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常說:“冬吃蘿蔔,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蘿蔔不僅營養豐富,而且健胃消食是一種常見的健康食材。過去,客家人為了儲存食物,就把蘿蔔制作成蘿蔔幹,以便随時食用。今天的節目,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蘿蔔幹是怎麼制作而成的。
視訊加載中...
客家祖地——上杭,位于汀江的中遊,這裡寬闊的河面,充沛的雨量加上兩岸寬闊的盆地,造就了上杭肥沃的土壤。淳樸智慧的客家人就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臨近冬至,又到了蘿蔔收獲的時節,45歲的劉菊香這些天都在自己家的蘿蔔地裡忙碌着。客家人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不僅是順應自然的生存之道,更是一種因地制宜的變通之法。以農耕為生的劉菊香精心料理着腳下的每寸土地,種下的每棵蘿蔔都充滿生機。剛挖起的蘿蔔,捋掉一些泥土後,放在大桶裡,一層蘿蔔一層鹽,裝滿後再壓上木闆和大石塊。食材的獲得需要耐心的等待,接下來的7天,大量的鹽份會慢慢滲透到蘿蔔當中,形成了蘿蔔幹特有的風味。七天過後,大桶裡的蘿蔔被取出,放到竹架上晾曬三天,此時的蘿蔔表皮發皺,呈誘人的淡黃色。把大桶裡的鹽水過濾後煮開,放入淹過的蘿蔔,沖洗、消毒,再經過幾次晾曬、脫水、消毒後就可以入壇腌制。在上杭縣的大埔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蘿蔔幹。由于今年做的量大,劉菊香找來了幫手。堂姐莫美玲有十多年的蘿蔔幹制作經驗,是最好的人選。蘿蔔幹對兩姐妹來說,不僅是一種食物,而且還是被儲存在歲月之中的生活和記憶,永遠也入壇腌制的蘿蔔幹,需要靜靜地呆上6個月以上時間的發酵,這時色澤金黃、柔韌鮮香的蘿蔔幹就可以食用了,它不僅是農家人的下飯菜,還走出了深山,走向了大城市。上杭蘿蔔幹有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有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鄉、親人、勤儉、懷念等情感緊緊揉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田,讓人分不清哪一種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