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為何不采取子午谷奇謀,絕不是因為謹慎膽小

子午奇謀­

“子午谷奇謀”無疑是三國中後期諸多場軍事博弈中留給後世的一大争論焦點,那麼下面咱們就來的聊一聊這個争論千年的“子午奇謀”。

經曆了近四十年的刀光劍影,三分天下的局面完全形成。曹魏政權的實力在三大政權中獨占鳌頭。面對南面的兩個敵對國,曹魏當時的布防主要分東、中、西三個前沿戰線:分别是由大司馬曹休坐鎮的東線、骠騎将軍司馬懿坐鎮的中線以及由安西将軍夏侯楙坐鎮的西線。

諸葛亮為何不采取子午谷奇謀,絕不是因為謹慎膽小

曹魏南面三大戰線

西部戰場的前敵總指揮夏侯楙是大将軍夏侯惇的次子,曹家的宗室成員,他的妻子清河公主是曹操的女兒。無論出身還是地位都是響當當的,但這位當朝天子的姑父卻是個貪财好色的庸碌之輩,放他在西線戰場與其說是鎮守邊疆,倒不如說是來攢政績、湊資曆、刷經驗的。是以蜀漢丞相諸葛亮認為北伐的時機已到,便于魏太和元年,蜀漢建興五年,即公元227年将丞相府北遷至漢中,操練三軍、準備北伐,次年出兵,這期間蜀漢的重要将領魏延提出了被後世争論千年的子午谷奇謀。

首先第一個問題,子午谷奇謀是什麼?

子午谷奇謀見于史書的有兩個版本:

第一,出自裴松之注《三國志》引《魏略》,同時也是《三國演義》中引用的版本。大意是:諸葛亮上出師表,屯兵漢中,在南鄭召開了軍事會議。時任北伐軍前部督、丞相司馬兼涼州刺史魏延提出,自己願意率領五千精銳部隊,從子午道前往長安,不出十天便可兵臨城下,無能的夏侯楙面對猶如天降的強敵必然棄城而走,到時候魏延就可以繳獲長安城内遺留下來的糧草補給固收待援。同時諸葛亮率領主力部隊出斜谷道攻打整個關中地區,這樣一來整個關中地區便可一舉平定。這一計劃得以實作有以下五個必須滿足的條件:

1、魏延率領五千人馬可以在十天以内穿越600裡的子 午谷,且可以整編到達長安城下;

2、長安守将棄城逃走,或漢軍以極小的代價攻占長安城;

3、長安城中被遺棄有大量的糧草供魏延部使用;

4、魏延部能夠可以在長安堅守到諸葛亮主力部隊來到長安與之會師;

5、諸葛亮斜谷道進軍順利無阻。

這個計劃普遍不被認可,包括筆者本人在内,魏延即使再善用奇謀也不可能提出這樣一條天馬行空的計劃,太過大膽主觀了。

另一個版本出自《三國志·魏延傳》,略微有所不同。大意是,諸葛亮每次出兵北伐,魏延都向諸葛亮提議,建議自己帶領一萬軍隊走“異道”(應該也就是指子午谷)突襲關中平原,佯攻長安,實際東進攻取潼關,與從兵出斜谷道的諸葛亮主力部隊會師于潼關。堅守武關—潼關一線的重要的隘口,切斷來自東方的魏軍增援部隊,進而對整個關中平原形成合圍之勢,雍涼地區也将成為飛地必将望風而降。

諸葛亮為何不采取子午谷奇謀,絕不是因為謹慎膽小

魏延的構想

相較前者,這個版本雖然依舊大膽但是相較版本一還是有一定的可實施性的。為什麼呢?因為首先雙方的統帥對比,夏侯楙一個纨绔子弟無論是軍事才能還是應變能力都是遠遠比不了諸葛亮和魏延的。其次,從西線戰場将領的安排上其實足以說明曹魏舉國上下根本沒把蜀漢當成威脅,實際上也的确如此,當時關中和雍涼的守備兵力并不強。第三,涼州地區剛剛被曹魏統一不久,民心不服,且與兄弟民族雜居,曹魏對這一地區的實際控制并不強。魏延引軍發動突襲,攻占潼關是完全有可能的,到時候把守住蒲阪津、潼關和武關一線,掐斷來自中原地區和南陽盆地兩個方向的援軍,此時魏國朝廷再想走馬換将就已經來不及了。到時候諸葛亮的主力部隊也進入了平原,漢軍握有兵力優勢,在關中地區的魏軍便隻有坐以待斃,平定整個關中地區并不是沒有可能的。一旦關中地區淪陷,曹魏的版圖就被一分為二,雍涼地區孤掌難鳴,即使想反抗怕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那麼這就引來了第二個問題,這樣一個巨大收益的計劃為什麼沒有被諸葛亮采納呢?

諸葛亮對于這一個計劃的态度是“以為此縣危”“制而不許”,也就是擔心太過冒險,是以沒有允許。諸葛亮反對子午谷奇謀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在于這個計劃雖然有了可行性,但依舊存在很大風險。

首先在戰術上:第一,受制于天氣的影響太大,秦嶺以南趕上雨季往往會陰雨連綿,不利于行軍,後來曹真征漢中的失敗也證明了這一點。第二,地理因素的制約,子午谷總長六百餘裡,且全程為崎岖難行的山路,《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也有“兵法,百裡而趣利者蹶上将軍,五十裡而趣利者軍半至”的論述,即急行軍一百裡和敵人争利,就有可能損失一員上将軍;急行軍五十裡和敵人争利,就會有一半士兵掉隊。因為士兵身體素質參差不齊,平原急行軍尚且如此,何況是子午谷。第三,兩國巨大的國力差距,即使諸葛亮和魏延成功地将魏軍困在了關中平原,如果曹魏從冀州、豫州和南陽等地源源不斷地開來援軍,關中又久攻不克,漢軍就會陷入魏軍的反包圍當中。

其次,政治上和戰略上,諸葛亮最為擔心的并不是計劃難以實施,也絕非膽小不敢冒險,恰恰擔心的是一旦這一計劃成功以後,以當時的蜀漢政權能不能接管的了這麼大的一塊疆土。整個雍涼二州十六郡的土地,體量龐大人口衆多,難以短時間内完全消化,身為将領的魏延當然不會考慮也不需要去這些問題,諸葛亮卻不能不考慮。他是北伐軍統帥之前,首先是蜀漢的丞相;他是一位軍事家之前,首先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需要量力而行、着眼大局。再者,諸葛亮受劉備永安托孤,繼承先帝未竟事業任重而道遠,他怎麼敢賭上好不容易恢複和積攢起的國力孤注一擲去冒這個險呢?要知道,當時的北伐的軍隊可以說是蜀漢的傾國之兵,蜀漢不可能允許,也無法承受再經曆一次夷陵之戰的慘敗了

此外,諸葛亮不同意魏延行動的根本原因在于,魏延的這一計劃背離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真正的戰略目标。諸葛亮雖然在《出師表》中高舉“興複漢室,還于舊都(長安、洛陽)”的旗幟,但第一次兵出祁山的目标是進攻位于隴山以西的天水、隴西、南安以及廣魏四郡,将四郡的土地作為“跳闆”,步步為營地攻占整個雍涼地區。

諸葛亮為何不采取子午谷奇謀,絕不是因為謹慎膽小

諸葛亮的北伐目标——天水郡、隴西郡、南安郡、廣魏郡

這也就牽扯到了第三個問題,諸葛亮為何會把雍涼二州

作為北伐的目标呢。

因為在地勢上,隴西四郡要高于關中平原,且隻有兩條大路可以用于行軍,可謂易守難攻。同時,也達到了将曹魏版圖一分為二的目的,雍涼地區羌胡雜居,曹魏對這一帶的節制本就十分有限,現在被攔腰斬斷便成為真正的飛地,再加上諸葛亮一向溫和友善的民族政策,遲早會望風而降。到那時蜀漢手握整個涼州,進可以襲取關中、虎視中原,同曹魏一較高下;退可以擴大疆域、充實軍備,提升自身綜合國力。

諸葛亮為何不采取子午谷奇謀,絕不是因為謹慎膽小

攻取雍涼二州後的三國版圖設想

這裡順帶一提,蜀漢占據雍涼不僅僅是版圖上的擴大,更是經濟實力和軍備力量的整體提升。

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解決軍糧問題,其後諸葛亮和姜維的屢次出兵都受礙于糧草轉運和後勤給養的困難,雖然成都盆地沃野千裡、物産豐富,但是需要穿越崇山峻嶺運輸出去,而且受天氣的影響極大,對用兵十分不利。而雍涼地區則以盛産小麥著稱,尤其是天水郡,占領了雍涼地區便可在此屯墾,作伐魏的糧倉。第二,雍涼一帶羌胡雜居、盛産馬匹,而當時的蜀漢軍隊多以步兵見長,與擁有強大騎兵的曹魏在野戰的對抗中不占據優勢。有了雍涼的馬匹來源,漢軍便可擴充騎兵的編制,在軍事力量上大幅提升。第三,截斷了河西走廊就相當于控制了“絲綢之路”的東大門,壟斷了亞歐商路,使得蜀郡盛産的蜀錦便利地銷往海外,蜀漢得以積累雄厚的資本,提升經濟實力。

當然以上三點都是我的個人的推測,僅供參考。不過無論是對諸葛亮還是蜀漢來說,這的的确确是一個穩紮穩打的進軍規劃,是以諸葛亮和後來的姜維基本上也都在參照着這個思路用兵。站在今天的上帝視角,這個規劃似乎也比子午奇謀更加适合當時蜀漢的實際情況。

然而,通過子午奇謀,卻映射出了諸葛亮和魏延的兩顆赤誠之心。試想作為謀劃者的魏延不可能想不到計劃的風險,但是他依然毛遂自薦願意做這次行動的指揮官。這是何其的忠勇可嘉,一片丹心對天可表。反觀諸葛亮,他難道不想盡早地攻占長安、進兵中原,完成他“興複漢室,還于舊都”的志向嗎?他選擇了迂回、安穩的戰術,并不是因為他膽小怕事、不敢冒險,而是對先帝和他還有無數同僚共同創立的這份基業負責。如果朋友們對子午奇謀有什麼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大家一起讨論。

總之,現在漢軍的北伐計劃已定,諸葛亮遣鎮東将軍趙雲、揚武将軍鄧芝引兵出斜谷道,作為疑兵佯攻郿縣,并且大造聲勢。自己則親率主力部隊從祁山道而出,劍鋒直指隴右四郡,開啟了他的第一次伐魏。

諸葛亮為何不采取子午谷奇謀,絕不是因為謹慎膽小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進軍安排

然而這一次的北伐卻以失敗而告終,漢軍撤回漢中,包括諸葛亮本人在内的大部分将領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處罰。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在占盡戰略和兵力優勢的條件下諸葛亮會失敗呢?

請看下集——街亭之争。

繼續閱讀