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豐臣秀吉侵略北韓為何會失敗?

作者:朝文社老張
豐臣秀吉侵略北韓為何會失敗?

“日本戰國”這一個詞彙在當下有着非常多的争議。今人常揶揄“日本戰國”是“村長、鄉長、縣長打架”,不客氣一點的,則更進一步揶揄它是“日本戰村”“村長械鬥”。不獨國内如此,即便是美國學者瑪麗·伊麗莎白·貝裡,在其學術專著《秀吉》一書中,也認為用“戰國”這一個詞彙來形容敵對小領主之間的内戰,可謂是用詞不當。

就事實而言,戰國時期的日本,領土隻有本州島、九州島、四國島,即所謂的“三島之國”,并不包括後來被日本兼并的琉球、北海道,确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國。同一時期的明朝,也是以對日本抱有戰略上的藐視,認為日本全國加起來也不過隻有明朝一個省份大。如《經略禦倭奏議》稱:“日本六十六島,至多不過抵中國之一省”;《皇明法傳錄》《昭代武功編》又皆聲稱:“倭雖六十六州,實止及中國一大省”。

豐臣秀吉侵略北韓為何會失敗?

雖然是個隻有三個島嶼的小國,但當時的日本就已經産生了侵略中國大陸的野心。葡萄牙傳教士弗洛伊斯在其著作《日本史》中記載,在1582年時,社會上便傳說織田信長計劃在“平定毛利,成為日本六十六國絕對君主後,組成一支大艦隊,以武力征服支那,再将諸國分封給兒子們”,顯示出織田信長有侵攻明朝的巨大野心。不過,在同一年,日本發生了著名的“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的部下明智光秀叛亂,信長死于此次變故。有關信長計劃征讨明朝的傳聞是否為真,自然也就無法驗證了。無獨有偶,在明人徐光啟的記錄中,也留下了織田信長對明朝懷有侵吞野心的說法。徐光啟在《海防迂說》一文中提道:“信長為人雄傑,多智略;前是六十六洲各有君長、不相統一,至信長征伐四出略,皆臣伏,無敢異。此人智計叵測,十倍秀吉;假之數年,必為我大患”,“秀吉承信長之後,其欲逞志于我,無異信長”,“假令信長而數年不死、秀吉而經營數年,邦國大定,其為我患,豈以絕市而止乎”。鑒于徐光啟也是耶稣會士,他對織田信長侵略明朝野心的這一認知,很可能也是從與織田信長有過接觸的耶稣會傳教士那裡聽來的。

無論是弗洛伊斯的記錄,或者是徐光啟的記錄,都表明了在耶稣會士的認知中,織田信長有着征服明朝的抱負,很可能對明朝構成巨大的威脅。但随着他的死,這些也就煙消雲散、化為烏有了。

豐臣秀吉侵略北韓為何會失敗?

1590年,繼承織田信長事業的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列島,結束了日本的“戰國時代”,成了“三島島主”。但豐臣秀吉是一個有吞食天地野心的人,他并不滿足于隻主宰日本這一個小國。早在1585年,豐臣秀吉在攻打九州島的時候,就已經流露出想渡海攻打明朝的想法,但是當時被人勸阻,沒有施行這一個想法。此後多年間,侵略明朝的想法不斷在豐臣秀吉的腦海中冒出。事實上,豐臣秀吉對當時的已知世界都懷着侵略的野心。等到了1592年,豐臣秀吉終于開始将這一個想法付諸施行,他的計劃是先渡海征服北韓,進而以北韓作為跳闆,進攻明朝。

為了打好侵略北韓的戰争,豐臣秀吉發起了舉國動員,一共動員了30萬兵力。最後的決定是,以10萬人馬留守日本的名護屋,以13萬人馬為首批渡海的侵朝部隊,剩下的約7萬人馬分多批次陸續渡海,最後實際渡海的人馬有約20萬。被豐臣秀吉任命打頭陣的,是九州島的大名小西行長(他還是一名基督徒)。

豐臣秀吉侵略北韓為何會失敗?

在後人的一般印象中,小西行長是商人出身,在侵朝戰争中充當日軍的先鋒實在是匪夷所思。事實上,日本史書對小西行長的軍事能力評價并不差。小濑甫庵的《太閣記》對其做出了很高的評價:“行長剛勇有機警,好讀兵書,長于政策。”江戶時代末期的德山藩藩士飯田忠彥在其所著漢文紀傳體史書《野史》當中,也評價小西行長“好兵善鬥,從軍屢有功”,可見小西行長并非僅僅是簡單的一介商賈。而在日本的葡萄牙傳教士也在《耶稣會日本年報》中稱贊小西行長是“羽柴的海軍司令官”,認為他是豐臣家的水軍大将。

即便是作為敵人的北韓李氏王朝,也對小西行長的軍事能力做出了肯定的評價。例如北韓左議政尹鬥壽在向國王李昖報告時,評價“行長與清正皆日本骁将”,将小西行長與另一日軍悍将加藤清正相提并論。李氏北韓的備邊司在後來給明朝的報告中,則認為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團是侵朝日軍中最為精銳的部隊,評價稱:“(小西行長)所領賊衆最為精銳,諸賊莫及。摧鋒陷陣,皆賴此陣。”

從日本、北韓、葡萄牙傳教士三方的評價可以看出,小西行長的軍事能力本不容小觑,在侵朝日軍中顯得尤為突出。

豐臣秀吉侵略北韓為何會失敗?

除了這些評價以外,小西行長在日本本土也有很多行軍打仗的案例,可見他不僅是一介商人。早在豐臣秀吉發起侵朝戰争十一年前的1581年,小西行長便已歸屬織田家的陣營,隸屬秀吉麾下。當時織田軍在播磨、備前、備中與毛利氏作戰,有一次毛利方的200艘警固船出現在海上,小西行長知道後,乘着安宅船從室津(今兵庫縣禦津町室津)出發,将毛利軍驅逐到了家島(今兵庫縣姬路市)。因為此舉,小西行長得到了織田信長的贊揚。

1582年信長死亡後,小西行長便一直在秀吉麾下擔任水軍将領。1584年三月,根來·雜賀衆襲擊秀吉勢力下的大阪·岸和田,小西行長第一時間率領70餘艘船隻趕赴大阪灣,在此将敵軍擊破。其後,在同年六月的尾張竹鼻城(位于今岐阜縣羽島市)之戰、1585年的紀伊太田城(位于今和歌山縣和歌山市)之戰中,小西行長作為秀吉舟手衆的其中一員,率領水軍跟随秀吉參戰,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一年,秀吉軍渡海攻打四國島,小西行長為此準備船舶,輸送了大量的兵士和物資,并且和宇喜多秀家、黑田孝高、仙石秀久參與了讚岐方面的陸戰。1587年三月,小西行長率領水軍參與征讨九州。

以上這些案例,展現了小西行長除了商人身份以外,也是一名具備豐富軍事經驗的将領,尤其擅長率領水軍。是以,豐臣秀吉任命小西行長在侵朝戰争中擔任先鋒大将這一點,并不奇怪。

豐臣秀吉侵略北韓為何會失敗?

在日軍登陸北韓以後,北韓八道相繼望風奔潰。小西行長的日軍第一軍團表現最為賣力,尤為突出。他率軍長驅直入,先後占領北韓的都城王京(屬京畿道)、陪都開城(屬京畿道)、平壤(屬平安道)。北韓國王李昖一路倉皇北遁,跑到了北韓和明朝邊境的義州,一度想請求内附,進入明朝境内避難,但沒有實作這一想法。最後,明朝萬曆皇帝決定不再坐視不管,先派遣一支明軍進入北韓試探日軍虛實。

這第一批次的入朝明軍,由祖承訓、史儒等遼東将士率領。在1592年的七月份,祖承訓等明将統領的3000騎兵對小西行長駐守的平壤城發動攻擊,由于事先得到的情報不足,明軍誤判敵軍兵力過少,是以此戰敗北,明軍将士倉皇逃竄。遊擊史儒、千總張國忠、馬世隆,皆在平壤之戰中被日軍鐵炮射殺。

據明人諸葛元聲的《兩朝平壤錄》記載,明軍在平壤之戰中幾乎全軍覆沒,3000人當中活着回去的隻剩下數十人。其他明朝的記錄大多也是這麼說的。但是北韓官方史料《宣祖昭敬大王實錄》的兩處記載,都提到了明軍在平壤之戰的陣亡人數隻是300,死了十分之一。

豐臣秀吉侵略北韓為何會失敗?

第一處記載是北韓國王李昖與大臣尹根壽的對話,李昖詢問尹根壽明軍在平壤之戰登城戰死的人有多少,尹根壽回答說:“登城者皆精兵,而點閱則三百失亡矣。”第二處記載,是李昖自己在聽說明朝傳言3000遼東軍全數陣亡的消息後,指出實際死亡人數遠遠沒有這麼多,尹根壽又說:“敗歸時,天将點兵于控江亭,則馬失千匹,人亡三百,而追來者亦多,豈至于如是之多乎?”日本史料《吉野覺書》《福智山文書》則提到明軍在平壤之戰中被斬首千餘人,其數量雖是北韓人所說的300人的三倍之多,但同樣不是明朝人自己說的3000人全軍覆沒。根據島津亮二《小西行長》一書的介紹,小西行長在北韓作戰時,有過虛報戰功的案例——将斬首數量從300虛報到了1000。由此,将日本史料中的千餘人縮小到三分之一,正是300多人。故,這一數字應是明軍陣亡的真實數目。

祖承訓在平壤之戰敗走以後,日軍非但沒有松懈、輕視明軍,反而對明軍騎兵的頑強戰鬥力産生了極大的畏懼。擊退祖承訓的小西行長所率日軍第一軍團,在事後心懷畏懼地說:“熟雲天兵無勇?勝負在天。今雖敗歸,其實甚勇難當雲!”對戰敗的明軍做出了非常高的評價。明軍騎兵的善戰甚至極大程度上消磨了日軍的進取心。反觀明朝,這頭沉睡的雄獅開始覺醒,決定認真對待這場戰争了。

豐臣秀吉侵略北韓為何會失敗?

自祖承訓敗退以後,明朝朝廷對肆虐北韓的日軍才開始真正重視起來,于是起用宋應昌為經略、李如松為提督,負責收複北韓失地,開始對北韓派遣第二批次的援軍。自1592年年底至次年年初,實際進入北韓的明朝援軍一共有3.8萬餘人。

1593年一月初,李如松率領3.8萬明軍和部分北韓官軍,開始攻打小西行長駐守的平壤城,發起了第二次平壤之戰。此次戰役一共持續了3天,李如松使用火器加騎兵協同作戰的方式,終于在第3天的時候攻克了平壤城,斬首日軍1647級。小西行長的日軍第一軍團受到重創,放棄了平壤城,一直往南逃向王京。在王京以北的日據諸城,受到小西行長敗北的影響,全都望風奔潰,相關日軍大名相繼逃到王京——大友義統放棄了鳳山城,黑田長政放棄了白川城,立花宗茂放棄了牛峰城,小早川隆景放棄了開城——日軍于王京前線構築的防線瞬間瓦解。

小早川隆景在從開城逃向王京的途中被明将李如柏追及,為了脫身,隆景下令部将以鐵炮、弓箭射擊明軍騎兵的戰馬,明軍的戰馬由此死亡頗多,讓小早川隆景成功逃脫李如柏的追擊,逃回了王京。這一戰是開城之戰,一般并不太為人所注意,但明軍在事實上也取得了斬首百餘級的戰績。

豐臣秀吉侵略北韓為何會失敗?

平壤、開城是北韓三都中的二都,收複兩城以後,提督李如松便準備一鼓作氣,直搗北韓王京。預計收複王京以後,北韓其餘諸道皆可收複,日軍也會撤離北韓,就此結束援朝戰争。但明軍在打下平壤城的同時,自身亦受到一定損傷,戰死至少千餘人,是以決定先派遣一支偵察隊,前往查探王京日軍的虛實。承擔這一任務的是李如松的家丁查大受,他統領了500騎兵。而王京日軍當時也不知道明軍的具體動向,也由持強硬主戰态度的奉行者加藤光泰派出了偵察隊。

一月二十五日(日本曆一月二十四日),加藤光泰的偵察隊與查大受的騎兵偵察隊在王京城外的慕華館遭遇,兩軍由此發生戰鬥。在這次遭遇戰中,加藤光泰的偵察隊被查大受打得潰不成軍,鐵炮衆63人被殺死,殘餘的軍隊逃回了王京。在半年前的王京軍議中,加藤光泰展現出的是一副非常強硬的姿态,正是他的強烈反對才阻止了日軍撤至釜山浦的議案得到通過。但經過此戰被明軍教訓後,加藤光泰收斂了自己的鋒芒。在此戰過後,王京日軍将先陣從加藤光泰替換成了立花宗茂,并且排列好了迎戰明軍的次序。一月二十七日(日本曆一月二十六日),李如松派出第二批軍隊,使祖承訓、孫守廉、李甯、張應種、高升、胡鸾諸将率領3000騎,繼查大受之後南下,加上原先查大受的500騎,合共3500騎。當日,明軍在碧蹄館南面的砺石嶺這一個地方遭遇了日軍先陣立花宗茂,與立花宗茂交戰。立花宗茂雖然在後世有“西國無雙”之美譽,但他并非遼東騎兵的對手,很快便敗下陣來,逃竄到了附近的小山丘休息。這一階段戰鬥結束,立花軍一共戰死了至少300人,被明軍斬首100到130級。立花宗茂的先陣十時傳右衛門等部将,也在此戰鬥過程中身亡了。

豐臣秀吉侵略北韓為何會失敗?

日軍先鋒隊總指揮小早川隆景見第一隊的立花宗茂戰敗,立即接替他作戰,出動自己指揮的第二、第三隊,一共約1.3萬人,悉數列陣于砺石嶺,直逼明軍。據《吉見家北韓陣日記》記載,此時在小早川隆景的後方,還有吉川廣家、黑田長政、石田三成、增田長盛、大谷吉繼、宇喜多秀家等人的部隊,對明軍虎視眈眈。明軍隻有3500人,見日軍黑壓壓一片出現在陣前,不由大懼。祖承訓、胡鸾、高升三将見到日軍的大隊伍,不敢與之交戰,首先帶頭撤軍。這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其他明軍将領也全都跟在他們後面跑,一直從砺石嶺後退到了碧蹄館。日軍先鋒隊總指揮小早川隆景并沒有就此罷手,他将軍隊分為三部分,他自己和粟屋景隆、井上景貞二将作為中軍,将兵力配置在砺石嶺和碧蹄館中間的望客岘,又使第一隊的立花宗茂列陣于望客岘西邊的丘陵,使第三隊的小早川秀包、毛利元康列陣于望客岘東邊的丘陵,進逼退屯碧蹄館的明軍。

聽說前方戰事危急,李如松此時也親自率領1000騎兵趕到了碧蹄館的戰場。他見前方将士因賊勢大而遲疑,于是喝令他們上前交戰。明軍在突圍過程中使用了神機箭、三眼铳、天字大将軍炮等火器攻擊日軍。憑借天字大将軍炮的威力,明軍打敗了小早川隆景的先陣粟屋景隆、井上景貞,但小早川隆景縱左、右兩翼,使兩翼迂回到明軍後方,自己複以中軍正面迎戰李如松,對明軍形成包圍之勢。

豐臣秀吉侵略北韓為何會失敗?

戰事膠着之際,除了小早川隆景指揮的先鋒隊,日軍其餘後備隊也陸續登場。據《吉川家譜》記載,在吉川廣家參與戰鬥以後,黑田長政、宇喜多秀家、石田三成、增田長盛、大谷吉繼、前野長康、加藤光泰、小西行長等所率日軍預備隊相繼殺出。《松浦家記》記載,石田三成令宗義智攻擊查大受的裨将張亮、荀文翼,宗義智以鐵炮亂射,敵軍披靡。《太閣記》記載,坐鎮最後方的宇喜多秀家不顧石田三成、大谷吉繼、增田長盛三奉行的勸阻,也參與到了戰鬥中。從這幾份日本史料的記載來看,到了碧蹄館之戰的最後階段,王京城内的日軍是傾巢而出,包圍明軍了。此時,明軍是4500騎對戰約4萬日軍。

明軍在劣勢下拼死突圍,但由于日軍勢大,明軍的反抗奏效不大。正當李如松處于危難時刻,原先被留在後方的明将楊元率領1000騎兵前來支援,使李如松等殺出重圍,往坡州方向逃竄,但王京日軍依舊苦苦追擊,于是李如松親自殿後,掩護明軍撤退。在明軍撤軍路上,甲胄、軍糧棄置狼藉,有兩門天字大将軍炮被小早川隆景俘獲,一門天字大将軍炮被吉川廣家俘獲。日軍對逃跑的明軍亂砍亂殺,使明軍戰死200餘人。李如松的心腹将領李有升為了保護李如松而戰死,但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梅也射殺了一個身份不明的金甲倭将。

豐臣秀吉侵略北韓為何會失敗?

王京日軍一直追擊明軍到惠任嶺(在坡州南、碧蹄館北),此時留屯坡州的明軍大部隊出現在惠任嶺上。日軍遠遠看到惠任嶺上的明軍大軍,心生畏懼,不敢追擊,于是掉頭撤走,李如松等人也由此脫離困境,碧蹄館之戰至此結束。

是戰的前一階段,是明軍偵察隊以3500人對戰日軍先陣立花宗茂約3000人,殺死立花軍至少300人,斬首100至130級之間;後一階段,是明軍偵察隊加上李如松、楊元的增援部隊一共5500人,被王京日軍約4萬人圍攻,一路上明軍用盡各種手段脫圍,最後在惠任嶺擺脫追逐。最終王京日軍傾巢出動追擊明軍,但在絕對兵力優勢之下,還是讓明軍逃走,未能剿殺李如松。而李如松經過碧蹄館之戰的挫折,心境也跌倒了谷底,從坡州退兵回到了開城,之後又退到了平壤,不再有進取之心。

豐臣秀吉侵略北韓為何會失敗?

在碧蹄館之戰中,明軍和日軍出動的兵力,以及雙方傷亡,一直存在各種争議。

日本人對碧蹄館之戰的記錄都非常誇張,在明軍出動的兵力方面,江戶時代成書的《安西軍策》《柳河明證圖會》都說明軍出動108萬騎,數字少一點的“史料”也說明軍出動了百萬騎、40萬、30萬、20萬、十餘萬、數萬,都遠遠超過明軍實際投入的5500兵力。在明軍的傷亡情況方面,日本人的記錄同樣很誇張,數字記載最大的是僞書《天野源右衛門覺書》,說日軍殺死明軍30萬,再小一點的是《史料稿本》收錄的一則僞造文書,說日軍殺死明軍51701人。不過這兩份資料都是後人僞造的,姑且可以不論。但在非後人僞造的史料中,日本人的記錄還是很誇張:毛利家臣志道廣行的《毛利家記》同樣寫明軍在碧蹄館之戰死亡5萬人;小濑甫庵在《太閣記》中引用的《宇喜多秀家注進狀》則顯示宇喜多秀家在碧蹄館之戰以後,向安威攝津守報告殺死了明軍3.8萬餘人。這兩份都是當時參與此戰的日本人的記錄,尚且如此之誇張。在後世成書的各種日本史料中,有關明軍的傷亡數字說法更是五花八門,但都超出明軍的實際兵力。

事實上,日軍當時是認識到了明軍的實際損傷的。豐臣秀吉在寫給立花宗茂的感謝狀中,就提到了明軍在碧蹄館戰死人數隻有數百人,可見當時是收到了正确的情報的。李如松自己的報告則提到明軍在碧蹄館戰死人數為264人,這個數字應該是真實的。

豐臣秀吉侵略北韓為何會失敗?

在日軍的兵力方面,各說法的人數在2.45萬到8萬不等,《日本戰史·北韓役》推算兵力是4.1萬餘,李如松自己的報告是五六萬,但實際人數不明,沒有很準确的記錄。至于日軍的損傷,李如松自己的報告提到斬首日軍167,但是這沒有包括未及斬首以及因負傷而死亡的人數,是以實際死亡人數可能更多。一般日本史料都隻記錄了立花宗茂部的死亡人數,統計數字在一兩百到五六百不等。《松浦家世略傳》提到日軍戰死39人、受傷743人,可見負傷的人數同樣很多。德富蘇峰在《近世日本國民史》一書中提到,日軍在碧蹄館之戰損傷的人數一共有2000人,這是陣亡和負傷的總人數,洩露了日軍的底子。

是以實際上,明軍在碧蹄館之戰的主要階段,以5500人對戰約4萬人的日軍,在一路潰退的情況下,以自身陣亡264人的代價,使日軍付出了死傷2000人的代價,可見其驚人之戰鬥力。這還要考慮到,日軍在碧蹄館之戰精銳齊出,立花宗茂、小早川隆景、黑田長政、吉川廣家、小西行長、宇喜多秀家、石田三成、大谷吉繼等日本戰國知名人士全部出馬,尚且無法奈何兵力處在絕對劣勢的明軍,仍舊使明軍逃逸而去。由此可見,日本戰國軍隊在實質上确實是非常脆弱的軍隊,在大好形勢下,其作為仍舊非常有限。盡管日本人将碧蹄館之戰吹得天花亂墜,但這一戰暴露的正是日本戰國軍隊的無能。

豐臣秀吉侵略北韓為何會失敗?

從最後結果上看,碧蹄館之戰雖是日軍的一次勝利,但戰術上的勝利彌補不了戰略上的劣勢。當時數萬日軍集結于王京,後勤補給困難,即便日軍戰勝明軍,在戰後也無法向前推進,無法對明軍形成反攻攻勢。

于是,在僵持了短短的3個月以後,日軍在四月十八日退出了北韓王京,集體撤到了北韓沿岸地帶。碧蹄館之戰和第一次平壤之戰一樣,都是明軍打了敗仗,而日軍不但沒能夠向前進取,反一再退縮,這說明了當時日本戰國軍隊的嚴重局限性。此後,除去日軍退據的慶尚南道以外,北韓其餘七道和慶尚北道盡被收複。豐臣秀吉發起的第一次侵略北韓戰争,就以這樣虎頭蛇尾的方式告終。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文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