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世紀末,大西洋上爆發了人類曆史上著名的海戰——格拉沃利讷海戰。在這場海戰上,不可一世的西班牙無敵艦隊被英國艦隊擊潰,幾乎全軍覆沒。巧合的是,十年以後,在東方又爆發了一場著名的海戰:露梁海戰。

提起壬辰倭亂中的海戰,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李舜臣和他指揮的鳴梁海戰。不過,不管是從規模上,還是從戰果上來看,露梁海戰都比鳴梁海戰大得多。這場海戰,可謂是明帝國海軍、北韓海軍和日本海軍的最強對決。
壬辰倭亂爆發以後,日軍勢如破竹,将北韓三都八道全部占領,北韓宣祖李昖倉皇出奔,向宗主國明朝求援。明廷對于是否援朝抗倭存在争議,但萬曆皇帝認為“倭寇之圖北韓,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北韓實是以保中國”,于是出兵援助北韓。
明朝名将李如松率領四萬明軍,在少量北韓軍隊的支援下,與十四萬日軍展開血戰。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以後,日軍損失慘重,豐臣秀吉決定和中朝議和。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因素,這次議和以失敗而告終,豐臣秀吉再次發兵侵朝。
這時,李如松已經戰死北疆,李舜臣也被誣告入獄,失去兵權,以白衣從軍。沒了熟悉北韓戰場的李如松和李舜臣,中朝聯軍的戰鬥力大大削弱,明朝陸軍損失慘重,北韓水師在漆川梁之戰中幾乎全軍覆滅。
無奈之下,北韓再次啟用李舜臣。李舜臣到任以後,費盡心血,才将北韓水師重組起來,并于鳴梁海戰中以少勝多,擊敗日本海軍。鳴梁海戰結束以後,中朝陸軍與日軍展開作戰,雙方互有勝負。
1598年8月,日本的枭雄豐臣秀吉去世,兩個月以後,這個消息傳到了北韓戰場上,日軍士氣大為受挫,軍心渙散,失去戰心。前線上的大名們各懷鬼胎,也準備率領自己的部下撤退。可是,小西行長率領的軍團撤退不及,被明朝聯軍攔截。小西行長向島津義弘等大名求援,日本方面集結海軍,試圖救援小西行長。
明軍水師提督陳璘和李舜臣見狀一緻認為,日軍想要救援小西行長,一定會通過露梁海。于是,明朝聯軍決定,在露梁海上截擊想援救小西行長的日軍援軍立花宗茂、島津義弘、小早川秀包、高橋統增、宗義智、寺澤廣高等部。
這場海戰雙方投入的兵力都很多,日本水軍共有艦船500餘艘,兵力萬餘人,且大部分都是島津家的精銳。陳璘、李舜臣得知日軍情報以後,制訂了作戰計劃。由于明朝水師和北韓水師的作戰方式不同,是以陳璘和李舜臣各自領軍,于露梁海兩側埋伏。
露梁海戰爆發以後,雙方頓時展開激烈的海戰。“月挂西山,山影倒海,半邊微明,我船無數,從陰影中來,将近賊船,前鋒放火炮,呐喊直駛向賊,諸船皆應之。賊知我來,一時鳥铳齊發,聲震海中,飛丸落于水中者如雨。”(《柳成龍懲毖錄》)
日本水師知道明朝水軍可能會于露梁海設伏,是以他們選擇夜裡渡海,就是為了借助夜色,讓明朝聯軍的火炮難以發揮作用。但是,陳璘早有準備,他提前準備了許多裝有稻草等易燃物的物品,一旦接近日軍艦船,立刻将燃燒物扔到船上。明朝聯軍發現火光以後,便會集中火力,猛攻日本艦船。
不過,日本水師也都是島津家的精銳,戰鬥力很強,他們很快組織起反攻,将先鋒鄧子龍包圍。年過七十的鄧子龍見狀率領三百士卒奮勇拼殺,擊殺日軍無數。然“他舟誤擲火器入子龍舟。舟中火,賊乘之,子龍戰死。”(《明史·鄧子龍傳》)
見鄧子龍戰死,陳璘悲痛不已,李舜臣也命部下向日軍猛攻。“兩軍突發,左右掩擊,炮鼓齊鳴,矢石交下,柴火亂投,殺喊之聲,山海同撼。許多倭船,大半延燃,賊兵殊死血戰,勢不能支,乃進入觀音浦,日已明矣。”(《北韓李忠武公行述》)
日軍損失慘重,大部分戰船被焚毀,隻能跳水登岸,但他們又遭到陸上明軍截殺,死傷大半。島津義弘見敗局已定,遂率領數百隻戰船潰逃。
見到島津義弘逃跑,北韓水師統帥李舜臣憤怒不已,作為北韓将領,他對日軍恨之入骨,自然不願放過島津義弘。李舜臣率北韓水師追擊,進入觀音浦,再度與日軍血戰。陳璘十分敬佩李舜臣,他見李舜臣孤軍深入,便立刻率明軍水師趕去支援。
在炮火的打擊下,日軍損失慘重,但這也激起他們的抵抗意志。在混戰當中,李舜臣被日本人的火繩槍射中胸口,不幸陣亡。臨終以前,李舜臣指令麾下将士秘不發喪,繼續追擊日軍。最終,島津義弘隻剩下50餘艘船狼狽逃走,其餘倭船均被聯軍燒毀,萬軍日軍全軍覆沒。至此,露梁海戰以中朝聯軍的大勝而告終。
露梁海戰是一場偉大的海戰,在這場海戰上,大明将士和北韓水軍浴血奮戰,精誠合作,将日本水軍擊潰。這次戰役是中朝聯軍的大勝,它給予日軍重創,對戰後北韓200年和平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參考資料:
《明史》
《柳成龍懲毖錄》
《北韓李忠武公行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