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做香袋,包粽子,體驗非遺!浦東周浦這個公園飄滿“端午香”

做香袋,包粽子,體驗非遺!浦東周浦這個公園飄滿“端午香”

今天是端午節小長假第一天,非遺文化和端午文化進周浦公園展演——浦東宣卷的演唱、江南絲竹合奏、上海海派蘆葦畫等衆多非遺文化,一色土布服裝的鄉村老媽媽在展台前穿針引線做香袋,巧包粽子,引來不少孩子們紛紛上前體驗。香袋的香,蘆葦葉的香,艾草、菖蒲的香,端午節的香氣飄滿整個公園。

這是由周浦鎮文化服務中心主辦的“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2021周浦鎮 “文化和自然遺産日” 暨第56屆端午節小上海民俗文化展示會為端午佳節送上的文化大餐,通過傳承傳播非遺文化,共同推進新時代的文明實踐活動。

“浦東宣卷”的舞台前,周福妹等表演者把古老的曲調,創作了帶有紅色印記的新詞,遊客李娟笑着說:浦東宣卷用浦東方音演唱,親切,好聽,有味道。

浦東周浦宣卷在2014年入選國家級非遺目錄,是江南傳統的民俗民間藝術之一。晚清時,宣卷由蘇州傳入浦東周浦,與浦東說書、鑼鼓書、上海說唱和上海評話一樣,屬于為數不多的采用浦東方音、化用本地曲調的上海本土地方性曲藝品種,是上海曲藝的重要代表,展現着上海本土曲藝文化的特有風采。周浦鎮文化服務中心去年成立了“浦東宣卷”傳承傳唱隊,深入到學校、社群、鄉村傳承傳唱非遺經典。

不遠處,周浦鎮江南絲竹國樂團的演奏悠揚動聽。該國樂團在2017年被上海音樂家協會民管會評為江南絲竹優秀傳承基地,2018年度綜合考評中獲a級樂團稱号,被上海市非遺中心評為江南絲竹保護和傳承先進集體。

蘆葦畫是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一年前由“牛班有書”創始人李承翰引入上海,創立了“上海海派”蘆葦畫。這次展演,李承翰以蘆葦的稈為原料,以“一大會址”和“紅旗牌”國産轎車為題材,充分利用蘆葦的自然光澤、紋理、質感和輔助紅色旭日背景,采用國畫、版畫、剪紙、烙畫等諸多藝術表現技法,經過選、熨、刮、粘、刻、剪、編、烙、組等十幾道工序,創制出形象逼真、構圖合理、獨具特色的大型蘆葦畫手工藝品。

蘆葦編織也是浦東的非遺項目。周浦鎮沈西村的施華鑫是一個蘆葦編織能手。他用青青蘆葉精心編織出鄉野中各種形态的螞蚱等動植物。老施還把蘆葦編織傳授給妻子朱平雲和女兒以及女兒的孩子小寶。祖孫三代圍在展台前,一起編織螞蚱,一起手工制作蘆葦畫,成了這屆民俗展演的一大亮點。

做香袋,包粽子,體驗非遺!浦東周浦這個公園飄滿“端午香”

包粽子、做香袋展台前,不少遊客在向包粽子、做香袋的鄉村老媽媽學本領。朱惠君老媽媽包粽子、做香袋可是一把好手,此次展示會三代同桌包粽子、做香袋,其樂融融,共同傳承端午文化。

自2005年端午節起,周浦鎮周東村等鄉村的沈寅芳、沈桂芳等20多位老媽媽堅持16年參與周浦小上海端午節民俗文化展示會。展台上放着三角粽、桑蠶粽、紮粽、小腳粽、迷你粽都是她們 的“作品”。沈桂芳包的籮蒲粽很有特色,方形的似舊時的籮蒲。籮蒲是舊時農家用來裝稻谷等糧食的竹編器具。現在包籮蒲粽象征着新時代五谷豐登,年年有餘,也是對古時籮蒲的記憶。

作者:陳軍賢 唐玮婕

編輯:徐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