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幹事件是唐初一個很有名的事件,也是非常關鍵的一個事件,因為它直接導緻了玄武門之變。

對于楊文幹事件,正史(具體而言,就是《舊唐書》和《新唐書》)當中是這樣描述的:太子李建成屢次謀害秦王李世民不成,氣急敗壞的他終于決定铤而走險。
武德七年六月,他趁李淵帶着世民和元吉去仁智宮避暑的機會,勾結自己的死黨慶州都督楊文幹,讓楊文幹為自己招募骁勇,陰謀發動政變。
結果,負責送盔甲給楊文幹的爾朱煥和橋公山在極端的恐懼之下,主動向李淵報告了這件事情,又氣又怕的李淵趕忙召李建成觐見,陰謀敗露的李建成隻得前來認錯。
與此同時,李淵也派遣使者宇文穎下诏給楊文幹,召其觐見,楊文幹見事情敗露,便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兵變。
為了平息暴亂,李淵允諾,隻要李世民平息了叛亂,未來的太子之位就是他的,後來,楊文幹兵敗被殺,可是,在太子黨徒的蒙蔽之下,昏聩的李淵又一次忽悠了李世民,寬宥了膽大妄為的李建成。
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
先來看看事件的經過:
唐武德七年(624年)六月,高祖李淵到長安以北宜君縣仁智宮避暑,命李世民、李元吉随從,李建成留守京師,突然,他得到密報,太子李建成暗通慶州都督楊文幹,正籌集軍械謀反。
李淵大怒,命人以其他理由召李建成往仁智宮見駕,李建成驚恐萬狀,有部下勸他據城起兵,另有人勸他孤身請罪。
李建成聽從了後者,一見父皇,倒地便拜,以頭撞地,幾乎昏厥。李淵盛怒難平,把李建成拘押起來,隻給粗食。
李淵令人傳楊文幹觐見,不料,傳令之人将李淵獲悉密謀之事告訴了楊文幹,楊文幹随即起兵。
李淵一面遣人讨伐,一面召李世民商議對策,并堅持讓李世民親自征剿,許諾得勝還朝後,廢太子,改立李世民,見父皇如此說,李世民率兵出征了,結果大軍還沒到,楊文幹軍已經潰亂,楊文幹死于部下之手。
可是,高祖并沒有履行諾言。仍令太子回京,隻責兄弟不睦,而歸罪于太子府的王珪、韋挺和秦王府的杜淹,并将他們流放。
這個事件本是太子謀反,處理結果卻是"兄弟不睦";李世民本是帶兵平叛,卻遭到部下被流放的處罰。
是李淵過于昏聩、過于信任太子,還是記載本身有問題?唐朝有個叫劉餗的人寫了本《隋唐嘉話》,裡面有"人妄告東宮"的句子,司馬光寫《資治通鑒》時引用了這句話,說明這一事件還有另外的說法。
有人根據劉餗的這句話,作出大膽推測:所謂"楊文幹事件"原來就是李世民一手策劃的陰謀。
李建成送甲胄給楊文幹是真,但不是謀反,而是加強親信的力量,抗衡秦王勢力,李淵事後聽李元吉等人勸解,始知真相,這便有了上述處理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