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聽江南絲竹品浦東宣卷,看蘆葦編織聞蒲葉飄香 非遺文化和端午文化在周浦公園交相輝映

作者:新民網

昨天(12日)是端午節小長假第一天,由周浦鎮文化服務中心主辦的“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2021周浦鎮“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暨第56屆端午節小上海民俗文化展示會,為端午佳節送上了豐盛的文化大餐。非遺文化和端午文化進入周浦公園展演,有百年前浦東宣卷的演唱、有江南絲竹的合奏、有上海海派蘆葦畫;還有老農編草鞋、中學生畫糖畫和剪紙、滬劇、快闆;有着一色土布服裝的鄉村老媽媽,在展台前穿針引線做香袋,心靈手巧包粽子,還輪番出現三代相聚做香袋包粽子的動人場景。有些孩子在家長的帶領下,前來參與體驗非遺文化的魅力,學蘆葦畫,學蘆葦編織、學草鞋編織、學做香袋、學包粽子等。傳承傳播非遺文化,共同推進新時代的文明實踐活動。香袋的香,蘆葦葉的香,艾草、菖蒲的香,似乎要香滿整個公園。

親切好聽有味道

“浦東宣卷”的舞台前擠滿了遊客,周福妹等表演者把古老的曲調,創作了新詞,頌揚偉大的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的豐功偉績。一位叫李娟的遊客笑着說:浦東宣卷用浦東方音演唱,親切,好聽,有味道。

聽江南絲竹品浦東宣卷,看蘆葦編織聞蒲葉飄香 非遺文化和端午文化在周浦公園交相輝映

圖說:國家級非遺項目一百年浦東宣卷開演啦!陳軍賢 攝

浦東周浦宣卷在2014年入選國家級非遺目錄,是江南傳統的民俗民間藝術之一,唐宋時期即有記載。明清時期,流行于蘇州一帶。晚清時,宣卷由蘇州傳入浦東周浦,與浦東說書、鑼鼓書、上海說唱和上海評話一樣,屬于為數不多的采用浦東方音、化用本地曲調的上海本土地方性曲藝品種,是上海曲藝的重要代表,展現着上海本土曲藝文化的特有風采。可喜的是,周浦鎮文化服務中心于去年成立了“浦東宣卷”傳承傳唱隊,深入到學校、社群、鄉村傳承傳唱非遺經典。

祖孫三代織螞蚱

是什麼聲音那樣悠遠動聽?這是周浦鎮江南絲竹國樂團在演奏。遊客紛紛彙聚過來駐足聆聽。該國樂團在2017年被上海音樂家協會民管會評為江南絲竹優秀傳承基地,2018年度綜合考評中獲a級樂團稱号,被上海市非遺中心評為江南絲竹保護和傳承先進集體。

蘆葦畫是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一年前由“牛班有書”創始人李承翰引入上海,創立了“上海海派”蘆葦畫。這次展演,李承翰以蘆葦的稈為原料,以“一大會址”和“紅旗牌”國産轎車為題材,充分利用蘆葦的自然光澤、紋理、質感和輔助紅色旭日背景,采用國畫、版畫、剪紙、烙畫等諸多藝術表現技法,經過選、熨、刮、粘、刻、剪、編、烙、組等十幾道工序,創制出形象逼真、構圖合理、獨具特色的大型蘆葦畫手工藝品。

蘆葦編織也是浦東的非遺項目,周浦鎮沈西村的施華鑫是一個蘆葦編織能手。他用青青蘆葉精心編織出鄉野中各種形态的螞蚱等動植物。老施還把蘆葦編織傳授給妻子朱平雲和女兒以及女兒的孩子小寶,她們祖孫三代圍在展台前,一起編織螞蚱,一起手工制作蘆葦畫,成了這屆民俗展演的一大亮點。

聽江南絲竹品浦東宣卷,看蘆葦編織聞蒲葉飄香 非遺文化和端午文化在周浦公園交相輝映

圖說:三代同桌蘆葦編織樂盈盈! 陳軍賢 攝

晶瑩剔透糖畫來

八旬老伯王桃生正在展台邊,手執一根根稻草稈,麻利地編草鞋。展台上放着好多雙已經好的草鞋。王桃生從小在東海邊長大。他說,浦東沿海地區300多年前就開始使用稻草、蘆葦來編織各類物品,是人類最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稻草和蘆葦具有特殊的韌性,同時兼具柔、輕和防潮的自然特性。81歲的王桃生,業餘用稻草編織草鞋等編織品已有70多年的曆史了。

周浦實驗學校的學生在劉老師的指導下,正在展台前畫糖畫。4名學生分2人一組,一人負責熬制糖漿,另一人則舉着不鏽鋼勺,專心緻志地用糖漿在光潔的石闆上繪制出一幅幅晶瑩剔透的糖畫。片刻間,鳳凰、蝴蝶、胡蘿蔔等圖樣躍然“闆上”,赢得遊客的一片贊揚聲。

“以往畫糖畫都是老藝人,現在糖畫被校上司引入課堂,作為學校的拓展課。”4名“糖畫傳人”都是國中生。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她們在傳承傳統糖畫技藝的基礎上更有創新:學生們改良了傳統糖漿配方,在其中加入柚子茶,如此繪制出的糖畫不僅更晶瑩,吃起來甜蜜中還透着清香。“沒吃過這麼好吃的糖畫,頓時覺得端午節甜蜜蜜的。”一位林姓遊客啧啧稱贊道。

紅紅火火的剪紙展台前,也是人頭攢動。本鎮澧溪中學學生剪紙隊的隊員們在傅老師等老師的指點下,正靈巧地刻動着手中小刀,在人們轉眼之間,一幅幅刻紙作品躍動在他們的手中,令觀看者驚歎不已。他們刻的“喜”字,“福”龍飛鳳舞,喜氣盈盈。他們刻的花鳥等畫,更是栩栩如生。傅老師介紹說,刻紙也屬剪紙,但比單純的剪紙更難以把握,但學生們深入鑽研,刻紙作畫水準提高很快,經常應邀外出展演。學校上司對此也很重視,把刻紙作畫作為校的重要拓展課。

聽江南絲竹品浦東宣卷,看蘆葦編織聞蒲葉飄香 非遺文化和端午文化在周浦公園交相輝映

圖說:澧溪中學學生正在刻紙作畫。陳軍賢 攝

象征着五谷豐登

在包粽子、做香袋展台前更是圍滿了遊客。不少遊客争着向包粽子、做香袋的鄉村老媽媽學包粽子,學做香袋。朱惠君老媽媽包粽子、做香袋已有50年的曆史。她把女兒及女兒的孩子帶到了展台前,三代同桌包粽子、做香袋,其樂融融,共同傳承端午文化。

聽江南絲竹品浦東宣卷,看蘆葦編織聞蒲葉飄香 非遺文化和端午文化在周浦公園交相輝映

圖說:鄉村老媽媽包粽忙。陳軍賢 攝

自2005年端午節起,周浦鎮周東村等鄉村的沈寅芳、沈桂芳等20多位老媽媽,堅持16年參與周浦小上海端午節民俗文化展示會。她們曾應邀到過南京路第一食品店、江灣五角場、奉賢南橋、長甯區等地舉行包鄉土粽表演,還應邀到過上海電視台錄制與名演員一起包鄉土粽的節目。

沈桂芳包的籮蒲粽很有特色,方形的似舊時的籮蒲。籮蒲是舊時農家用來裝稻谷等糧食的竹編器具,現在包籮蒲粽象征着新時代五谷豐登,年年有餘,也是對古時籮蒲的記憶。老媽媽們都有50多年的包粽曆史,包粽的技藝堪稱一流。展台上放着三角粽、桑蠶粽、紮粽、小腳粽、迷你粽等,都是她們的傑作。

通訊員陳軍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