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清了之前分析的疑點後,便可以發現一個真實的楊文幹事變: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六月初三,李淵離開長安前往仁智宮避暑,李世民與李元吉同行,李建成留在長安鎮守。此時已與李建成結為一黨的李元吉,已經有了從肉體上将李世民消滅的想法,因為李建成的阻止才沒有付諸實施。在這個時候,李元吉更是勸李建成乘機搞掉李世民。

▲電視劇《貞觀之治》中,李淵與李世民、李元吉
當時的慶州都督楊文幹,原來曾擔任過東宮禁衛的職務,和李建成關系密切。李建成在以前的時候,曾經私下裡指使他募集勇士送給他自己作為私人武裝。
普通人外出旅遊尚且需要計劃一番,身為天子的李淵要外出避暑,包括安全、坐鎮在内的諸多事宜就更是需要提前進行考慮和安排。身為太子并肩負李淵出遊時坐鎮京師重任的李建成,當然是在李淵計劃前去避暑的一開始就得知了消息的。在李建成看來,李淵的外出,自然是給了他進行類似招募骁勇這樣非法舉措的時間和空間。是以,當李淵等人到達仁智宮後,李建成便(又)派遣爾朱煥和喬公山這兩個東宮中級軍官,給楊文幹運送铠甲。
運送铠甲的事情說大不大,但說小也不小,無論是铠甲的來源和運送的路線,都需要事先進行計劃。是以,通過收買等手段在李建成身邊安插了自己眼線的李世民,也自然是提前知道了這一計劃,進而能夠針對這一計劃策劃并實施自己的陰謀。結果受到李世民收買的爾朱煥和喬公山在中途的時候跑去仁智宮向李淵告發了此事,說李建成指使楊文幹造反,準備裡應外合對付李淵。同時,甯州(在仁智宮附近)也有個受到李世民收買的叫作杜鳳舉的人前來告發此事。
由于慶州離仁智宮不遠,此事如果屬實,那李淵的處境就非常危險,又驚又怒的他就找了個理由,派人前去召李建成前來仁智宮。得知消息的李建成恐懼不敢前往,一個叫徐師谟的幕僚勸他起兵造反,不過在最後他還是聽從了另外一個幕僚趙弘智的建議,輕裝前往仁智宮向李淵請罪。
▲電視劇《貞觀之治》中,李淵聽聞楊文幹謀逆後又驚又怒
李淵馬上就把李建成囚禁了起來,然後又派大臣宇文穎前去召楊文幹(自然又是找的别的理由),受到李世民收買的宇文穎見到楊文幹後卻将實情告訴了他。在六月二十四日的時候,楊文幹就幹脆起兵造反了。
李淵得知消息吓得不輕,一方面派人前去讨伐,一方面就召李世民前來,讓他率領軍隊前去讨伐楊文幹。李世民表示楊文幹不足為慮,派遣一員大将前去就足夠了。李淵認為此事既然牽連到了太子李建成,響應的人恐怕會很多,執意讓李世民前往,還向他許諾說平叛回來後就立他為太子,将李建成降為蜀王,通過讨價還價從李淵口中得到了想要的承諾的李世民便出發前去平叛了。這是六月二十六日的事情。
當天晚上,李淵因為擔心一旦難發,夜間在仁智宮難以應對,就離開仁智宮前往山外紮營,在第二天白天才傳回。
李世民出發後,李元吉和嫔妃們不停給李建成說情,大臣封倫也為其營解,結果竟說得李淵回心轉意,使其認識到李建成指使人運送铠甲的行為隻是普通的違法,并無造反的動機,并進而意識到将這一普通違法行為,嚴重成可以一舉将其從政治上搞掉的造反的行為很有可能是出于李世民的運作,為了斷絕李世民借機在京師進一步搞鬼的可能,李淵當即便将李建成放回長安,繼續鎮守。
▲電視劇《貞觀之治》中,太子李建成聽從幕僚的建議,輕裝向李淵請罪申辯
在楊文幹被殺,宇文穎被擒後,一方面更加相信是李世民在背後運作,但卻缺乏相關證據的李淵,一方面為了做出解釋(畢竟李建成的私自運送铠甲給地方軍官是違法的行為),另一方面為了對李世民做出警告,便(同時)将此事的性質定為兄弟不和,歸罪于東宮中允王珪、東宮左衛率韋挺和天策府兵曹參軍杜淹,将三人都流放了。(其中前二人是李建成東宮官員,杜淹是李世民天策府的屬官)
李世民對此并不服氣,但此時的他已經知道自己的陰謀已被李淵識破,為了盡快從中脫身,便沒有對這表面上對自己十分不公的懲罰做出異議,隻在私下裡派人給杜淹送去了三百兩黃金。(此事見《舊唐書》及《新唐書》的《杜淹傳》,其中前者說李世民“知淹非罪”,後者說李世民“知其誣”。)
李世民率軍進抵甯州後,楊文幹的部隊全部潰散。七月五日,楊文幹為自己的手下所殺,宇文穎則被李世民捉住,在送到長安被李淵質問後斬首。
以上就是楊文幹事變的過程。
▲電視劇《貞觀之治》中,楊文幹事件中的李世民
說明:
除了紅字部分外,其餘的文字全部是照搬的“楊文幹事變(一)”的相關内容,也就是說是照搬的以《資治通鑒》相關部分為本,兼以《舊唐書》、《新唐書》為補充的史籍上對楊文幹事變的記載。
從中我們可以發現,這樣的對楊文幹事變發生在台面之下的相關内容的補充,與史籍中對楊文幹事變擺在台面上的内容的記載是十分吻合的,是能夠自圓其說,在情理上和事理上都能得到比較完善的解釋的。當然,唯一的問題依然存在,那就是對于這樣的台面下的内容,我們無法找到足夠的相關史料進行無可置疑的證明。
但在本文中,仍将以這樣的假設為真相,這除了因為前面和這裡已經說過的原因外,還有因為隻有這樣假設,隻有以此為基礎,才能解釋李世民之後境遇的急轉直下。
附:李世民的楊文幹事變
前面已經說過,李世民在這場太子之争中雖然曾一度風風光光,呈現出咄咄逼人之勢,但卻始終未能對李建成的太子之位産生根本性的威脅。“春江水暖鴨先知”,身為當事人的李世民對此自然是有着切身的感受的。
此時的李世民,在外因為李唐王朝統一戰争的基本完成,已經不大再有機會通過戰功繼續維持自己表面上的進攻态勢,在内又因為李淵于李建成天然的,日益兼顧的同盟關系而越來越喪失通過改變父親這一最高決策者的态度來扭轉乾坤的可能。
在這樣的情勢下,李建成的一次普通的違例,便給了身為傑出的軍事家的李世民一大機會。他通過對爾朱煥和喬公山、杜鳳舉以及宇文穎的收買,試圖将這一事件的性質由李建成普通的違例設計為李建成造反的鐵案——這一設計如果成功意味着什麼自然不用多說。
由于李元吉等人——尤其是封倫,這一點從繼位後的李世民,在得知封倫在這一事件中的立場後的反應,就可以看出他在向李淵營解中所起的重要的乃至關鍵的作用——的營解,李世民的設計最終功敗垂成。
▲電視劇《貞觀之治》中,楊文幹事件發生後,李元吉極力說服李淵
單就楊文幹事變的結局來說,李世民的損失并不是特别嚴重,至少看上去不如李建成嚴重,因為杜淹在秦王府中的分量是遠遠不能與王珪和韋挺在東宮相提并論的。但事實上并非如此:很快,李世民的境遇就要是以而急轉直下了。
注:本文所有圖檔均來源于網絡。
本文作者:sb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