“篆法”开始

(“盦”字的改造)

当然,这种改造,也促成了与右侧“景”字字形上的呼应,加强了印面的团聚。

当然了,促进印面团聚的动作还有上一篇(徐三庚“有所不为”那篇)我们说过的“文字搭接”,这方印也一样,印面上的字互相是有关联的,“竹”字和“景”字各有一笔搭接在“盦”字右侧。由此,全印的整体性进一步加强。加上通过文字与边框的搭接,印面既团聚又安定。

读印:陈豫钟“竹景盦”,篆刻创作,从“篆法”开始

(文字的两种搭接)

不过,这方印的创作重点,在于“竹”字的篆法改造。实际上,绝大多数篆刻作品的创作,都是从篆法改造入手的。这也是篆刻技法诸环节中,篆法环节更靠前的原因。

(【布丁读印】之117,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