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衆所周知,南韓人有着超級自信,這點展現在對古代領土範圍的認知上。在他們看來,隻要是南韓人擁有的就是全世界最好的,這裡面也包括南韓曆史上的名将們。在南韓人心目中,“亞洲第一戰神”非李舜臣莫屬。
當南韓各大媒體公布這一結果時,中日兩國的曆史學家圈子裡沸騰了。日本專家則非常鄙視,認為李舜臣給豐臣秀吉提鞋都不配,而中國曆史專家則笑而不語。
先下個結論,李舜臣算是南韓(北韓)曆史上最優秀的将領,同時也是亞洲同時期最優秀的海軍将領之一,但放眼整個亞洲,排進前20都沒有可能。說起李舜臣,大家第一反應就是他的龜船,但是龜船并不是李舜臣發明。
早在李舜臣把龜船使用的爐火純青時,龜船已經出現了100多年,當時專門為對付日本倭船而設計,“ 龜船之法,沖突衆敵,而敵不能害,可謂決勝之良策。”李舜臣之是以被南韓人大肆吹捧,重要原因就是取得了多次與日軍作戰的勝利。
李舜臣生活的時代,中國是明朝萬曆年間,日本正值豐田秀吉一統日本,随即展開對外的侵略戰争。李舜臣早年在率部與日本人作戰中,也确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可這是局限在小規模的基礎上的,真正遇到日軍主力,最後還得求助大明。
萬曆二十年(1592年),“壬辰倭亂”爆發,北韓王朝岌岌可危。在北韓國王的請求下,明朝答應出兵請求,原因也很簡單,“倭寇之圖北韓,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北韓實是以保中國。”當年七月,明朝派出先鋒戴朝棄、史儒率兵兩萬出征,副總兵祖承訓帶大部隊緊随其後,拉開了明援朝抗日之戰的序幕。
在明軍的強大攻勢下,豐臣秀吉節節敗退,不久病死。“露梁海戰”經常被南韓人拿出來吹噓,認為是李舜臣軍事才能的最高展現。真實曆史告訴我們,在這場最後的大決戰中,明朝水師精銳盡出,李舜臣隻不過是打下手的。
負責主力進攻的是陳璘、王元周上司的600隻海船和19400名明軍。反觀李舜臣,當時他隻不過給明軍打下手或者說起着向導作用,所率領的7000名士兵則埋伏在露梁海峽北側,擔負起伏擊的任務。
李舜臣确實是一位名将,尤其能在北韓王國滅亡之際挺身而出。在全國士氣低落時,率軍殺出了一條血路,但我們不能誇大他的功績。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明軍入朝前,李舜臣隻是在沿海進行一些伏擊戰,戰果實在有限。
無論是明朝官方史書,還是日本方面,對于李舜臣戰功記載寥寥無幾。至于北韓方面的記載,絕大多數都是來自李舜臣的自我描述,值得商榷。
參考資料:《北韓露梁海戰》、《李舜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