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舜臣力挽狂瀾,并非依靠龜船戰艦,而是另有取勝法門知己知彼運籌帷幄重蹈覆轍

作者:趣觀曆史
“耿耿憂難歇,秋風彌自憐。雲深疲去雁,露冷咽鳴蟬。薄命貧仍病,疏心悔更愆。無聞聖所戒,而我已茲年。”

豐臣秀吉的日本軍隊進入了北韓半島,運氣有如神助,可以說是北韓王朝自斷雙臂,自沉的自沉,逃跑的逃跑,難道北韓王朝就要這樣兵不血刃的被日本軍隊擊敗了嗎?日本人其實也沒有想到,一開始非常輕松的幾場勝利隻是整場戰争的序章,就在北韓王朝節節敗退的時候,北韓王朝的英雄,李舜臣登上了曆史的主舞台。

李舜臣為什麼可以力挽狂瀾,拯救北韓王朝,止住了節節敗退的頹勢呢?現在的絕大多數文學和影視作品,也包括北韓半島地區自己拍攝的影視作品都把李舜臣成功的原因歸結到了北韓王朝的龜船上,好像是龜船猶如神兵利器,隻要一出現在戰場之上就可以立刻擊敗日本軍隊。翻開曆史的資料,查閱戰場上的資料我們不難發現,北韓王朝的水軍力量中可以投入到戰鬥的龜船實際上并不多,而且就算是有大量的龜船投入到戰鬥,也不能成為北韓軍隊的取勝要素,北韓軍隊的取勝關鍵還是來自于科技實力的優勢地位。

李舜臣力挽狂瀾,并非依靠龜船戰艦,而是另有取勝法門知己知彼運籌帷幄重蹈覆轍

▲大戰之中的李舜臣(劇照)

在當時的戰場上,日本水軍的主力戰艦叫做安宅船。這種戰艦屬于比較傳統的戰船,結構上非常簡單,這種戰船在船體的兩側開有射擊孔,弓箭手和火槍手可以通過這些射擊孔來攻擊敵人,在船體的頂部位置安裝了機關和保護闆,在和敵方的戰艦接近的時候,雙方交火,可以把保護闆直立起來,起到一個保護的作用,船員們在保護闆後攻擊敵人,一旦和地方的戰船短兵相接的時候,就可以放下保護闆,保護闆就變成了登船利器,船員們可以直接利用保護闆向前沖殺,登上地方的戰船,奪得主動權。因為這種安宅船的結構特點,也決定了日本水軍的主要戰術,主要戰術就是利用速度,迅速地接近敵方的戰船,盡量和敵方貼身肉搏,短兵相接,把戰船對抗轉化成登船的白刃戰。

李舜臣力挽狂瀾,并非依靠龜船戰艦,而是另有取勝法門知己知彼運籌帷幄重蹈覆轍

▲日本安宅船(畫作)

和日本水軍的戰術截然不同,因為北韓王朝的戰船結構不同,北韓王朝水軍的主要作戰的艦船叫做闆屋船,這種闆屋船的結構相比于日本的安宅船要先進一些,闆屋船的主要優勢在于這種戰船在船體的兩側都安裝了火炮裝置,有了火炮的加成,闆屋船就可以遠距離的攻擊對方的戰船,這種遠端武器所帶來的好處就是北韓王朝的水軍士兵們可以不需要登上對面的戰船和對方短兵相接,就可以把對面的戰船擊沉,這在當時的戰争中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優勢。李舜臣為什麼最後不止成為了北韓王朝的英雄,更影響了整個世界海戰曆史的原因絕不是幾艘龜船,而是他的遠距離進攻的作戰方法,這種遠端攻擊的作戰方法和後來的特拉法爾加海戰中英帝國與西班牙王國的戰争方式可以說是異曲同工。

李舜臣非常清晰地洞察了整個戰場上的敵我情況,他清楚地知道北韓王朝的軍隊在戰船數量上趕不上日本軍隊的數量,是以說登船作戰的話北韓王朝的水軍就會陷入劣勢,但是闆屋船的優勢就在于攻擊距離上的壓制力,如果可以發揮攻擊範圍的優勢,北韓王朝的水軍就可以以弱勝強,以少勝多,北韓王朝的闆屋船不停地用遠端火炮殺傷日本的戰船,在場面上,北韓王朝的海軍取得了很大的優勢。這還隻是李舜臣的先手,李舜臣在這最初的一輪攻擊還都隻是佯攻,并沒有打算和日本水軍展開決戰,沒有這麼大壓力的李舜臣自然是發揮的遊刃有餘。

李舜臣力挽狂瀾,并非依靠龜船戰艦,而是另有取勝法門知己知彼運籌帷幄重蹈覆轍

▲海戰中的北韓闆屋船(劇照)

現在我們回顧這場戰争,用上帝視角來觀看的話就會發現,李舜臣确實趕上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所有官職和地位比他高的軍官頭領逃跑的逃跑,自沉的自沉,一下子就把他推向了前台,而且在最初一輪的日本軍隊的進攻下,李舜臣的部隊也沒有成為日本軍隊重點攻擊的對象,極大的保留住了反抗的實力,而且到了水軍和水上戰鬥的階段,李舜臣在戰略戰術和戰艦的科技含量上遠遠高于日本軍隊,可以說李舜臣完全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的優勢,李舜臣在看到雙方的差距之後,随即發起了玉浦海戰并且是大獲全勝,為自己人生的巅峰開了個好頭。

一路北逃的北韓王朝宣祖終于是毫無退路,他選擇了向明帝國求援,明帝國作為當時亞洲地區的中心之國當然是伸出了援手,明帝國的軍隊開始一步一步的進入到北韓半島地區幫助北韓王朝作戰。一到了北韓半島,名将李如松就立刻擊潰了日本的軍隊,遭到了失敗的日軍迅速地轉變了自己的戰術思路,開始全力進攻原本被忽視的全羅道地區,得到了明帝國幫助的北韓王朝軍隊士氣大振,取得了幸州大捷,但是随着戰事和時間的推移,這場戰争的節奏開始變得微妙了起來。

李舜臣力挽狂瀾,并非依靠龜船戰艦,而是另有取勝法門知己知彼運籌帷幄重蹈覆轍

▲李如松将軍(雕像)

因為在戰争中一開始的時候,北韓王朝的軍隊是節節潰敗,随着軍隊的敗退,整個文官勢力也是一潰千裡,不管是後勤補給還是上傳下達都陷入了極大的困境,這就導緻了遠道作戰的明帝國軍隊後勤補給供應不上,各支部隊的資訊交流不暢,這一下子就從突擊戰變成了消耗戰,整個戰争變得僵持了起來,這種緩慢的戰争節奏讓李舜臣非常的不利,而且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是在戰争初期釀成大錯的元均居然重新執掌了北韓王朝的水軍,立下大功的李舜臣因為他人的讒言被投入了大獄,這一下子從高峰跌入了低谷,看到了李舜臣淡出戰局之後,日本顯然不會放棄這樣的機會,日本軍隊繼續向北韓王朝發起着進攻,而且在這場維持了數年的消耗戰中,重新執掌水軍的元均有一次在漆川梁海戰中一敗塗地,北韓王朝又一次地陷入了危局。

李舜臣是如何有一次成為了拯救北韓半島的英雄呢?最終李舜臣又有什麼樣的人生結局呢?

參考資料: 《明朝萬曆北韓戰争》 《亂中日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