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漢在很多人眼中都是三國時期的"主角",至少民間文學形象中是這樣的。不過蜀漢或者說劉備集團的一些人物的知名度可能并不高,大概隻有"卧龍"、"鳳雛"、"五虎上将"這樣的人物更鮮明一些。下面小編介紹一個知名度不算太高,但在當時卻比較重要的蜀漢人物——張裔。他被評價為西蜀的鐘繇,曾作為諸葛亮的對手,後來又成為諸葛亮的左膀右臂和親密的"石交"。
張裔是益州蜀郡成都人,按《華陽國志·蜀志》中的記載,成都中有"柳、杜、張、趙、郭、楊"幾個大姓豪族,張裔可能是出身成都大戶。張裔少攻經史,研究《春秋公羊傳》、《史記》、《漢書》等典籍。張裔可能出身世家望族,有文化經學上的造詣,又在益州政權的政治中心(劉焉将益州治所從綿竹遷徙到成都),他的仕途是不用愁的。
最關鍵的還有名士許靖的評點。許靖本來是豫州汝南人,他和許劭一起主持"月旦評",就是每個月評點鄉裡人物。許劭就是給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評語的人,許靖也有臧否人物之能,掌握相當的話語權。在東漢末年時期的社會背景下,擁有話語權的名士的評點,對一個人的仕途發展非常重要。
許靖先避難豫州、揚州、交州,最後收到劉璋的拉攏進入益州,作為蜀郡太守,比較重要的一個位置。其實許靖的有些行為容易遭到鄙視,比如劉備圍攻成都的時候,許靖就打算翻牆投降但被發現,非常沒有氣節。不過盡管如此,劉備仍然要忍着惡心任命許靖為長史、太傅,許靖的外侄孫陳祗還成為蜀漢後期的尚書令,可見許靖這樣一個名士的影響力。
說了這麼多許靖,主要是想說明名士評語的分量。張裔就受到過許靖的評點:"幹理靈活,是中夏锺元常之倫也",将張裔比作鐘繇,這應該是是一個很高的評價,對張裔的仕途相信也是比較重要的助力。張裔入仕是在劉璋統治益州時期,被舉為孝廉,出為魚複長;後來又回到成都成為益州從事,領益州帳下司馬。這是在劉備消滅劉璋之前的張裔的履曆。
在建安十六年(即公元211年),劉備受到劉璋的邀請進入益州,暫時駐軍在葭萌收買人心;在建安十七年(即公元212年),劉備與張松的陰謀暴露,劉備倒戈進攻劉璋,同時諸葛亮、張飛、趙雲、劉封等人也從荊州進入益州,張飛攻克江州這個水道交通樞紐之後,諸葛亮、張飛、趙雲分兵行動。張裔與諸葛亮的第一次接觸,就在這個時期。
張飛北上收服巴西郡;趙雲一路進攻江陽、犍為等地;諸葛亮進攻德陽。諸葛亮的對手就是張裔,他受到劉璋的安排駐守在德陽陌下。後來諸葛亮有一封《與張裔書》,中間就提到德陽的戰事,張裔的軍營已經受到損壞,但是還是成功抵擋住諸葛亮的進攻。直到張飛取得巴西郡後協助諸葛亮一同進攻德陽,張裔才戰敗回到成都。
劉備集團連戰連捷圍攻成都,劉璋看見事不可為決定投降,派遣張裔作為使者見劉備,得到"禮其君(劉璋)而安其人(蜀中人士)"的承諾後,劉璋才打開城門。張裔加入劉備集團,先後做過巴郡太守、司金中郎将(負責農業、軍事之器具),而後被任命為益州太守。
這個益州并非整個益州,是南中地區的一個郡。南中地區的叛亂比較嚴重,益州郡已經出現端倪。益州太守正昂被殺,渠帥雍闿(孟獲的舊主,雍闿死後才輪到孟獲成為首領)暗中聯合孫權,不服從劉備的統治。張裔到益州之後也沒有什麼好果子吃,不過他比正昂強一些,畢竟沒有被殺,而是被雍闿送到東吳交給孫權處置。
孫權也沒有把張裔當一回事,張裔在東吳流亡三年,直到蜀漢建興元年(即公元223年),蜀漢與東吳關系緩和,諸葛亮令鄧芝出使東吳,就吩咐鄧芝把張裔從孫權手中撈回來。孫權原先忽視張裔,臨别之前的一番對話才看出張裔的才幹,想要追回張裔,但是張裔已經進入蜀漢境内。
張裔回到蜀漢就進入丞相府,先成為丞相參軍,領益州治中從事;後來成為留府長史。從這些職位來看,張裔應該可以說是諸葛亮的左膀右臂。我們看諸葛亮去世後的繼承人蔣琬和自以為繼承人的楊儀,身份都是丞相長史。在張裔做長史的時候,蔣琬的身份是參軍,直到建興八年(即公元230年),張裔去世後,蔣琬才代替了張裔的位置。
張裔作為丞相長史,屬于蜀漢權力中樞上的重要人物;他與諸葛亮的關系也很親密,諸葛亮在《與張裔書》中将自己與張裔比作"古之石交"、"舉雠以相益,割骨肉以相明"。不過史料中對張裔也有不小的非議。張裔這個人物似乎有些小器,而且不甚公正。
張裔與楊洪是好友,楊洪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人物,這裡就不詳細介紹。張裔被流放到東吳的時候,楊洪做蜀郡太守。張裔的兒子張郁做郡吏,因為一些過錯被楊洪責罰,沒有被楊洪特殊照顧。因為這樣一件事,張裔與楊洪的關系出現裂痕。諸葛亮想用張裔為留府長史,詢問楊洪的意見,楊洪回答張裔才能足以勝任但是性情上并不公正,建議諸葛亮以向朗為留府長史,讓張裔暫時跟随諸葛亮左右。
楊洪給張裔使絆子,時人或認為楊洪自己觊觎長史的位置,或認為楊洪擔心張裔官居要津後針對自己,沒有想到張裔身上。後來張裔又與司鹽校尉岑述不和,影響到工作,《與張裔書》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諸葛亮大打感情牌,來調解張裔與岑述的沖突。張裔與楊洪、岑述都有沖突,人緣極差,就像魏延在蜀漢一樣,問題當然出在張裔身上。楊洪也是以洗脫自己故意貶低張裔的嫌疑。
總而言之,張裔的形象還算是比較鮮明,才幹出衆,愛憎分明,不算聖賢君子,但也不至于到法正那樣睚眦必報的程度,沒有涉及到原則性的問題。相反張裔對待劉璋、劉備也算忠心可嘉,在"益州之戰"中堅持抵抗諸葛亮、張飛,沒有向吳懿、李嚴、費觀、李恢、許靖那樣倒戈投降,出使劉備時為劉璋争取生存空間;被流放東吳三年"流徙伏匿",還是堅持回到蜀漢。還算是留給後人一個正面的曆史形象吧。
參考文獻:《三國志》、《華陽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